2012年4月7日星期六

一國兩制vs.一國兩區

這裡的「一國兩制」,指的是日前香港進行的新一屆特首選舉;「一國兩區」,則是台灣當局針對兩岸定位向北京提出的論述。兩個概念,牽動到三個當局(北京、台北與香港),嚴格地說,牽動到三對雙邊關係(兩岸、陸港與台港)。

依事態發展的時間順序,所謂的一國兩制,脫胎成形於一九八○年代初。當時鄧小平關注兩件大事,一為改革開放,把大陸經濟搞活;一為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一國兩制正是後一問題的主要思路。所以,一國兩制最初是北京針對如何解決台灣問題而產生的概念,只不過,後來因緣際會,先套用在了香港身上。

一九八二年,英國首相柴契爾贏了對阿根廷的福克蘭之戰,想乘勝追擊,逼大陸當局就一九九七年之後的香港問題作出維持現狀的表態。鄧小平在英國壓力下被迫強烈反應,聲言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之後,香港回歸中國,實行一國兩制。具體的承諾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且五十年不變。

一九九七年二月,鄧小平去世,未久,香港回歸,實施一國兩制,北京當局基本上很謹慎地嚴守「井水不犯河水」的分際,一方面是要向英國及國際社會展現落實一國兩制的誠意,一方面是為了對台灣進行統戰,使台灣最終也能接受一國兩制,完成兩岸和平統一。

然而,接著台灣政局出現了政黨輪替,綠色執政,執政的民進黨不僅不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甚至還主張「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急遽惡化,一國兩制在台灣自然成了一個被質疑與被排斥的統戰概念。直到二○○八年再度政黨輪替,國民黨馬英九執政,雖然回到「九二共識」,但也不願接受一國兩制,同時還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立場。

北京當局對此深感無奈,但又深怕國民黨政權再被民進黨輪替,對馬政府不敢施加太大壓力,直到今(二○一二)年初馬英九連任成功。

馬連任成功,北京雖如釋重負,但也深感兩岸當局亟有儘速開展政治對話及政治談判以盡早簽署和平協議之必要。馬英九選前曾一度拋出和平協議議題,旋即因引起巨大爭議而踩煞車,然而順利當選之後,來自於對岸的各種有關政治對話與談判的期待與呼籲,似乎總是若有若無,揮之不去,多少讓馬政府產生不能不面對的壓力。這即是日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舉行第五次「吳胡會」時,吳伯雄提出「一國兩區」的背景。

依吳伯雄說法,無論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關係條例,都是以一國兩區作為法理基礎。表面上看,一國兩區與胡錦濤強調的「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邏輯相通,但誰都清楚,兩岸最大的分歧仍在於無論是「一國」也好,「一個中國」也好,其中的「國」與「中國」究竟是何所指的問題。深一層看,「國」與「中國」究竟何所指的分歧,還不僅是因為兩岸有各自不同的憲法主張,在相當程度上也來自於台灣人民對大陸政治模式與政治傾向的疑慮。

香港特首選舉順利完成,未出現早先北京當局不願見到的流選,但選舉過程中出現的很多現象,還是很難避免各方對北京當局介入選舉、影響選舉的猜疑,這不僅對香港「一國兩制」的運作是個遺憾,對今後可能推動的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或談判也未必是一個正面的影響。

中共十八大召開在即,年初以來,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說法,從高層領導到各方輿論不絕如縷,相當罕見。人們期待,這或將是中國大陸繼一九七八及一九九二年之後,又一個重要的改革契機。如果說,香港的一國兩制,兩岸的政治談判,都是北京當局的重大政治考驗,那麼大陸內部的政治改革就是更大的考驗,而且,其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另兩個考驗。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