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中國央行戴不起全球「第一」高帽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央行最近成了全球「老大」。渣打銀行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中國央行的總資產增長了119%,並於2011年末達到28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4.5萬億美元),超過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成為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央行。

 一時間,央行受到各方熱捧。渣打銀行報告稱:「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已變身為中國央行。周小川不僅是中國央行的行長,還是全球的央行行長。」對於央行突然被戴上全球「老大」高帽子時,業內人士提醒:不要被表面的數字和吹捧沖昏了頭腦!是否「老大」還要看央行的資產質量和結構,並且要特別警惕,熱捧背後利益集團的陰謀。

 資產擴大折射經濟之痛

 打開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到,到2011年末,央行總資產80%多是外匯資產。渣打銀行的報告稱,2011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增量已經佔到世界新增M2規模的52%。報告顯然在說明,近幾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很大部分來自中國。專家指出,這部分超發貨幣正是與央行資產中大量的外匯資產有關係。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分析說,中國對外貿易在過去的30年里長期保持順差,為了應對巨量的外匯流入,並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我國制定了強制結匯制度,要求企業或個人在外貿中賺到的外匯必須賣給國家指定的銀行,而用來購匯的人民幣就叫外匯占款。這些錢進入銀行信貸體系後,因為上述的貨幣乘數效應繼續創造出數以倍計的貨幣。

 有評論說,如果說中國央行是世界總資產最多的央行,也可以稱之為最大的「美元兌換央行」。

 中國央行被動地大量發行人民幣以沖銷外匯,國際收支盈餘的每一個美元都成為流通中的人民幣,這形成了表面上的龐大資產,而背後其實折射出了中國經濟之痛——內外需結構失衡。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勇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國際分工看,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低儲蓄、高消費與中國的高儲蓄、高投資形成了互依互補關係,這一格局一方面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使中國較長期以來一直過於依賴外需市場,內外需比例失調。

 對於中國目前貨幣發行體制當中這種被動尷尬的局面,張茉楠指出,中國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要從經濟轉型、金融轉型和整體的金融改革方面入手,通過提高我們資產的質量來真正掌握貨幣發行的主導權。

 流動性氾濫賴不著中國

 中國央行總資產超過美國,中國新增M2佔全球比重高,渣打銀行據此判斷,中國今天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流動性最主要的提供者。對此,專家表示不贊同。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認為,中國央行總資產超越美聯儲以及中國M2規模超越美國的事實,是在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美元本位條件下,中國被迫加速經濟貨幣化的一種次優制度安排。因此,這既不表明中國央行已取代美聯儲成為世界央行,更不能證明中國已經成了全球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

 專家指出,人民幣既不能在全球自由流動,也不能作為他國的儲備貨幣,因此中國新增的M2沒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造成流動性。經濟學博士張濤說,中國央行資產規模是被動增加的,而非主動,真正主動的還是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國家央行。同時由於人民幣的不可自由兌換,所以被動增加的人民幣也基本是在境內流動(雖然近年來人民幣離岸市場快速發展,但市場容量仍然偏小),而非給全球提供流動性。

 誇大人民幣影響力是捧殺

 隨著中國的強大,西方有些不懷好意的利益集團不再像過去那樣潑污水,而是改變方式,先把你捧起來,再讓你承擔一些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以達到捧殺中國的目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王鵬認為,渣打銀行說「中國央行是世界央行」,如果這個觀點在國際經濟界廣泛傳播,大家很可能就會把目前大宗商品的通脹壓力包括其他國家的一些物價上漲的壓力,都歸咎在人民幣的流動性氾濫上面,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影響。

 到底是誰造成全球通脹呢?專家指出,還是美元。財經評論員余豐慧指出,美元作為國際儲備和支付貨幣,流動範圍是全球。美國拚命發行美元,「受災」的是全球其他國家,釀造通脹的承受國是世界各國。而中國就不一樣了,由於人民幣匯率管制和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原因,人民幣的大量發行只能在國內流動,推高的通脹完全由國內民眾承受。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