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令人眼花的權力博弈:王軍從榮毅仁手中接管中信



《新史記》陳亦凡




從榮毅仁開始創建中信集團之日,王震的次子王軍便是其重要一員。

王軍,1941年4月11日出生在湖南。1960年,王軍19歲,跟很多幹部子弟一樣,到當時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上大學,畢業後再到造船廠做工程師,而後在1967年他26歲時到海軍服役兩年。

1979年,38歲的王軍,跟隨時年63歲的榮毅仁創業,組建中信,一直幹到65歲退休。

王軍最初加入中信時任業務部總經理,保利集團成立後又擔任其總經理,後來被中信提升為副總經理、總經理,一直到1995年升至一號人物董事長,也是中信繼榮毅仁、魏鳴一之後的第三任董事長,同時還兼任保利集團的董事長。

1993年初,榮毅仁“當選”國家副主席之際,王軍成為中信集團新的掌門人,在外界看來似乎將是水到渠成之舉,但其背後的明爭暗鬥,卻是不被外界所知的。

原來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榮大老闆的政治地位,由“三級”躍為“一級”;王家二公子王軍的地位則由中國第一大公司的副職升為正職。至於他哥哥、王家大公子王兵的公司實力,無疑也跟著王軍的地位朝上走。

到1995年,王軍在中信公司的總經理職位也已經坐得沒有意思。於是,掛名中信集團董事長的魏鳴一很知趣地再向國務院打報告請辭。當年5月3日,中信集團召開記者會,宣佈魏鳴一退位,王軍接任董事長職務。

高新在《領導中國的新人物》(明鏡出版社)一書中,披露了鄧小平的女婿、賀龍的兒子、楊尚昆的女婿、王震的兒子以及榮毅仁家族的錯綜複雜的權力與利益的交易:

1992 年,賀龍的兒子賀鵬飛升任海軍副司令員,原來的總參裝備部部長職務,被鄧小平的女婿、原任其副手的賀平接任。此後,賀平又兼任了他在擔任副部長期間即已經 擔任副職領導的中國最著名軍火公司之一保利集團的總經理;此時,楊尚昆女婿王小朝也任該公司的副總經理。而原任中信集團副總經理兼下屬保利公司總經理的王 軍,先升任保利公司的上級公司──中信集團業務部經理兼保利公司董事長,很快又擔任中信第一副總經理兼中信深圳公司董事長。

到 了1993年,鄧小平勸說王震交出國家副主席職務時,說好由與王震私交甚篤的“民主人士”榮毅仁接手,王震立刻提出交換條件,要求將榮毅仁在中信公司的一 把手位置,交給自己的二兒子王軍。鄧小平恩准,王軍便陸續將保利公司的經營大權交給了鄧小平的女婿賀平。榮毅仁接任王震的國家副主席職務後,整個中信集團 從名到實都已經是王軍的獨家天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著眼於紅色血統,作為彼此扭結的紐帶。某位高幹子弟拔擢另一位高幹子弟,收攬到自己門下,並不是抽象地看在其同樣出身高幹的分上,還要具體地看在其父輩與自己父輩是不是鐵哥們,而此人對自己有沒有用的份上。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9/26/xinsrc_5220904260904328232418.jpg
當年的王軍。

中信掌門人日子並不好過

在王軍成為中信掌門人後,日子並不太好過。王軍後來回憶,1993年他接任總經理,正值國家宏觀調控時期,中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資金困難。“公司總部的帳面上現金只有200萬,大概能夠維持一個半月的工資發放。”

王軍坦言,當時的壓力非常大,因為老百姓常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無奈之時,他私下找了一些子公司來談這個事。當時的中信國安總經理李士林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一天王軍找到他,“士林,我得跟你說個事,你要給我準備1500萬。”

這是王軍做的一個最壞打算——向子公司伸手,後來由於總公司現金很快就回流了,所以他並沒有動用這筆錢。但這讓王軍意識到現金流的重要性。於是一個大的計畫在他心中醞釀。
王軍發愁,失眠,“大概世界上能找到的安眠藥我都吃過。”他一是準備找下屬富裕的子公司借錢,二是加緊整合公司的業務。結果還是第二套方案使王軍重新有了現金流,從而渡過難關。

中國官方媒體在談到王軍接管中信後,幾乎都提到了賬上只有200萬元,日子難過,王軍失眠等細節,用來與11多年後王軍退休時中信所取得的業績來進行對比,以突出中信集團在王軍時代“更上一層樓”。

中國財經媒體《中國證券報》2006年8月6日發表的文章說,王軍執掌中信帥印後,所宣導的“大整合”共分兩個階段,即行業內部整合與跨行業整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11年中,跨行業重組是王軍最大的手筆,更是中信整合的靈魂。

接 任董事長之後,王軍認為,僅靠單一的信託業務難以支撐整個中信大廈,而且“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這個名稱也容易給人錯覺,好像中信只做信託業務,更束縛 了手腳。1997年,王軍提出了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設想,並與各監管機構和國家有關部門協商,得到了他們的支持。1998年報批,2001年10月由國務 院正式批准。

“中信控股是中信公司在解決發展中遇到問題時尋求到的解決辦法。國務院批准中信控股公司以後,也批准 了中信公司整體改制的方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名字不要了,改成中國中信集團。中信集團本部不再是一個金融機構了,集團下成立中信控股,集團(在國 內)的所有金融性子公司由中信控股公司管理,在中信內部我們把它叫做‘金融控股’。”對於自己設計出的“作品”,王軍顯然很滿意。

重 組之路遇到的困難難以想像,僅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0次。在王軍看來,成立中信控股的目的是,改變過去旗下各金融公司鬆散的局面。當時,中信集團有中信實業 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託、中信期貨公司以及在香港的一些子公司,它們之間各有各的管道、核心業務和產品線、治理結構和企業文化,甚至各有各的監管機構。

2003年,在中信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王軍向記者解釋了自己重組中信的初衷。

“現 在看來是正確的,與其他的金融控股公司相比較,中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它直接控制著旗下的金融機構,作為大股東有絕對的發言權。別的銀行、證券公司如 果要代賣基金,各機構的合作還需要磨合期,就像結婚需要先談戀愛一樣。而中信方面,過去中信證券做上市承銷時,就靠中信實業銀行支持,幫忙安排過橋貸款, 相互很熟悉,早有合作基礎。其他機構做起來不像中信這樣有主動權。我們的各個金融機構互補性也很強。”

此後,王軍又大刀闊斧進行內部改革,即做好三個統一: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統一的產品研發平台和統一的資訊技術平台。

“我 們把下屬金融子公司的主要稽核力量上調到金融控股公司,隸屬各分行的稽核審計部門只稽核下級分支機構。”稽核審計部成為了中信金融控股公司人數最多的一個 部門,幾乎占到公司總人數的一半以上。中信還建立了統一的資料庫和資訊中心,統一整個網絡系統,實現各金融機構的資源分享;另抽調專人負責發展金融交叉產 品,提高銷售額,降低成本。

現在,中信基本上完成了在金融幾個最主要的領域中謀求產業化發展和產業化管理,實現了旗下金融企業在跨領域合作中的無縫協作。(《新史記》第12期)
 

-----------------------------------------------


http://blog.mirrorbooks.com/wpmain/wp-content/uploads/2013/04/%E6%96%B0%E5%8F%B2%E8%A8%98-13%E5%B0%81%E9%9D%A2%E7%B6%B2%E7%B5%A1%E7%94%A8.jpg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