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星期三

李芝蘭﹕互罵當中的思考

香港明報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互罵,已經連續多天成為熱點新聞。當中北大教授孔慶東的言論,更觸動了大部分香港人(包括筆者)的神經。然而,部分香港網民高喊自由行旅客、雙非孕婦乃至新移民為「蝗蟲」,何嘗又不是在內地引起極大反響?退一步看,其實這種口舌之爭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爭拗在有些時候甚至可以是走向收窄分歧的手段,因為只有雙方都將不滿說出來,才能互相知道對方的真正想法,表面地過分強調「和諧」,日積月累地將分歧掩藏,最終只會帶來反後果。因此香港與內地民眾有分歧、有爭拗,不用大驚小怪,只是當我們宣示過不滿以後,便不應該繼續沉淪在情緒上的發泄、讓憤怒持續發酵,而是要踏前一步思考撫平鴻溝的方法。

就以雙非孕婦湧港產子為例,我們最直截了當的反應,當然是責怪大量內地孕婦佔了香港的脇位,令本地孕婦叫苦連天,但想深一層,鼓勵內地人來港就醫、發展醫療產業不正是2008年施政報告中香港的發展策略之一嗎?可惜踏入第4個年頭了,當時批出來預留興建醫院的幾幅地還是紋風未動,兩間大學的醫學院學額也沒有相應增加。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按照社會內一種較為普遍的共識,透過行政或司法(包括釋法或修改《基本法》)等手段阻止雙非嬰兒取得香港居留權,但隨覑內地中產階層冒起,來港就醫(不單止孕婦)人數按理還是會增加的,香港醫療系統仍然有「爆煲」危機,目前私家醫院收費茘升、公立醫院醫生逃亡潮,不正正就是一種明顯的徵兆嗎﹖

宣示不滿後 不應沉淪在情緒發泄

且,特區政府至今仍然認為,讓內地人來港產子可以補充人口新血,是人口政策的一部分,然而這方面深入的討論,可以說還是鳳毛麟角。至於說內地人來港炒貴樓價租金、趕絕小商戶、買光奶粉等等,經濟學的ABC告訴我們,要創造最大的效益,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加大供應量及有計劃地調節和管理需求,而非透過種種規限簡單地壓制、隔絕兩地交流。

內地與香港唇齒相依已毋庸置疑,香港人飲的東江水、食的家禽牲畜,主要都是來自內地,自由行旅客萦起零售業半邊天,更創造了大量就業職位。反過來看,無論是在過去改革開放30年,還是展望未來,中國要在各領域與國際接軌,又或改善本身的社會管理體制,香港亦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這並不是流於空談,筆者接觸的內地人,無不讚揚香港的自由、廉潔、秩序、多元、法治等軟件。

正正由於這種互惠互利的關係,但凡香港與內地有任何排斥對方的激烈行動,都只會是兩敗俱傷。筆者相信香港人面對內地人(包括孔慶東)批評的時候,除了檢討不足,亦會希望對方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據。同樣地,往後當我們高喊「蝗蟲」發泄不滿之時,也應反躬自省、多走一步,作更全面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令香港、內地一同進步。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李芝蘭(資料照片)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