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

張倩燁:中國媒體批美批陳

中國一些媒體以冷戰思維、文革式語言聲討美國利用陳光誠事件干涉內政,並攻擊陳光誠。也有新京報人員在微博留下內疚言論。


五月四日清晨,中國首都新聞界給全國讀者呈獻一齣大戲:以冷戰式思維、「文革」式語言聲討美國干涉陳光誠事件。

《京華時報》發表文章《干涉我國內政 美國別有用心》,文章稱美國「揮著人道主義的大棒,貌似世界的主人,不管哪個國家的事情,都想插一手。」

共青團報《北京青年報》文章《美駐華大使利用陳光誠事件作秀》,文章對駱家輝極致批駁之言:「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美國使館人員包括駱家輝大使的“作秀”、“表演”可謂淋漓盡致,這種“作秀”、“表演”超越了美國駐華大使的職能、職責以及本分,也有違外交活動應當遵守的基本規範和倫理,並且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大有給中美關係添亂、添堵之嫌。」

而北京黨報《北京日報》更以《陳光誠是美國抹黑中國工具》為標題,稱「自作聰明製造事端,搞雞鳴狗盜之舉,對中國不起作用,而美國政客則更是自曝其醜。無論是美國駐華使館還是駐華大使,都應謹守外交禮儀,不能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出有損國格、人格的苟且之事。」

有些蹊蹺的是《新京報》。當天,新京報以《外交官不能逾越自己的本分》為題,批判「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前夕,一些美國外交人員以非正常的方式將中國公民帶入使館是在製造話題推波助瀾,這背後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驅動,而非所謂的美國價值觀。」

《新京報》的文章最為委婉,語氣也相對緩和。《新京報》創刊時由《光明日報》與南方報業聯合主管,主力人員多來自《南方都市報》。秉承南方報業的自由血脈,風格與官辦媒體不同。一一年九月,《新京報》變為北京市主管,被認為是言論自由進一步受威脅的標誌。

其實,早在二零零三年年十二月十一日,剛剛創刊一個月的《新京報》就曾以《山東盲人要討免費乘車權》為題,報道過陳光誠的維權經歷:「因為乘地鐵被要求購票,山東盲人陳光誠特意來京狀告北京地鐵公司。昨日,此案在西城法院開庭審理。陳光誠稱,北京的《盲人免費乘車證》是對外地盲人的一種歧視。 陳光誠說,今年九月十二日早,他和妻子從山東來到北京,在北京站地鐵口,檢票員要求未購票的陳光誠出示證件……」

在發表了批美文章後,五日淩晨,《新京報》的新浪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看似有深意的晚安微博:「在夜深人寂時,卸下言不由衷的面具,對真實的自己說聲“對不起”。晚安。」讀者與業界人士認為,這條微博是對《新京報》受到壓力而做「規定動作」的道歉。此微博被轉發一萬多次後「被刪除」,被不少人認為連道歉的自由都被剝奪了。

亞洲週刊向《新京報》記者求證此事,一位記者表示最近陳光誠案很敏感,主管微博的《新京報》人「死活也不會說,最近管控相當變態。’

除了北京本地媒體外,陳光誠事件報道與評論中,表現最活躍的要數《人民日報》下屬的《環球時報》。從五月二日到五月五日連發四篇評論,分別是《挾洋自重的時代早已過去》、《陳光誠和美館都應保持角色清醒》、《中國人權事業不能指望捷徑》和《別從價值觀軸心看中國基層糾紛》。

在前三篇評論中,《環球時報》認為陳光誠被西方輿論和中國一些人捧成「盲人維權英雄’,這像是給陳光誠本人造成了「他對美國的確很重要’的錯覺、「陳光誠被西方輿論和中國互聯網上的一些活躍人士捧為爭取人權的符號……陳光誠似乎對扮演這個超級角色挺願意的’、陳光誠事件被「上綱上線」,包裝成了一個人權事件。

然而,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陳光誠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通過正常途徑辦理出國留學手續」後,《環球時報》在最短時間內掉轉風向,支持陳光誠的決定:「我們認為,陳光誠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留學,這個結局對他本人和對中國社會都無害……我們支持這一安排得以依法順利實現。」《環球時報》對陳光誠態度大轉彎,其變臉之快可比薄熙來被免職前後的《重慶日報》。

捲入陳光誠事件口水戰的還有香港衛視。香港衛視採訪總監秦楓五月四日淩晨在新浪微博(@醬缸外的秦楓)上發言,稱「在別人的國土上(我當然知道使館視為美領土,可他老實在使館待著了嗎?),一個外交官挑撥駐在國內鬥,這什揦行為啊?沒有外交規定,類似公開干涉內政的外交官可以驅逐?」

秦楓言論立招網民聲討。有人「人肉」出她的背景:中國前任外交部長李肇星是她的姑父。今年「兩會」時,秦楓因抓住李肇星的衣領提問而大出風頭,此刻網民們才明白,「他們原來是一家人」。



亞洲週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