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庚欣】
臺灣大選即將揭曉。幾年來兩岸良性互動,使人們對兩岸關係走向普遍持樂觀評估,許多人以為無論馬蔡宋誰當選,都不致對台海局勢有什麼傷害,由此衍生出一種「民進黨上台無害論」的觀點。其實,民進黨上台後一定會對所有人,包括支持它的選民們造成重大傷害。
一、民進黨上台會對大陸及兩岸關係造成重大傷害。眾所周知,近年來兩岸良性互動,最主要的動力就在於兩岸重新回歸「九二共識」,成為兩岸共同的政治承諾。本來,大陸遠不及臺灣富裕,但大陸民眾與政府,因認定兩岸是同胞,所以才會有多項惠台措施出臺。這樣做,當然是希望通過溫情互動,向臺灣人民充分表達誠意與善意,使之有所感念,顧及同胞親情。但如果這次民進黨被選上台,就表明臺灣民眾其實對這些努力並不領情。這勢必引起大陸民心政情的演變,支持「三通」及「和平發展」的人會覺得好心不得好報。兩岸關係發展的「和平紅利」可能因民進黨上台而畫上句號。
二、民進黨上台會對美國及美台關係造成重大傷害。美國近年來多次就兩岸良性互動表示讚賞,因為目前的兩岸關係,不僅符合兩岸的利益,也相對符合美國的利益。中美在臺灣這個最敏感、唯一可能攤牌的問題上找到了戰略平衡點。美國喜歡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因為它準確表達了美國今天在台海的戰略意圖及最大利益。當年陳水扁被稱為「麻煩製造者」,主要就是給美國製造麻煩,企圖把美國拉下水。民進黨再上台,一定是陳水扁借屍還魂,這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美國豈可袖手旁觀?所謂「建設性作用」屆時就會展現出來,那時台美關係也會出現低潮。
三、民進黨上台會對東亞地區造成重大傷害。東亞尤其東南亞華人社會都對兩岸關係十分關注,都希望天下華人一家親,保障東亞的經濟火車頭繼續飛奔。對於「台獨」等分裂主義,東亞各國一直是反對的,最起碼大家都不願失去搭中國經濟快車向前發展的機會。民進黨上台,一定會使東亞各國受到傷害。以日本為例,最近日台簽署投資協定,日方明言是要借臺灣做跳板向中國大陸發展。民進黨如上台,這「風光跳板」就成了風險陷阱了,日本人會高興嗎?台日關係也會出現變數。
四、民進黨上台最終會受到最大傷害的必然是臺灣本身。臺灣目前立法院的政治力量結構是藍大綠小,民進党上台必然沿襲當年陳水扁時代的「朝小野大」。民進黨自身也可能會由於再上台加劇台島內的自我衝突與自我消耗,將所有「邦交國」都搞沒了,落得徹底失信、崩盤的下場。
民進黨上台,北京不高興,華盛頓也不高興;十三億大陸人不高興,海外幾千萬華人也不高興;東南亞不高興,東北亞也不高興;藍營不高興,綠營如果天天為荷包、「邦交國」、立法院戰爭煩惱,恐怕也不高興。「不高興」可能會因民進黨上台而成為現代臺灣一種基本的性格。 (作者為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标签
“內幕”
《 大事件》
《 內幕》
《 外參》
《調查》
《匯報》
《歷史日報》
《名星》
《明鏡譯報》
《明鏡郵報》
《明鏡月刊》
《新史記》
《政經》
《中國密報》
財大出版社
財經
港澳
國際
國際人物
哈耶出版社
海外華人
軍事
科教
歷史
兩會
領袖出版社
留學生
六四事件
美國
美國總統大選
蒙古問題
明鏡出版
明鏡電子書刊
明鏡獨家
明鏡書城
明鏡網
明鏡新聞網
明鏡行動
明鏡專訪
內部書店
歐洲
評論
生活
時事
視頻
台灣
台灣總統選舉
外參出版社
溫家寶
文娛
西藏問題
習近平
香港特首推選
新疆問題
亞太
中共十八大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官場
中國民眾抗爭
中國人物
中國外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明鏡關注點
- ► 2013 (5832)
-
▼
2012
(16277)
-
▼
一月
(1649)
-
▼
1月 02
(69)
- 2011年的中国经济
- 西方怕的是中國還是自己?
- 15家大陸央企高層 人事大風吹
- 強拆清真寺 警民浴血衝突 寧夏千警刀棍水炮圍村 拘百人
- 為長輩奔喪是倫理之常 為台灣民主致哀
- 央視揭弊打黑惹陣痛 都為了轉型
- 黨刊《求是》彰顯胡錦濤溫家寶矛盾
- 山西治吏風暴 處分540名官員
- 美初選共和黨人政綱鬥極端 利奧巴馬連任
- “向烏坎學習” 福建餻江千人遊行
- 河南安陽秋後算帳 21人被捕
- 民進黨上台 小心喪失兩岸和平紅利
- 中國奶企“毒不死”只能是一時幻象
- 政治要是走錯路 一切都瀕臨滅絕
- 台灣大選關鍵交鋒:兩岸關係的檢驗與感受
- 黨官的手實在伸得太長了
- 衝擊最大的結果:如果蔡英文當選總統
- 台灣大選已開始倒數計時!
- 誰是2012年的“風雲人物”?
- 未來10年美國經濟是迷失而非地獄
- 張曼娟講述香港與民國作家的緣份
- 梁振英倡2017普選泛民可入閘 承諾競爭不倒退
- 日圓與人民幣擴大交換 台灣應面對
- “香港人”就是跟“中國人”不一樣
- 生物醫藥是美國的經濟救命草
- 陳水扁奔喪的人情、法理與政治難題
- 禁止異地監督 大開歷史倒車
- 官商媒三位一體 老百姓任人宰割
- 台湾立委选举-小党难生存
- 中国:公信力的考验
- 中国网络公司恶战 新规则能否改局存疑
- 中国期待喀什特区带来社会稳定
- 中國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薄熙來排第2
- 广东乌坎工作组查实 土地转让受贿 村官被双规
- 广东:转型升级进行时
- 2012年1月1日《明鏡郵報》
- 两岸共识是为帮中共找下台阶
- 安阳当局要“最大限度为群众挽回损失”
- 2012年1月2日《歷史日報》
- 秦暉:世界改變中國,還是中國改變世界?
- 從小被領養的李源潮 背景複雜
- 中共党刊新年暗批温家宝“道德滑坡”论
- 我看見2012年的第一束光
- 副院长尹稚“炮轰”清华校长 揭“波士顿设计”内幕
- 判断局势,明镜高悬
- 美國開國先賢傑斐遜的莊園故居(組圖)
- 寧夏據報發生警民衝突事件
- 蒯大富成了清華百年慶典的風雲人物
- 林立果和同伴不是凶神惡煞的法西斯分子
- 林彪:如中國出修正主義,世界革命要推遲多少年
- 格非:好作家一定对世界有独到的看法
- 2012年全球58个国家政府将换届
- 陈水扁奔丧,台湾大选添变量
- 高瑜:韩寒和革命
- “北京用力挤进太空”
- 解读梅德韦杰夫“政改六条”
- 印度首艘国产航母下水 最多搭载30架舰载机
- 鄱阳湖水体面积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
- 伊朗称成功试射2枚远程导弹
- 2012年全球值得关注的12位企业领袖
- 韩国互联网实名制的教训
- 2011年中国国内十大新闻
- 昨天每个家乡在沦陷,今天每个人的灵魂已沦陷
- 對待歷史應不應該抱有工具性態度?
- 杨奎松:高华,我们还等着你一起来做当代史呢!
- 陈心尘:不要神化爱国主义
- “老大哥”死后的世界——《1985》中译本出版
- 伊朗试射中程导弹,美伊对峙升级
- 2011年10省份更换13名党政一把手
-
▼
1月 02
(69)
-
▼
一月
(1649)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
-
內容提要: 有人說,如果沒有1989年的“六四”,鄧小平將以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領袖形象留名青史;如果沒有1992年的“南巡”,鄧小平將以堅持專制、冷酷血腥的屠夫形象遺臭萬年。 人們曾經以爲,鄧小平在世間的形象,在1997年2月19日他辭世之日就此...
-
據一位剛從北京市委黨校受訓結束的官員透露,已被罷黜的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共涉及11件命案,未來將會一一公布。而醞釀中的中共18大政治局常委名單,將有破格的人選。 據了解,目前中紀委所掌握的資料顯示,薄熙來共涉及11件命案,現在曝光的只是英國商人海伍德(Neil Heywood)命...
-
voa记者: 萧雨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图为中国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资料照 美国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近日在北京与美国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会面。观察人士认为,如果消息属实,这证明江...
-
如果薄熙来是“涉嫌”严重违纪,九常委则应是“确实”严重违纪。那么,中共中央若不能纠正对薄熙来所犯的错误,则中共中央政治局必须改组,九常委应全部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 党内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改错! 中共中央政治局及胡锦涛总书...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理论上体现“人民政权”的含义,全国人大的官方英文翻译,使用congress一词,这表明了全国人大的议会性质;政协会议虽然不经选举产生,也不承担立法功能,但从其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来看,也承担着议会的部分功能,全国政协主席出访...
-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紐約3日專電)「紐約時報」網站今天報導,美國資深官員私下坦言,在處理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事件時,確實誤判形勢,未能獲得中方完整、詳細的保證。 陳光誠逃往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尋求保護6天之後,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陪同下,前往北京朝陽醫院就醫,峰迴路轉的發展讓此事引...
-
《內幕》編譯 文道喻 骨子裡流著保守血液 很少人知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思想傾向,在仕途一路晉升的過程中,習老是把自己緊緊包裝起來,使外界難以得知他是自由派或保守派,就像古代帝王學所揭示,一國之君必須喜怒不形於色,不讓臣下推測,而統...
-
明鏡記者柯宇倩/一位熟知重慶民間與官場情況的人士向《明鏡》透露,重慶模式,表面上是“唱紅打黑”,實際上,是江澤民勢力的一步棋;如果王立軍和薄熙來不出事,十八大後,重慶模式準備向全國鋪展開來。江澤民在2011年的一場大病,也是之後出現薄王事件的根本原因。 薄熙來已離開重...
-
美国之音 美国6位参议员说,他们下星期将提出立法草案,规定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所穿的礼仪性服装必须是美国制造的。但美国奥委会表示,美国代表团今年已经来不及把中国制造的服装换下来了。 在这之前,媒体报道凸显美国奥运会代表团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