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道路封地表 豪雨當然成災

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北京淹大水,所有專家都指責北京發展過速,排水標準過低,高樓建設過於密集等。同樣的理由,在六月時也被用在大台北地區,當然也被用在全球各個出現破紀錄豪雨災情的大都市。真的是如此嗎?

北京地處乾旱地帶,去年雨量才七二一毫米,僅是台北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四十,而北京人口至少二千萬,是台北的七點四倍,暴雨降下是應該努力排除,還是努力儲存?

當然,北京排水標準是每一至三年一遇,約為小時雨量卅六至四十五毫米,比台北的七十八點八毫米為低,但是要提高到多少,才能應付六十一年才遇到一次的特大豪雨?而且未來氣候暖化、異常天氣頻繁發生,真要將整個北京市的道路全面開挖,重新安裝至少大一倍的地下排水道嗎?其所需的經費,可能是中國一年的總預算,值得嗎?

人口集中到都市,乃是全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樓林立、處處開發,也是必然。中國人口目前超過百分之五十一集中在城市,卅年後可能達到百分之七十,而總人口也會同步成長,城市發展根本無法阻止,又要如何避免高樓密集?

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道路,所有的道路都在封閉地球,就好像人體皮膚被油漆塗抹,皮膚就會壞死。人類以「人定勝天」的惡念,封殺地球,結果是人類住在壞死的地球表面,希望靠人類設計的排水系統來對抗破紀錄豪雨,可能成功嗎?

依我國公路法第一條:「為加強公路規劃、修建、養護、健全公路營運制度,發展公路運輸事業,以增公共福利與交通安全,特制定本法。」道路修建完全不需擔負防災與改善環境的責任,結果是災難發生時,交通部門完全沒有責任,這合理嗎?

道路修建必須全面改變,必須讓破紀錄豪雨穿透道路,直接儲存在道路之下,一方面不讓洪災發生,二方面儲水降溫及供應不時之需。這樣的工程技術已經存在,但若交通單位不用擔負防災與改善環境的責任,就只好幻想排水標準還可再提高與人類不會再往城市集中。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