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蔡英文的大聯合政府 妥協或和解?

  • 中國時報
  • 【紀俊臣】

 蔡英文女士在選戰最後階段,提出當選就職後,將組成朝野政黨皆參加內閣的「大聯合政府」,固然有其選舉策略之考量,但其化解政治對立,以形成和解政治環境,畢竟是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共同期待,究竟朝野對立虛耗國力已有十二年之久。問題是,組成大聯合政府是否真能化解對立,建造和諧的政治環境,則有審慎回顧與檢視的政治思維空間。

 在一般政治學理上,「聯合政府」係內閣制國家在無一政黨取得國會過半席次,以組成內閣的憲政危機中,所不得不由相對多數的政黨與較有合作意願的少數黨所聯合組成國會過半席次,平分內閣政治職位的政治機制設計。此時國會席次雖可過半,但各內閣政黨間必須「捨異求同」,將個別的特殊政治立場有所抑制,企求共識,以形成各內閣政黨皆可接受的政策取向,始能穩定政局。

 因之,基本上組成聯合政府,應係指謂下列政治環境:一、政黨國會席次未過半;二、相對多數的政黨邀請有意願合作的政黨參與內閣組合;三、各內閣政黨都須有可以接受的政治職位分配;四、內閣係具有政治實權的政治機制。設若未有上述條件,組成聯合政府不但沒有必要,而且不能在政治發展上出現顯著的正面功能。

 就此而言,中華民國係偏於內閣制的總統制國家,比較傾向法國「雙首長制」或稱「半總統制」的國家。法國在密特朗總統主政時期,曾有「左右共治」的經驗;即由不同政黨的領袖,擔任總統與總理。此係因密特朗所領導的左派政黨並未能取得國會多數席次,乃不得已邀請取得國會多數席次的右派政黨領袖席哈克組成內閣。在左右共治時期,因未能適度妥協,以致G7高峰會,密特朗與席哈克皆競相出席,真的形成「雙首長」與會的高峰會。

 近年來,法國已很難看到左右共治,此固然是分裂政黨國會席次未過半未再出現,或係由政治立場較為接近的政黨共同組閣,而不再出現政治嚴重對立的朝野政黨共組聯合政府的現象。依此政治經驗觀之,蔡英文的政見,可發現存在機制上的運作瓶頸。

 一、台灣雖是傾向雙首長制的國家,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已由須經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改為可由總統逕行任命。其所以採取聯合政府的組織模式,在憲政主義的制度化上言之,應係無任何政黨在國會有過半席次,自須組成聯合政府,始能以穩定多數推動政務,但過去民進黨並未落實此種憲政主義組閣機制,以致政府失靈,國力虛耗。

 二、理論上,台灣如真有組成聯合政府的政治條件,總統就應依此機制運作,自能促使政府有能有為。因之,組不組成聯合政府,並不在於能否化解對立,而是在相互妥協,以建構具有政治共識的可為政府運作機制;如在選前即提出組成聯合政府似乎言之過早。

 三、就新制度論所常被引用的「理性抉擇制度論」、「社會學制度論」及「歷史制度論」三理論言之,蔡英文的政見,可說是自認為組成大聯合政府,係相當政治理性的適當選擇,藉以謀取民進黨的政治利益,但目前的政治環境是否適宜組成大聯合政府似尚未出現;就其所主張以社會學制度論言之,是不存在的政治語言而已。比較值得注意者,過去的經驗卻證明聯合政府不易成立;即使成立,也不會長久,這是歷史制度的推測,不得不慎。

 總而言之,台灣在力行憲政主義下,實有可能組成聯合政府,但聯合政府終究是憲政危機中不得不然的政治妥協產物。其如將組成大聯合政府視為可化解朝野之政治對立,形塑政治和解的氛圍,乃至邁向政治和諧的幸福國度之機制設計,恐怕是不太可能實現的「虛擬式」或「假設性」的政治主張而已。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