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

美國大學招生最不公平?


記者駱舒嫻/洛杉磯報導

台灣剛結束大學入學考試,中國大陸近千萬學子參加高考以爭取進入大學考試月前結束,目前正在登記階段,美國大學錄取結果也陸續放榜,今年5萬華人連署要求聯邦最高法院重新考慮平權法案對亞裔弟子升學的衝擊,使美、中大學錄取的對比引起更多華人關注。台海兩岸「一考見高下」與美國「綜合素質全面考量」,哪一種體制入學更公平,成為華人議論焦點。
「GPA4.3、AP課程修了六、七門的華裔學生未必穩進洛杉磯加大,雖然沒有明說,但如果是同等條件的其他少數族裔學生,別說進洛杉磯加大,進柏克萊加大都沒問題」。工業市上班族紀太太的女兒去年以SAT總分近2090分申請洛加大被拒,最終接受第二選擇聖地牙哥加大。說起此事,紀太太至今頗為女兒不平,「考前從來沒有一個晚上在12時以前入睡,周末從來不派對,都在上補習班,壓力一點都不比在國內參加高考的同齡人輕」,而這一切努力換來的結果卻令家長和學生失望,認為「美國大學錄取的軟性因素太多」。
華裔子弟被錄取,家長笑逐顏開時,很多人坦言對美國大學錄取標準「心裡沒底」。居住亞利桑納州鳳凰城的華人工程師鄭先生大兒子今年被史丹福大學和常春藤名校之一康乃爾大學錄取。但鄭先生透露,兒子同時申請全美近十所大學,但與史丹福、康乃爾幾乎齊名的另一所名校卻拒收他,而與兒子GPA排名、SAT考分都差不多的另一位華裔同學,全美前20名大學一所都沒錄取。
「所以朋友們要我談教育經驗,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講,招誰、不招誰,重點看分數、推薦信、個人陳述或族裔,這些標準只有招生委員會才說得清楚」。小兒子秋季即將升入11年級,成績優異不輸哥哥,但鄭先生表示,對小兒子升入大學的前景仍「沒底」,申請學校「好和不好兩手準備」。
出身農村、1980年代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洗禮」考入浙江大學,畢業後加入早期留學生大軍的鄭先生認為,華人學子讀書一向「讓分數說話」,「定一個分數門檻,幾百萬人就在這個標準下公平競爭,考上就是考上,一清二楚」,寒門子弟只要發憤苦讀,同樣可鯉魚躍龍門,正因如此,面對「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美國大學反而有無所適從之感。
在華人高科技移民雲集的北加灣區開辦課後輔導學校的王女士透露,學校課後、周末的補習班學生歷來以華裔、韓裔子弟為主,但絕大多數不是成績不好,而是成績優異、好上求好的學生,「有的學生剛進來時SAT就已2000多分,但他們想考2100、2200,甚至有的家長直接說想讓孩子拿滿分」。不過高分不是入學的保證,「現在很多華裔學生考了高分不一定能進好學校,但沒有高分肯定進不了好學校,只能把考分越拉越高」。
美國大學錄取讓人「霧裡看花,越看越眼花」,有的華裔家長轉而為子女選擇高考。從中國頂級名校畢業後留學南加大的華人Sharon,與畢業於史丹福大學電腦系的老美丈夫Ben有個混血女兒,但Sharon與先生商量後決定從一年級開始就將女兒送回中國念書,「高考內容單一,孩子只要用心念書,上好大學沒問題,在美國申請大學不僅要考試,還要做volunteer、課外活動、找人寫推薦信……太複雜」。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