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副院长与正律师:一场不对称战争

作者 凯文

作为中国大陆一线财经媒体,《经济观察报》并不循规蹈矩地将自己局限在经济领域中,这在业内并非新鲜事。然而,一篇短短三千多字的文章,却挑起了一场维权律师和司法官僚之间的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或许不会有个最终“说法”,却让人们看到,在经历十多年的司法改革后,法官和律师的紧张关系,并没有在根本上有所改变。



5月19日,“经济观察网”上转发来自纸媒的文章《法院副院长们的压力》,简要介绍了在四月中下旬进行的“全国法院第一期(总第3期)高中级法院副院长轮训班”的相关情况。正是这次“触网”,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大法官张军在培训班上的授课内容公之于众,引发舆论关注,更激起了维权律师群体的愤慨。

在这段引起争议的话中,大法官张军本意是告诫法院遵守程序正义,却从反面找了一个替罪羊来论证,他认为“更多的案件,是因为程序上欠公正,该做的没有做,那么导致炒作。包括对律师的一些不公正的情况,使得极个别的无良律师在法庭上,控告法庭,严重违反庭审秩序,公布出来以后,没人相信法官,谁也不信法院,只相信那些律师的胡说八道。”

在另一段谈话中,张军在抱怨法院驾驭庭审能力低下的同时,也祭出他的对应措施,要求对这些“闹庭”行为适用刑诉法相关规定——“警告,不听可以强行带离”。同时,他还明确地将近期发生在广西北海、贵阳小河区、江苏常熟的“闹庭”事件作为例证。换言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公开承认了“驱逐律师”在类似场合下的合理性。

在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中,虽然两次提到这些培训内容“纯属内部交流不便外传”,但如今看来,更像是《经济观察报》板着面孔讲的一个冷笑话。同样,在这种一本正经的强调之下,张军副院长的言论看起来也更像是肺腑之言。“炒作”、“无良”、“胡说八道”......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位副院长,这位最高法院副院长的激烈言辞,让听众有“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归宿感和柳暗花明的底气。

从副院长大法官到副院长大培训,这种“点对点”式的对接,折射出当下中国司法官僚系统近乎荒谬的精致性。培训班的小组讨论津津乐道于“如何当好人民法院副院长”,律师却无法把败诉责任推给副手。如果遵循同样牌理,应该有“副律师”来出面应战。但不幸的是,在市民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律师群体,无法和这种精致体系对接。虽然张军不点名地称“极个别的无良律师”,但几乎所有身处一线的维权律师,都验明正身出场,同仇敌忾地对这位“一级大法官”表示了强烈不满。

由于张军在讲话中点明三起“闹庭”,因此作为北海案和贵阳案中第一被告人的辩护人,律师杨金柱对此反弹最为强烈,他声称张军的这一言论已经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表示将对此提起侵权诉讼。与此同时,张军2010年为李庄案程序背书、2011年代表最高法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薄熙来治下重庆“打黑除恶”的言论,也被杨金柱旧事重提、再度示众,以期在重庆事件的大背景下,证明这位一级大法官在法律信仰方面的不可靠。

浦志强律师则更进一步,质疑在重庆打黑期间的樊奇杭案中,身为大法官的张军看过证明有刑讯逼供行为的视频而毫无作为,角色可疑,并直指张军大法官“忌惮薄少(薄熙来),怕他上位发小鞋”。

即便是以作风稳健著称、被同行戏称为“保皇党”的陈有西律师,也委婉地认为张军“对李庄案、北海案、贵阳案的真相并不完全了解,只是听了法院的内部汇报,可能只看了部分录像,表态确有失当语言”。来自上海的著名律师斯伟江没有直接对张军开火,却援用自己数次被逐出法庭的事例反问:律师“闹庭”可以被带离法庭,但如果法庭“带错”又该如何?如何防止法庭滥用这一权力?

同样,周泽、张凯、伍雷、陈光武、杨学林、丁锡奎等一线维权律师也纷纷表态,反驳张军的“律师闹庭论”,还有更多律师以评论和转发消息的方式,间接地对张军的言论表示关注。

尽管在当今中国的政治逻辑下,“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没有太多平等对话的场合。但在媒体的推动下,这场“副院长”与“正律师”的战争,呈现出多重的不对称特征,不失为一场具有看点的博弈。

在法院方面,最高法院副院长的表态支持初步显露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司法管理可能将趋于强硬化。张军的内部培训班上的讲话精神,或许将通过会议纪要等形式,成为法院庭审的刚性规则。可以预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律师因“扰乱庭审秩序”而被驱逐出法庭的事例,将会明显增加。从这个意义上, “副院长”虽是一人,惜字如金,却拥有体制赋予的巨大能量。

但在另一方面,张军眼中的“无良”律师同样会酝酿更加强有力的反击。维权律师群体并非圣徒,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批评为过于理想化、政治立场激进,甚至有人沽名钓誉、品行不端,但正因有这一群体作为先行者不断抗争,律师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的形象正在日益清晰。

这一群体中不乏尖锐的内部矛盾,但面对来自法院高层的“抹黑”,律师界的同仇敌忾却是有目共睹的。借助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维权律师得以将力量汇聚起来,以一种其他行业中少见的胆量,对行政级别远远高于他们的掌权者说“不”。

当然,将视野再放大一些来看,中国法律界二十年来倡导的、包含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内“法律职业共同体”,如今看来不仅举步维艰,相反在权力机制操纵下有阋墙之忧。从这个意义上,这场不对等的博弈,同时也是一场内战。已经有律师发出警告,这场法官和律师之战,最终可能将两败俱伤,而牺牲品将是原本就不多、而社会转型期又亟需的司法权威。

短期之内,这场不对称战争将沿着各自线索进行下去,它们是否会出现一个交汇点,是博弈中最值得观察的方面。如果杨金柱律师诺言成真,将最高法院的一级大法官告上法庭,或许这场“副院长”对“正律师”之战,能够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即便不能成真,这场论战也将会成为巩固律师群体基本盘的契机。律师的“闹庭”,或许没有学院派想象的假发长袍般优雅,却会成为这个国家法治进步“野蛮生长”的内在动力。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