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調整心態 ECFA協商才易達陣

經濟日報╱社論

我主要競爭對手韓國,與美國、歐盟等洽簽FTA頻頻達陣,同時與中國大陸的FTA已開始談判,與日本和中國大陸三國的FTA又將在今年內啟動,台灣經濟會否被邊緣化再度成為焦點。馬總統在就職演說中重申,希望ECFA後續協商能儘快完成,同時也希望我與主要經貿夥伴洽簽FTA早日獲得具體成果,以突破經濟可能被孤立的困境。

面對國際區域經濟整合和貿易自由化潮流,與大陸簽署ECFA的重要意義在於,一方面爭取國際市場公平競爭地位,避免受到排擠,另一方面可以創造競爭優勢,爭取更多的市場商機;此外,也希望藉此突破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的瓶頸。對國外而言,與大陸簽署ECFA,則可以凸顯兩岸政策的穩定度和可預測性,進而贏得國內外對政府的信任感。

不過,由於目前ECFA尚未全面落實,與其他國家洽簽FTA亦尚未有具體成果,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仍不明顯。為因應東亞各國,特別是韓國加速進行的新一波國際區域經濟整合大勢,加速完成ECFA後續協商已刻不容緩。

ECFA後續協商主要包括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爭端解決等四項議題,其中前二項涉及的行業和項目眾多且複雜,從各國洽簽類似協議的經驗來看,所需耗費的時間要多一些,兩岸磋商一年多尚未達陣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歷次業務溝通迄今,在實質內容部分仍少有進展,與各界期待存在極大落差,何時可以完成協商也不確定,各界憂心忡忡。

日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撰文批評ECFA後續談判進度太慢,指出主要癥結在於政府部門和產業界都有強烈的保護主義心態,其次是普遍缺乏對外洽簽經濟合作協定重要性的認知,第三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干擾。的確,相關部會在產業界「利己主義」思維的壓力下,在與對岸磋商時的心態都較保守,只重反映民意,要求對方持續「讓利」,爭取「多拿少給」;而大陸基於政治和自身利益考量,不願意再像過去一樣單方面「讓利」,遂使ECFA後續協商實質進展緩慢。

國際經濟整合的重要意義在於參與國家彼此開放市場,藉由自由化,改善貿易條件,擴大經濟規模,共享產業分工效益;而非參與國因無法一體適用,則可能受到貿易轉向的衝擊。某些國家為了避免淪為貿易轉向的受害者,往往競相跟進,積極對外洽簽類似或甚至更大範疇的經濟整合,這種現象或許可說明為何近年來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如此迅速。

我與大陸簽署ECFA或可說是為了融入整合潮流避免被排擠的正確選擇,不過卻也因此刺激了韓國、日本加速與中國大陸展開FTA談判。未來,ECFA後續協商進度如果落後於韓、日、大陸FTA談判,則不只ECFA早收帶來的相對優勢將消失殆盡,台灣經濟極可能再陷入被邊緣化危機。

按照國際慣例,不論貨物貿易或是服務貿易的雙邊協議內容,都必須涵蓋在一定時間內(譬如十年內)絕大多數貨品貿易實現零關稅,服務業市場大幅開放,消除歧視性與不公平待遇。兩岸後續協商期待大陸單方面讓利,我方想要「多拿少給」的思考似不合時宜,企業界必須瞭解,自由化是當今國際社會主流,台灣必須順應世界潮流,與時俱進開放。

針對未來政府可能採取的市場開放和自由化措施,企業應未雨綢繆,做好萬全準備;政府則應從國家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確定開放的優先順序,並充分協調各界,建立國內共識;當然也應對可能受衝擊產業給予必要的協助和輔導轉型升級,尤其對於弱勢產業,爭取不開放或延後開放時程。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