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中國大陸經改裡的政改困境

台灣《聯合報》

中國大陸年度兩會正在北京召開,今年焦點除一貫的經濟與民生議題外,還多了一個政治改革。針對外國媒體對政治改革的興致勃勃,大陸全國政協發言人趙啟正表示,政治體制改革是要在深思熟慮,徵求各方意見之後才能進行,「外界可以指望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會有新的進展」。這個訊號,值得玩味。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相關氛圍已在不尋常地形成之中:總理溫家寶藉鄧小平南巡20周年之題,重提鄧小平的原話,「堅持改革開放絕不動搖」;副總理李克強也說,「現在是改革的重要機遇期」;《人民日報》更有評論文章強調:「改革有風險,不改革則有危險;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機。」與此同時,還有世界銀行與北京政府共同研擬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特別的是,直到趙啟正發言前,官方表態觸及的都只是「改革」,趙提供的是第一個來自於官方的、正式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信息。

如何解讀這樣的氛圍與信息?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一句話就點中了要害:「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也落實不了。」吳敬璉的話,指出了當前大陸發展困境的一個殘酷現實——政改,是繞不過去的。

別看大陸過去30年創造了全球經濟最亮麗的成長紀錄,但經濟社會內部孳生的問題也日益深化,貧富差距、環境生態、矛盾激化、貪汙腐敗等,再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將難以持續。因此,胡錦濤、溫家寶執政後就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張,並以「科學發展觀」做為新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如今胡溫執政已近尾聲,成效卻不顯著。

更讓大陸著急的,恐怕是近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肆虐下,不得不大力開發內需的壓力,但大陸空有逾13億人口的全球最大潛在內需市場,卻拉動不起來,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已非單純的經濟手段如宏觀調控可有效解決,此所以才有吳敬璉「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也落實不了」的感慨。

大陸當局為何對政治改革如此猶豫、甚至畏懼?難道「經先政後」初始就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改革路線圖嗎?其實不是。在鄧小平的改革戰略思路中,經改、社改、政改從來都居於同等的重要地位,如硬要挑出一個重中之重,必定還是政改。1986年,鄧小平講過,當前所有改革的最終成敗,取決於政治體制的改革。鄧小平還為此費心地挑選了胡耀邦與趙紫陽,賦予改革重任。趙紫陽為1987年撰擬的「政治報告」(時趙為總書記)還被鄧小平評為「一個字都不能改」。但這一切的改革進程,全都被1989年的「六四事件」給攪亂了。對鄧小平而言,「六四」衝擊之大應為其畢生所僅見,震撼之餘,叫停了所有的改革,「沉著應對,冷靜觀察」。但這一叫停,經濟立刻滑坡,三年之後,鄧小平決定南巡,起用朱鎔基,終於又將經改拉回正軌,但社改與政改,終鄧小平有生之年未有再碰。

鄧小平不碰,鄧小平的接班人,以及接班人的接班人,政治輩分、威望、能量,比之鄧小平均有不如,政改這麼一個超級敏感的東西,當然是能不碰就不碰。於是,20多年來,始終是經改一馬當先,社改、政改嚴重滯後,甚至原地踏步,並形成了當前大陸的改革困局。

這即是中共18大前的政治氣候。現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將在18大後成為大陸新一代領導人,以政治能量看,他似乎有比前兩代更好的優勢。如今,18大前的最後一次兩會,會不會為18大的新改革方向做出一些必要的鋪墊,值得關注。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