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歐元區需要一場“創造性破壞”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辛亥革命百年慶典剛過,回想當年孫中山因體制內改革無望,而發動革命以推翻滿清。他說:「革命之事難,建設尤難。」但是,「沒有大破壞,沒有大建設!」

 歐元區的隳壞,與帝制專政的腐敗或許不能等量齊觀,但自2010年初希臘驚爆債務危機,掀開潘朵拉盒子之後,兩年來歐元區高層治絲益棼,改革緩慢,還陷全球經濟於「極危險的關頭」(IMF秘書長拉加德之語)。顯然,歐元區不進行「創造性破壞」,已無法挽狂瀾於既倒!

 身為全球金援組織,國際貨幣基金(IMF)秘書長拉加德日前警告,歐債危機已蔓延成眾人之事,因此疾呼各國總動員,採取真正的行動,否則將面臨「經濟倒退、保護主義升高、孤立等見諸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慘況重演。換言之,大家都期待著G20同舟一命,以齊力對抗2008金融風暴的決心,來因應歐債風暴。

 問題是,金融風暴源自華爾街的過度槓桿化,危害的深度與廣度遠比不上歐債風暴所代表的國家財政危機。後者是無底錢坑,可不是幾次量化寬鬆就可以擺平。

 其次,「自掃門前雪」是人情之常,也是國情之常,當年G20的同舟共濟,也不過撐了一年,就又各自為政。儘管2010年全球經濟反彈,部分已開發國家如新加坡甚至出現近15%的經濟成長率,但主要肇因於前一年基期太低,並非拜財經體質脫胎換骨之賜。到了2011年,歐美日市況低迷,中國等新興市場遭遇硬著陸挑戰,連新加坡這樣戰戰兢兢的城市國家,經濟成長率都剩不到5%。各國自顧不暇,除了中國出於「政治爭霸」考量,公開宣稱大買歐債,多數國家實無餘力插手歐債的爛攤子。

 況且,當年G20聯手,雖嚇止熱錢於一時,華爾街也因社會觀感欠佳、規範從嚴而轉趨低調,但貪婪的力量從未消失。歐元區混亂、日本311震變、美國府會對峙,都成了熱錢重振旗鼓,在股匯市、商品市場翻雲覆雨的催化劑。

 而美歐政府於逼迫金融界「閉門思過」的同時,卻從未正視歷任舉債治國的「毒害」指數,已瀕臨動搖國本的危急程度。就像華爾街盛宴一夕結束,先進國家打腫臉充胖子的虛華日子也早該結束,只是,華爾街有政府管,但誰來管政府?

 在所謂南歐「豬」國(葡義希西等四國合稱PIGS)陸續爆發債務危機後,兩年來歐元區高層試圖扮演政府之上的角色,不斷鞭策肇事國奉行「德國式財政紀律」以換取金援挹注,卻引來各國社會動盪、在任者垮台、新任者剉著等的後果。不信紀律喚不回的專家學者堅稱,愛爾蘭能,PIGS也一定能。但這樣的論述,忽略了兩個根本癥結:一是民族性。愛爾蘭是個常懷千歲憂的民族,不甘一步踏錯,全盤皆輸,因此全民願意勒緊褲帶,等待黎明再臨。反觀南歐豔陽下孕育的PIGS,民族性格就是不一樣,德國人能做到一百分的事,到了南歐「豬」國可能只有五十分不到。

 然而,最根本的癥結在於歐元區沒有財政同盟,這也是多位專家口中「美國與歐元區」最大的差別。同樣是債台高築,美國各州因同屬一國,接受中央財政部管轄,歐元區因無財政同盟,對各國鞭長莫及。那些所謂政府之上的「高層」指令,很容易陽奉陰違,反正沒有退場機制,對歐「豬」只能救不能懲,等於是作繭自縛。

 誠然,一個統合的歐洲,是戰爭世代的夢想,歐洲人自二戰結束後花了幾十年苦心「建設」,才達到貨幣同盟的境地,心血不容「破壞」,況且歐元區成立十年來,以風光璀璨居多。但別忘了,大清帝國也有過康雍乾盛世,於今又安在?

 因此,我們引用經濟學大師熊彼得的理論,呼籲歐元區要進行一場「創造性破壞」,具體概念就是改造歐元區,促成新組織的形成。據此,該逼退的就逼退如希臘、該建置的就建置如財政同盟,終以形成一個志同道合、體質精實的新歐元區。當然,其間的過程必然艱辛痛苦,全球也要連同受過,但比起目前茍延殘喘式的治標作法,將更有建設性。

 歐元區高層在還有機會進行體制內改革之前,若不肯放手一搏,未來只能眼看著絢麗風光成為斑駁歷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