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伊朗核武危機 中國美國關係雪上加霜

旺報 【本報訊】
 沉寂了一陣子的伊朗核武事件,最近再成為國際矚目焦點。去年11月,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首次指出伊朗可能正在祕密生產核武,西方大國隨即考慮新的制裁措施,美國和以色列更聲明,不排除動武的可能。

 面對歐美擴大制裁趨勢,伊朗除了威脅將封鎖荷姆茲海峽,並在周邊海域進行軍演。歐巴馬總統元旦簽署對伊朗石油與金融業的制裁法案,進一步升高了波灣危機。伊朗日前試射目標,涵蓋以色列及美國在中東地區軍事基地的巡弋飛彈與中程地對空導彈,顯然在警告美國不得輕舉妄動。

 荷姆茲海峽銜接波斯灣與印度洋,全球約4成的石油運輸需要借助這條水道,戰略地位重要。日後伊朗果真實施海上封鎖,勢必造成國際石油價格高漲,不僅會重創原本已低迷的全球經濟,美伊間的戰爭也難以避免。

 2006年迄今,聯合國安理會曾達成4次伊朗制裁決議,但效果不彰。伊朗無視國際制裁壓力,反覆採取拖延戰術,主要是受到少數強權消極作為的鼓舞。俄國支持制裁案,停售伊朗空防設備,卻改經白俄與委內瑞拉轉銷,以規避外界質疑。北京雖有條件地贊同制裁決議,出發點卻是為敦促伊朗重回談判桌,實際上並未認真配合西方的行動。

 美國多年來並未成功說服中國積極配合國際制裁行動。北京態度上的消極,難免削弱了制裁伊朗的效果。去年11月,西方媒體就倡議,阻止伊朗發展核武的最佳途徑,是先制裁支持德黑蘭的中國公司。

 相較解決伊朗核武問題,美國可能更迫切需要改善中美關係。北京或許因此確信,美國不會報復與伊朗合作的中資企業。其實,美國務院以往確曾調查過數家與伊朗核擴散有關的中國企業,但始終未採取任何反制措施。華府此舉的用心,顯然把中國視為國際社會孤立伊朗的關鍵角色。近年來,歐巴馬總統、希拉蕊國務卿與反核擴散特使安宏(Bob Einhorn)先後訪問北京時,都刻意提到伊核問題,只不過中方至今仍把伊朗看成制衡美國的潛在夥伴,出面協調解決伊核問題的意願不高。

 對北京而言,伊朗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唯一可從陸路及海上運輸石油至中國的波灣國家。對伊朗來說,能源供應可牽動北京的外交動向,也能防範中美反核擴散的共同立場。中國對伊朗能源領域的投資愈多,北京就愈可能拖延、削弱,進而阻擋國際社會對伊朗制裁。目前伊朗是中國第三大石油供應國,約33%的汽油仰賴中國進口。過去幾年,國際對伊朗的制裁帶給中國企業更多的機會和利益,去年中伊雙邊貿易額已達400億美元。伊朗受國際制裁期間,北京為德黑蘭提供生存發展空間,廣受到國際輿論的批評

 中國和伊朗的合作已不僅止於能源方面,多年來北京透過各種管道提供伊朗軍事技術,2004年11月廣州珠海航空展出現的空對海導彈,即為中伊雙邊共同研發,2005年初美國曾宣布對包括北方、長城、中國航空、北京海立等7家中國企業實施兩年的制裁,主因就在於它們提供伊朗「流星3型」(Shihab-3)導彈的技術和零件。另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數據,中國與伊朗數十年來的軍火交易總金額已超過36億美元。

 就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和伊朗似已建立一套相互配合的機制,當美國施加壓力,伊朗就會表態重啟談判,北京也有機會重申外交解決爭端的立場。根據一項非正式的統計,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間,伊朗曾6度公開表態願意接受IAEA的核燃料交換計畫,平均每4天,北京就會有所回應,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外交途徑。

 中國外交部近期針對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的警告,依然採取「中方希望波灣地區能維持和平穩定」的制式回應,對美國制裁措施可能影響與伊朗有經貿合作的中國公司利益,北京還是輕描淡寫地以「中方反對單邊制裁伊朗」、「中國反對核武器擴散」及「中方一貫主張對話與合作解決伊核問題」,回應外界的疑問。

 回顧去年中國對利比亞政局變化的保守心態,北京現階段對伊核問題的回應,似乎依然陷於確保能源供應、堅持核不擴散理念、改善中美關係的抉擇困境。

 最近有北京學者指出,未來世界格局將會從美國主導的「一超多強」逐步轉向以中美兩強共治的「兩超多強」。這樣的預言無論是否成真,但現實國際政治反映的若是「北京具有領導能力卻不願意承擔國際責任」,中美共同領導全球的期望,恐成泡影。

 伊朗擁有核武其實未必符合中國的長期利益,於今外交手段無法解決伊核問題,反而可能進一步惡化西方與中國的關係,北京似應從中美關係發展的面向,與國際社會共謀合作方案,為伊朗與朝鮮半島非核化創造新的和平模式。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