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博鰲吳李會 兩岸經政並行顯現

陳一新

我國副總統吳敦義與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4月1日於博鰲論壇會晤,提出新16字箴言。儘管我方事先定調只談經濟性議題,不會碰觸「一國兩區」政治性議題,新16字箴言又以民主經濟為主;但是,從當前兩岸的氣氛與其他各種跡象來看,這次博鰲論壇吳李會顯然隱含兩岸經政並行的意涵。

 一國兩區經慎密思考

 儘管兩岸4年前即定調「先經後政」,但是隨著我方期盼兩岸深化推進經貿合作領域與拓展國際空間,大陸期盼兩岸談判逐漸進入「深水區」,進一步朝教育、文化、「低政治」等議題的諮商邁進,台北與北京都深感有必要為下一階段的兩岸關係營造更佳氣氛與合理化基礎。

 儘管吳李會已定調不談「一國兩區」政治性議題,但是吳敦義4月1日回應媒體時,就特別指出「一國兩區」就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國當然指的是中華民國。此顯示,馬政府已決定力促「一國兩區」成為兩岸新的共識,為下一階段的兩岸關係營造更佳氣氛與合理化基礎。

 馬總統早在2008年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訪問時,就已提到「一國兩區」的概念,可見他早就對此一提法是否合憲、合法的問題做過慎密的思考。後來未繼續提出「一國兩區」,應是基於以下考量:(一)兩岸關係才剛剛開展,我方若馬上提出「一國兩區」概念,可能言之過早;(二)大陸在對我方情況尚未充分掌握之前,不便表態;(三)美國認為當時兩岸關係才開展沒多久,提出「一國兩區」概念的時機尚未成熟。

 北京非常清楚,在馬總統第二任期間,兩岸不太可能觸及「和平協議」之類的「高政治」議題,但大陸卻一直透過各種管道,希望馬總統520就職演說能提出比「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更進一步的表述,以便兩岸關係在更進一步推動之前為北京提供一個能夠對內交待的理由。

 透過多項管道掌握大陸傳來的訊息後,我方經過密集會議,根據馬總統去年5月12日與美國智庫視訊會議上提出的3道防線(兩岸關係朝制度化邁進;透過人道援助擴大國際合作;強化美對關係推動國防外交一體化),確立以下5項原則。首先,雖經研判證實大陸傳來的訊息口徑一致,但是為了讓兩岸關係能繼續行穩致遠,我方仍決定對北京的要求做出正面回應。其次,在國家主權方面,我方應堅守寸步不讓的底線,確保在國格上沒有任何矮化之虞。第三,在「一國兩區」概念的同時,我方必須在兩岸關係定位與國家利益上取得一定進展。第四,我方深知「一國兩區」概念的提出勢必會在國內引發反對黨的激烈反彈,但是我方仍應排除萬難讓兩岸關係朝制度化的方向邁進。第五,由於美國是我國最重要盟邦,涉及兩岸關係定位這樣重大的問題,有必要事先與華府諮商並取得美方支持。

 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胡錦濤提出「一國兩區」概念和憲法與法律基礎的同時也重申台灣「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的主要原因。

 表達中華民國主體性

 他主要就是要表達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希望大陸方面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不啻向北京表明:大陸若希望台灣在一中各自表述的情形下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就要接受「一國兩區」的兩岸政治定位,承認我國在台灣地區的統治與政治地位。

 一旦兩岸都接受「一國兩區」後,不僅顯示雙方朝「互不否認」邁進一步,也代表雙方正式承認兩岸分治。

 最後,這次吳李會能在各項經貿議題有一定進展,本身就隱含兩岸經政並行的高度政治意涵。儘管吳李會不涉政治,但當兩岸「經政並行、亦經亦政」已成定局,這次博鰲論壇的成效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