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为读者感到幸运——读哈金的《自由生活》



  在这个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勇敢尝试现代,后现代,超现代,魔幻(全是评论家们的新名词,把起哄这事儿搞得职业化了)等手法来写作的年代,看到耐心写实的人里还有这样有深湛功力的作家,为读者感到幸运。一直喜欢哈金的作品,只要看到了,总要翻翻。

  最初读过《等待》——他的成名作,觉得的确非同凡响,众多的赞誉之词并不过分。以后陆续看过一些他的书,也都觉得不错。在这个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勇敢尝 试现代,后现代,超现代,魔幻(全是评论家们的新名词,把起哄这事儿搞得职业化了)等手法来写作的年代,看到耐心写实的人里还有这样有深湛功力的作家,为 读者感到幸运。

  《自由生活》这书是2007年出版的,由季思聪翻译成中文。

  能把一些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熟视无睹的事写得这样引人入胜又远离夸张,语言使用上没有放纵的痕迹,十分不容易。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可说是“无微不 至”了。写实能写到初看时有些笨拙甚至凌乱,最后却让人能够自然地把这些章节联到一起,托出主题或者叫做再入主题,切合得如此严丝合缝。这让我想起老人们 说故宫里铺场院的城砖。砖是对缝来铺的。接缝极其密合因为是人工磨合的,中间便不用浆水来溜缝。

  这本书有600多页,挺长的。看上去有些家长里短,却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让我不由地从心里佩服作者。非常喜欢书中的主人公武男。书里完整地叙述了武 男一家定居于自由国家(美国)的过程,以及在追求自由生活中表现出的高贵和卑微,勇敢和怯懦,聪明和愚钝,浪漫和实际,痛苦和愉快,果决和犹豫,困境和新 生,等等。书里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受中国教育,尤其是所谓改革开放后教育的成年人在美国遇到的各个方面的冲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大多是在观念 上,。。。,似乎面面俱到,读来却都绝不平庸。曾经经历过这样日子的人总会在里面找到几张自己的影子,没有多少事是过于陌生的。即便如此,仍然会觉得武男 很独特。那是一定的,每一个自由人都是独特的。

  其中还有一个小段是讲武男喂小动物的,不长,但写得十分好,会翻回头再看。

  我没有资格写书评。缺陷肯定有,但却不是我现在能找出来又讲清楚的了(只看了一遍),更不要说我也没有受过这种文学批评的专业训练。这里写下来的是我不曾雕琢过的第一感受,想人云亦云也不成。

  还没有读完哈金的这本书时就让我数次联想到很多年前看过的“日瓦戈医生”的小说和电影。两本书的主角都是诗人,却互成镜像。日瓦戈在沙俄时代完成了自 己的教育,在黑暗时代自由生活的方式被摧毁之后,医生努力保持自己的自由精神,最终没有悬念地被黑暗无声地淹没了。武男却在黑暗时代,至少是灰暗时代完成 了自己的教育,在自由国度里体验自由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最终,无须特别标榜,武男成了一个自由人,但这个结局并不是像书名那样没有悬念。

  “日瓦戈医生”描述了迭宕起伏的时代里一个“喜欢做诗”的医生的生活经历。在那样丑恶血腥的时代,作者似乎小心地不给你几个真正脸谱化的坏人让你痛恨 到杀机顿起。医生的境遇比起那些在革命大潮里丧生的人来说要好,起码还得以苟活。但那书的本事在于它能让读者从头到尾都感到压抑,感到钝痛,不仅不是无病 呻吟,反而倒是无处呻吟或者是不知如何呻吟(哭不出调来),无以言状地郁闷,像医生临死前感到的无可挽救的胸闷。它不容易让人流泪,却让人经久不忘。在理 解那个时代大多数人自由精神缺失的同时,懂得了在不自由的黑暗时代里坚持自由精神的高昂的代价。武男的情景是倒过来的。开始,自由世界里有许多事情他都不 熟悉,自身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自由世界有一个让人自由尝试自己各种选择的环境,提供许多体会和观察自由精神的机会,其代价当然不会让人不可承 受却也并不是说不需要一些勇敢和决绝(自由生活也不是不要你付出代价的)。当看到后来作者把武男对“日瓦戈医生”的认识写出来的时候,我有一点儿高兴,隐 约地感觉像是和哈金聊了几句。

  像康正果的书一样,书中有些人物,最开始和武男距离很近,是武男的好朋友,也都是一些很不错的人。表面上他们距离自由精神一度比武男还要近,有些人则 直接和专制制度发生正面冲突,可是他们最终还是和自由生活擦身而过,“自由”地拒绝了自由生活。经常是自由看似近在咫尺,真正面对了却又认不得或不想认。 对这些每个人在过去的20多年里见惯不怪的现象,就很难用悲喜来表达观后的感受了。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追求自由生活也是要讲一些缘分的。而事情一当到 了说是缘分的时候,大多就成了对无谓因果探究的有效和理智地截断,不是懒得说,是真的说不出,就和说不清为何有人喜欢红有人喜欢绿一样。

  我对诗歌写作丝毫不懂。早年这方面的教育极其不完整,更兼有对诗的偏见。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接受伯克利的教职的原因之一(据他说,也许是开玩笑)是被 伯克利大学图书馆里藏有的一些诗集所吸引。记得狄拉克曾经问奥本海默:物理是使人从糊涂变清楚,诗是使人从清楚变糊涂,你怎么能够兼爱两者呢?年轻的时候 把两个名人在心里掂量一阵之后,觉得狄拉克要牛得多,觉得还是清楚要紧。后来不这么想了,却已然没有福气让自己享受“糊涂”的愉快了,因为发觉这个门槛还 是很高的,发觉好诗的寿命和物理定理一样长寿(好多比物理定理的寿命要长得多),而好诗的作者则寥若晨星。

  于是,如欲把诗分个高下,在我则必然全无章法。但相信,只要能打动人的,就是好诗。只记得以前看到有人顺嘴抡几句北岛,便觉得写得极好。现在想来,好固然好,我也永远写不出,可同样是说自由,哈金的东西却不大一样了。在哈金那里似乎多了两个字:生活。

  武男最后被福克纳老先生唤醒,做了自由诗人(自由得四处碰壁)。这大概是全书中不多的浪漫之处,但诗人不能不是浪漫的,与写实并不矛盾。结局里的武男 并没有在经济上完全免除窘困的境地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一些,但诗人武男还是跨出了那一步,最终彻底走入自由。在我这个年龄,对小说的欣赏并不妨碍我知道真实 的自由世界中的残酷:这种情形下,诗人要获得成功很难很难。看似唠唠叨叨的写实却拖出这样一条浪漫的尾巴,这并不错,每一个自由人都是浪漫的,它让人不由 自主地为诗人祝福。

  书中末尾作者把武男自己多年自由创作的诗抄下来(当然应该就是哈金自己多年来的诗作),读后觉得和以前“为听新诗”时的感受十分不一样。当然,哈金的这些诗是用英文写的,翻译成汉语后,自然会有走形失意之处,但无妨我觉得都很好,没别的,它能打动我。


  底下给大家抄两首,请诸位欣赏。


  祖国
  ====

  你在行囊里装了一包土,
  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你对朋友说,
  “过几年我会回来,像一头狮子。
  没有其它地方我可以称之为家,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祖国。
  我会让孩子说咱们的语言,
  记住咱们的历史,遵守咱们的习俗。
  放心吧,你会看到这个由忠诚
  铸就的人,从别的土地上
  带回礼物和知识。”

  你回不去了。
  看,大门在你背后关上了。
  对于一个从不缺少公民的国家,
  你同其他人一样,可有可无。
  你会彻夜难眠,
  困惑不解,想家,默默哭泣。
  是的,忠诚是一个骗局,
  如果只有一方有诚意。
  你将别无选择,只好加入难民的
  行列, 改换护照。

  最终你会明白,
  生儿育女的地方才是你的国家,
  建筑家园的土地才是你的祖国。



  另一个国度
  =========

  你必须去一个没有边界的国家,
  在那里用文字的花环
  编织你的家园,
  那里有宽大的树叶遮住熟悉的面孔,
  它们不会再因为风吹雨打而改变。
  没有早晨和夜晚,
  没有欢乐的叫声和痛苦的呻吟,
  每一个峡谷都沐浴着宁静的光辉。

  你必须去那里,悄悄地出发。
  把你仍然珍惜的东西留在身后。
  当你进入那个领域,
  一路鲜花将在你脚下绽开。

  作者:旁观者昏,《北京之春》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