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

莫言成功地找到自己的獨特語言

《中國密報》記者柯宇倩/儘管許多人質疑莫言是否有資格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曾閱讀過其作品的美國學者均給予高度評價,或許如同莫言所言:“我相信很多批評我的人,沒有看過我的書。
 
 
卡夫卡 v.s. 莫言
 
身為一位東方作家,莫言自然容易被拿來與西方作家作比較。對於莫言的獲獎,瑞典皇家學院的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現實融合起來。這樣的描述,讓人想到20世紀奧地利德語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
 
卡夫卡在超現實主義出現之前,便用魔幻寫實的手法,孤獨、抑鬱的氣氛,勾勒出國家社會的種種面貌。在他的筆下,小職員有天醒來突然變成一隻大甲蟲,家人都無法聽懂他的呼救,象徵著人類在社會中的奴役化;銀行職員則在30歲生日當天莫名其妙被逮捕,又莫名其妙地被處死,反映出資本主義司法制度的腐敗。
 
1985年,受到魔幻寫實主義影響的莫言,也開始創作帶有先鋒色彩的作品。莫言被拿來與卡夫卡短篇小說《文身刑》相比較的長篇小說《檀香刑》,便描述了山東地方的戲班班主孫丙抗德,卻遭到“把犯人捆綁在細木匠精心修理過的光滑的松木板上;然後用一根檀香木橛子,從犯人的‘谷道’(肛門)釘進去,從脖子後邊鑽出來;最後把犯人綁在一個露天高臺立柱上示眾,讓他經受數天折磨後死去”的酷刑的故事,莫言用多視角、荒誕、殘酷的手法,讓讀者思考特權、思考生命。
 
耿德華認為,莫言和卡夫卡的相同點,就是作品都在描繪人類的無情殘酷不論書寫的對象是個人、家庭或國家的不公,並從怪誕情節下彰顯出作品的獨特魅力。
 
而兩人的差異點,耿德華對《中國密報》指出,在於卡夫卡的作品更多超越了任何理性或有意義的秩序,而莫言的作品則比較多涉及人類美感與同情的能力。“莫言有些作品更直接地受到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台譯:馬奎斯)和其作品《百年孤寂》的鼓舞,這個情況或許最能在莫言1989年的小說《十三步》中看出。”
 
《百年孤寂》為馬爾克斯最著名的小說,這位哥倫比亞作家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故事用華麗詭譎的氣氛,描述了布恩蒂家族七代人在百年間的愛恨與興衰,被視為魔幻寫實主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莫言的《十三步》也運用了荒誕、魔幻寫實的手法,描寫了80年代知識份子的迷失和社會的不公正。故事裡的中學物理教師方富貴死後,又奇蹟似地復活,但因為方富貴的妻子不讓他回家,方富貴只好讓殯儀館美容師李玉蟬將自己整容成她的丈夫張赤球,於是冒牌張赤球接下正牌張赤球的工作,登台教書,同時也打亂了原有的生活秩序。
 
美國奧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東亞語文教授文棣(Wendy Larson)則認為卡夫卡與莫言是相當不同的兩位作家。
 
文棣對《中國密報》表示,雖然可能受到卡夫卡這樣的現代主義者,或馬爾克斯這樣的魔幻寫實主義者的影響,但莫言成功地找到自己的獨特語言,與卡夫卡相比,莫言大量地加入更“地方色彩”和歷史性的內容,他的作品內容也更長,並充滿幽默的橋段。莫言沒有馬爾克斯那樣“魔幻”,他非常小心節制地使用虛幻語言,來顯示出他故事裡一些比較誇張的地方。
 
 
 
 
 
 康乃爾大學亞洲研究系榮譽教授耿德華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