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記者柯宇倩/“重慶模式”與“廣東模式”已成為中國發展道路上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其中重慶模式著重政府的服務與管控,廣東模式追求公民參與和法治,前者為大政府小社會,後者是小政府大社會,兩個各具特色的模式引發各界熱議。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博爾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經濟系榮譽教授鄭竹園在接受《內幕》採訪時分析,重慶模式在住房問題上提出實在的改善方案,但廣東模式提倡的精神是“行正道”,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更有利。
重慶模式難大規模推行 雖然重慶模式較具體、收效明確,但如果想推行到重慶以外的地方,恐怕不適用。鄭竹園對《內幕》解釋,建設房屋最重要的是土地,有土地才能執行相關政策,而公租房需要廣大的建設面積,重慶多年前已開始徵用土地,並成立公司、管理工地,但別的城市是否能像重慶這般規劃土地徵用措施?如果沒有儲備土地,一時之間要建成大規模的公租房很困難。 重慶模式的另一個問題是顧及了住房,但沒辦法保障工作。重慶公租房打破了城鄉和內外的差別,不設戶籍限制,外地人也能申請住房。重慶是中國唯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省級行政單位試驗區,第一階段目標在2011年內實現338萬農村人口轉戶進城,讓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生存、穩定下來,但農民工如想拿到重慶戶口,就必須放棄老家農村的土地。 鄭竹園對《內幕》表示,雖然農民工到城市工作後,可以住進有保障的公租房,進一步成為城市居民,但原來的土地就得歸政府所有,問題是政府是否也保障了工作? 如果能在設備良好,有完善教育系統、醫療設備的小區定居下來很不錯,但如果工作沒了,鄉下的土地也沒了,農民工該怎麼辦?
此外,重慶模式能否長期推行也是個問題。鄭竹園對《內幕》指出,薄熙來可能在中共十八大後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薄熙來的後繼者是否會延續重慶模式還很難說,雖然汪洋也是十八大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熱門人選,但鄭竹園對廣東模式的延續比較樂觀,因為廣東模式提倡的民主、法治均是“行正道”,靠的是市場經濟與人才的發展,而非如重慶模式由政府主導,因此即使領導人更換,模式仍持續的可能性更大。
重慶市偉書記薄熙來。(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