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先生訪談錄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七、中國“國家資本主義”
朱: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澄清一個概念。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不是在市場和私營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殘餘的計劃經濟制度和發育不良的市場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有這樣幾個重要特徵。第一,金融壟斷。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金融資源的壟斷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經濟改革開始後,伴隨著貨幣化和金融制度的市場化,原本在一定程度上允許非國家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以建立國有金融和非國有金融的良性競爭。但自1992年之後,中國政府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做過多次整頓。
例如,關閉了眾多地方信託投資公司,一次一次打壓所謂的地下錢莊,即民間金融,並壓抑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於是最終實現了國家對金融的絕對壟斷。後來,人們一度以為四大國家商業銀行的上市可以改變這種壟斷局面,但歷史證明這種想法是天真的。恰恰相反,這四大銀行的股份化,集中反映了中國國家金融壟斷的現代化。
第二,政府控制資本市場。“六四”後,開放了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場,初期人們對其抱有極大的希望,賦予很多一廂情願的解釋。二十年後證明,中國的股票市場不過是國有企業劫取民間資本的場所;上市國有企業左右著資本市場,導致了中國資本、資源完全按照國家的壟斷意願傾斜和分配。
中國國家對金融業、銀行業的壟斷,其實是在西方大型金融企業的支持下完成的。
第三,國家完成了能源、通訊和基礎設施三大領域的壟斷,不僅沒商量,而且日益加劇。中國通訊業崛起與IT革命在時間上是一致的。然而,這沒有加劇自由競爭,卻加劇了政府更為強烈的壟斷意識。表面上,中國通訊業由三大公司組成,但可以理解成一個總公司的三個分公司,因為三者之間幾乎不存在競爭關係。美國在20世紀,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任何財團對通訊業的壟斷,最後一次是徹底分解了AT&T。與美國通訊業比較,美國是私人壟斷,中國是國家壟斷。進入2010年代之後的中國,真正的非壟斷的行業,幾乎都是那些附加價值相對低,技術含量相對小,勞動密集的行業和部門。有些行業,表面上沒有國家壟斷,但是國家所支持的企業控制著市場份額的主體,例如鋼鐵工業。
陳:中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於1990年代中期?
朱:始於1990年代中期,經過加入WTO,徹底完成國家壟斷是在2008年。
陳:您是指2008年的“國進民退”?但我注意到,包括最近《經濟學人》的評論,有不少人質疑“國進民退”之說。他們講,民間部門佔GDP的比重愈來愈大,甚至說中國的經濟奇蹟主要是民間部門的功勞。您怎麼看?
朱:中國民間企業問題的要害是:他們如果離開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扶植,很難成長起來,無法獨立生存發展。這是因為中國主要行業的上游和下游都在國營資本手中,中小民間企業只能去和大型國有企業結合,由國有企業背書才能獲得貸款,或才能獲得官方訂單,解決市場問題。總之,中國民營資本必須依附國營資本,成為他們的附庸。2008年的“國進民退”,波及了一些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民營企業。因為再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也要顧及資本成本,而國有企業是沒有資本成本約束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新動向是:中國大型國有壟斷企業正在大舉進入一切有較大利潤空間的行業,例如房地產業、零售業和餐飲業。中國的鋼鐵企業已大規模地投資養豬業。
零售業被壟斷之後,小商、小販、小工廠的東西賣不出去了,沒有市場了。很多行業被壟斷資本重組,包括修鞋業也沒有逃脫。這種無孔不入的壟斷,不僅意味著私人資本進入很多行業的門檻迅速提高,而且導致現存私人資本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逼迫私人資本退出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
陳: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地方和基層有哪些影響?
朱:示範效應。中國至今拒絕聯邦制,地方自治程度普遍低下,即使法律上規定的各種自治區域的自治程度也是名不符實。但是,在經濟層面上,各級地方政府都極其可能地擴大其實際權力。
在壟斷方面,中央一級的壟斷不可能覆蓋到中國的每一個行業和地域。所以各個省,在其控制範圍內建立其可控制的壟斷企業,甚至市和縣一級,甚至基層也是如此。換一種說法,國家壟斷的現像已經從國家一級發展到省、市級,縣級甚至基層。以縣一級為例,也有由縣政府投資和控股,不容許他人染指的單位、行業和企業。中國當下的壟斷已經高度的科層化,形成了滲透到基層的金字塔模式。不瞭解這一點,就不會明白何以在中國的縣一級,甚至鄉鎮和村一級,都會產生擁有巨額財富的家族和個人。
陳:你剛才提到WTO,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起了什麽樣的作用?
朱:中國新型國家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依賴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條件,那就是冷戰前後興起的這一輪全球化。這次全球化的主要標誌是:世界經濟主體的跨國公司化和無邊界化;實體經濟和非實體經濟分離化,最終推動著當代資本主義走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因為中國在1980年代改革的成功,進入1990年代後,中國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大的、最有潛力的、最有爆發力的新興市場。在這次全球化的分工中,世界跨國公司,都願意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實體經濟基地,中國也確實成為了世界加工廠和最大的貿易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通過給予跨國公司一系列優惠,換取中國需要的外資和國際市場。相應地,中國調整產業結構,改造企業制度,建立中國國家壟斷的圍牆。對此,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也願意合作。例如,中國國家對金融業、銀行業的壟斷,其實是在西方大型金融企業的支持下完成的。中國第一家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就是國家壟斷的建設銀行和美國的摩根斯坦利合作建成的。中國的H股,中國企業在華爾街、倫敦、法蘭克福、新加坡上市,都是與西方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密報》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