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坛新星、太子党干将、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近日携带辽宁省的一班市长回到母校北京大学,前去招聘优秀毕业生。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近年来,各地的优秀人才往往都是“孔雀东南飞”。作为东北地区的一省之长,能够意识到人才的可贵、将引进人才当作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薄熙来还是颇有远见卓识的。然而,当我读到中国新闻社记者罗冰写的一篇新闻报道的时候,顿时像无意中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这则报道是这样写的——
“来了!来了!薄省长!薄省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二年级女生徐淼兴奋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喊着。
这是十月十九日下午,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北京大学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大厅时出现的热闹而喜气的一幕。从下午一点多钟开始,三五成群的北大学生们就陆续赶到这里,为一睹这位辽宁新省长的风采。
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徐淼,背着书包、带着照相机。她说:“就是想来看看薄熙来省长,他很帅、很有风度,很让人佩服。”
她说,三、四天前,北大三角地的告示板和宿舍楼里就贴出了《启事》说:薄熙来将到北大与学生座谈,同学们闻之都奔走相告。这几天,她和同学们都盼着能见一见薄熙来这位新任辽宁省省长。
本来在与学生座谈之前,是辽宁省与北大签署合作协议的仪式,可是一些同学们等不及了,纷纷挤进了签约现场。
签约结束,北大副校长郝平宣布说,下面,薄熙来省长将要在新闻发布厅同辽宁籍学生会面座谈。闻听此言,守在签约现场的一群女生发出了“抗议”:“怎么?我们别的省的就不能进啦?!”说着,她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冲向了会场,却还是晚了一步棗偌大一个新闻发布厅此时已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当薄熙来率辽宁省各市市长走进会场时,刹那间,只见全场闪光灯不停地闪烁--原来学生们都事先带来了相机。一位北大政治行政管理系的研究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都来了。这位老成稳重的男生也颇为激动地说,他很敬佩薄熙来的口才和亲和力,所以特意赶来,想和薄省长当面对话。
“尊敬的薄熙来省长,您很有个人魅力,我们很荣幸能在北大校园一睹您的风采,请问,是什么驱使您到北大来寻求合作?”
“您看中了北大学生的什么?请问,您用什么优惠政策把北大学生吸引到辽宁?”
“您做为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二十年后的今天又回到北大,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许多次是几个同学一齐站起来抢着提问。对于北大学生们的问题,薄熙来都谈笑风生地一一作答。
这又是新一轮的造神运动!“文革”时代弥漫于全社会的那种“阴沟里的气味”笼罩在我的四周。不久前,当《亚洲周刊》将薄熙来与台北市市长马英九相提并论的时候,我就很不以为然。固然,在海峡两岸政坛上,薄、马二人都是脱颖而出的政治新秀,都是女性市民心中崇拜的“帅哥”;但是,两人就本质而言,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薄熙来是专制政权下“长袖善舞”者,虽然治理大连颇有实绩,但作风专横粗暴,骨子里不过是一个干练机敏的“土皇帝”而已,迄今为止依然看不出他会为大陆的制度更新作出任何贡献;而马英九乃是初步实现民主化的台湾由选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市长,他以踏实、诚恳的个性赢得民众的支持,以他在国民党内冉冉升起的地位和在市长选举中战胜陈水扁的经历,将来有望为台湾民主制度的巩固作出重大贡献。薄熙来深陷于专制制度之中、丝毫不知民主为何物,他的权力是最高领袖给予的,他只对最高领袖负责;而马英九则熟悉民主政治的操作方式,力图将理想灌注于政治实践之中,他的权力是选民给予的,他也必然对每一个选民负责。
与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陆地方官员不同,薄熙来历来就善于利用媒体塑造自己的形象。作家陈祖芬为其撰写长篇报告文学,诸多传媒的记者鼓吹其政绩,使之成为地方领导中少有的、具有全国性知名度的人物。近来来,在薄熙来的身后逐渐出现了一道辉煌的“神光圈”。
就在薄熙来由大连市长升任辽宁省长的时候,大陆多家媒体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万人送别”的动人情景。然而,我怎么看都像是二十四史中清官离任时的剧情的翻版。两千年了,我们的政治制度为什么依然停留在远古时代?我们的人民为什么还是如此的可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位官员的身上?在领导人口口声声说“依法治国”的今天,“法治”为何还是难于取代“人治”?
我读到过若干对薄熙来歌功颂德的文字,却很少发现有清醒者的思考。以直言不讳闻名的老记者戴煌的文章让我耳目一新,他在文章中质问说:如果不是有人存心放风,普通老百姓和基层干警,怎会得知市长“在2001年1月17日上午”离开大连履新?如果不是精心组织发动,“9时50分,当薄熙来的车行驶到离市政府还有百米之遥的市公安局门外时”,一位中学生怎能一边追逐着人群一边喊:“我从早上6点就来了”,足足等候了4个小时?同样,如果不是经过精密的组织发动,当10时50分市长的车子到达高速公路入口时,怎会出现“等待已久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顿时锣鼓喧天,鼓乐齐鸣”?以中共对民众控制之严密,这类“非法聚会”岂能随便举行?在市政府门前,三五个人聚会都会立刻被驱散甚至被逮捕,如此大规模的、成千上万人的聚会,如果说“上级部门”一无所知,那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戴煌分析说,薄熙来在大连主政期间,在市政建设等方面确有成绩,但是主要的功劳究竟属于广大纳税人、还是属于某一位领导者?戴煌尖锐地指出:“若对一些有显著政绩的官员如此这般地哄抬下去,那就很可能再现‘文革’式的那种只有领袖而无人民的邪氤恶氲;何况这种不详之气现已相当浓厚;这是很值得良知不泯的世人高度警惕的!”
其实,薄熙来在大连也并非“爱民如子”——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子民”,他是毫不留情的。比如,《文汇报》驻大连记者姜维平揭露大连官场的腐败,因其中涉及到薄氏本人及其亲属,立即被大连的安全部门秘密逮捕,至今还身陷黑狱之中。
对于这样一个官员,有必要顶礼膜拜、五体投地吗?
虽然记者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张,但我相信还是基本属实的。我为我的北大校友而感到羞愧。北大人有勇于思考、热爱自由、捍卫独立的“五四”传统,但是近年来在官方的招安和商业的胁迫之下,“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薪火已经奄奄一息。北大学子与大陆其他高校中的学子们一样,不幸成为“六四”之后十多年间愚民式教育和单一的舆论宣传的牺牲品。大多数北大学生已经丧失了起码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自觉地、可悲地成为了权势者的传声筒和录音机。北大百年校庆的高度政治化、北大学生故意刁难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北大学生因使馆事件和撞机事件而掀起的反美浪潮、以及最近“9?11”恐怖事件之后北大学生的幸灾乐祸……这一系列这怕的事实,充分暴露出北大可耻的堕落。薄熙来事件不过再次印证了这一结果而已。
幸运的是,网络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生活的一部分,借助网络,他们自由而放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网络上,我毕竟听到了一些清醒的声音。对于某些北大学子的追星媚态,有网友叹息,有的网友讽刺,有的网友愤怒,也有的网友悲哀。他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言论——
“直接的献媚,变相的强奸。被献媚者可有赏赐?被侮辱者可有愤怒?”
“写的不错啊,俺们上小学时的范文就是这样写的!”
“我真的不怀疑,文革还没有过去。”
“当年写毛到农村就是这种笔法:‘来了……健步走下、神采奕奕……依依不舍……’不过,原来是愚弄农村老百姓,现在进化为意淫北大女学生了。”
“不过有时我也真担心,北大女生是不是真的‘崇拜’他。看看这几年北大的自我侮辱——从‘5-8’的呼喊(注: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误炸后北大学生到美国使馆示威)到质问克林顿,还有各种政治投机和生活靡烂——我怕的有理。”
“北大是死了,不光如此,学术和思想也死了。”
“薄氏的受欢迎,来自民间和半官方的吹棒,大学生表现不足为奇,学生时代思想单纯,热情有余阅历不足,容易搞崇拜追星。所以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我以为,这也多少反映出中国民间渴望好官的心声。唉,可怜呵!”
“没有人比你更幸福的了,薄省长。没有人比你更沮丧的了,元培校长。”
“北大还是有好东西的。在北大,依然有承传了良好学统的学者,依然在为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默默耕耘。北大依然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我希望更多的有坚定信仰和坚守良知的学子去占领北大,把混混儿和混混女赶出北大。”
“俺早说过,北大神话、薄熙来神话、海尔神话、焦点访谈神话是当代中国四大神话。现在终于有人把他们其中两个拌到了一起。当然是恶心到家了。”
网络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利用网络,我们终究会打破谎言编织的神话,我们终究会击碎沙滩上的城堡。
我更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拥有自由言说、自由表达、自由呼吸的权利,那么,在灿烂的阳光之下,谎言和伪饰哪里还有横行的机会呢?
余杰,《拒绝谎言》,香港开放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