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投資移民兩大重點:資金來源、承擔風險

《大事件》記者黃舒心/胡潤研究院聯合中國銀行的最新報告指出,14%的中國千萬富豪已經移民或正在申請移民,另有46%的人正在考慮移民,受訪人平均財富達6000萬元人民幣(約942萬美元)以上,而海外投資的最大目的地是美國。另一頭,遭高利貸風暴席捲的溫州,也不斷出現中小企業主將資產和家庭轉移到海外的情況,有些人甚至把名下的實業做抵押,跑到海外辦理投資移民。在美國經濟仍低迷、投資移民門檻放低的當下,中國資金已迅速湧入美國的各行各業。


兩大重點:資金來源、承擔風險


只要申請人滿21歲,有足夠的資金,就有資格申請EB5,申請人沒有學歷、工作背景或語言的限制。辦理投資移民者,首要填寫I-526表格,連同其他證明文件,向移民局提出申請,申請案被批准後,投資者及其配偶、未滿21歲的未婚子女可申請有條件綠卡,如果申請者居住在美國以外地區,需到該地區的美國領事館面談,若居住在美國,可直接向美國移民局辦公室提出I-485表格申請調整身份。


在申請EB5的過程中,有幾個項目需注意。高光俊對《大事件》指出,第一,申請者必須要有合法的資金來源。如何證明合法資金來源方法眾多,但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報稅資料,高光俊舉例,自己的一名客戶在中國擁有企業,一年報稅100多萬人民幣(約16萬美元),完全可證明資金有合法來源。


高光俊表示,仍有些申請者無法以報稅資料證明資金來源,例如工資固定的上班族,特別在中國大陸,這方面的問題多一些,但也有很多解決方法,例如通過會計師核算、遺產繼承、變賣、投資等方式獲得資金。“也可藉由賣房子來證明。比方上海過去都是分房子,當時分到的幾十平方米的房子,現在價錢漲了很多,可以賣很多錢,如此就可證明資金來源合法。”


美國政府強調資金合法來源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止國際洗錢,其次要防止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恐怖犯罪資金來源。其餘還有避免販毒者移民到美國。”高光俊對《大事件》說。


第二,申請者必須真正把錢投資進去,並且資金是處於風險之中(at risk)。高光俊介紹,如果把錢投到地區投資中心,要求一般不大,投資中心會一次性把50萬轉入,剩下的事務就交由投資中心來辦理。目前美國有100多家通過移民局審批的地區投資中心,還有約上百家正在申請作為投資中心。“現在經濟不景氣,每個項目都想通過投資中心融資。”


因此在承擔風險上,出現更多問題的是自己設立公司的人。高光俊對《大事件》解釋,如果資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今天10萬,明天20萬,一點點加上去,或是先租個辦公室,資金卻遲遲不到位,都可能讓移民局懷疑投資者是否真想承擔風險,是否在拿到綠卡後就把資金撤掉。“所以(自己設立公司)雖然沒有規定期限內一定要拿出50萬,但我們都建議最好一次投入。”


此外,資金的多寡也會影響申請的批准與否。高光俊表示,雖然投資移民本身的意圖就是移民,所以遞交申請時不必特別強調投資,但美國設立投資移民的目地,仍有促進美國經濟的意味在,因此如果選擇自己設立公司,卻剛好只投入50萬的資金,可能因為移民傾向太濃而遭移民局質疑,所以有人儘管投資到高失業地區,但實際上拿出100萬的資金。


申請者把100萬或50萬投入項目、遞交文件後,約需等待610個月的審核時間,如果移民局批准,申請者與家人可拿到有條件的臨時綠卡,此刻開始算起19個月,亦即有條件綠卡身份滿兩年的前90天內,可開始填寫I-826表格,把臨時綠卡轉成正式綠卡,這段時間約需時半年到1年。


高光俊對《大事件》介紹,轉成正式綠卡的一個最大的要求,就是向移民局證明自己創造了10個就業機會,如果是投到地區投資中心,這個任務就由地區投資中心來負擔,如果是自己創業,就必須拿出證據,而最強力的證據就是W2稅表。申請者與家人拿到永久綠卡後,就與移民局沒關係了,投資人可以繼續投資,也可以撤掉資金。

不少富者考慮透過美國投資移民的方式取得綠卡。(資料圖片)

歐債危機 對大陸是致命打擊

  • 旺報
  •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曹德旺以低調行善聞名,他的福耀玻璃集團是全球著名的汽車玻璃大廠,在大陸市占率逾7成,亦為賓士、奧迪、BMW等全球8大車廠供應商。不過,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警告,歐債危機對大陸是致命打擊,除歐洲市場萎縮,歐元不斷貶值,也讓「Made in China」產品在歐洲的競爭力下滑。

 福耀玻璃1993年在A股掛牌上市,是大陸第1家引入獨立董事的公司。2001年至2005年,曹德旺花費1億多人民幣相繼打贏加拿大、美國兩個反傾銷案,震驚世界;福耀玻璃也成大陸第一家狀告美國商務部並打贏官司的企業。2006年美國商務部長Carlos Gutierrez訪問大陸時,還點名要會見曹德旺。

 福耀玻璃生產的汽車玻璃在大陸市占率高達71%,更成功挺進國際汽車玻璃配套市場,成為賓利、賓士、BMW、奧迪等豪華品牌主要供應商。福耀玻璃目前是全球第2大汽車玻璃廠。

 曹德旺指出,當年狀告美國商務部,係因福耀玻璃是小公司,沒有保障,所以試圖透過司法手段衝破歐美市場保護之牆。如今福耀玻璃已是國際知名大公司,擁話語權,沒必要再透過官司來增強自身保障。

 談到國際經濟形勢時,曹德旺憂心說,歐債危機只是剛開始,不會輕易過去,對大陸更是致命打擊。光從匯率影響而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美元又對歐元升值,因此人民幣對歐元大幅走高,導致大陸產品出口至歐洲時蒙受龐大損失。

 為因應這局面,曹德旺說,福耀玻璃決定5年內不擴建新廠,將注意力放在提升原有工廠生產能力。此外由於人民幣升值,產品出口價格競爭愈趨激烈,福耀玻璃已展開「反浪費運動」,成功將成本降低3成。

 不少陸企趁歐洲資產價格滑落時大肆收購,曹德旺提醒一定要慎重,「如果打算收購一家歐洲公司,但本身又不是做這行的,就要仔細考慮;就算是做這行的,也要搞清楚,為什麼人家要賣給你?是缺錢還是缺市場?他所缺的你有能力解決嗎?沒能力就不要碰。」

非典型政治人物 李鴻源新閣亮點

  • 中國時報
  • 【李明賢/人物側記】

 國民黨在大選前舉辦一場「為台灣讚出來」大遊行,李鴻源披著弟弟李鴻鈞的紅色競選綵帶走在隊伍前頭。友人笑問:「是否自己下來參選?」李鴻源當時連忙撇清「千萬不要」。選後接掌天下第一大部,李鴻源算是適才適所,未來是否走上政務官參選之路,也留下想像空間。

 擁有土木工程博士,擔任台大教授,李鴻源學優則仕,一路從省府水利處長、台北縣副縣長、工程會主委歷練,都符合個人專業。過去列席國民黨中常會或國安會報告治水方略,工程會主委期間推動防治高鐵下陷、處理蚊子館活化,都獲得馬英九、吳敦義的賞識。

 李鴻源不僅擁有國土規畫的執行力,在北縣副縣長主掌警政的歷練,加上政府組織再造後,內政部社福業務明年初將撥給衛生福利部,等於權限相對「縮編」,李鴻源接掌內政部應能發揮所才。

 學者出身,李鴻源在吳內閣以敢言著稱。雖自嘲「最不識相」,不論國光石化、核安、水價,總有自己一套論述,卻把工程會從冷衙門搞得有聲有色,幹練能力讓高層極為肯定。

 從省府時期的宋系人馬,加上台北縣府與周錫瑋的合作關係,李鴻源的政壇人脈極為雄厚,加上弟弟立委的奧援,足以累積未來更可一層樓的機會;當然,過去在北縣副縣長期間鬧出緋聞,也會是一種包袱。

 不論江宜樺、李鴻源都是學優入仕,未來也可能走上選舉之路,三年後的五都市長選舉,兩人可能都是國民黨鎖定的刺客戰將;至少,李鴻源本來像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如今卻與政治緊緊連結密合,成為新內閣的亮點。

facebook上市, 1000職員將變百萬富翁

香港蘋果日報

facebook上市,最大受益人將是 fb各股東和職員,因為他們身家都會水漲船高,約有 1,000名職員會即時榮升百萬富翁,而明年《富布斯》富豪榜勢必出現多名新晉億萬富豪。

創辦人身家增至 1872億


作為創辦人和行政總裁的朱克伯格,持有 fb的 24%股權,早前《福布斯》根據封閉市場內的 fb股價,計算他身家有 175億美元( 1,365億港元),但一旦 fb上市,他的身家就會暴升至 240億美元( 1,872億港元)。


另一名創辦人、持有 6% fb股權的莫斯科維茨( Dustin Moskovitz),身家就會由外界原先估計的 35億美元( 273億港元),增至 60億美元( 468億港元)。


fb營運總監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估計持有 1.25%至 2.5%的 fb股權,即她的身家最多可達 25億美元( 195億港元),令她成為全球其中一名白手興家的女億萬富豪。


消息人士指, facebook最快周三申請上市,備受華爾街關注。資料圖片

    消息人士指, facebook最快周三申請上市,備受華爾街關注。資料圖片

    當兩岸往和解的大方向邁進時......

    • 中國時報
    • 【李丁讚】

     總統大選後,筆者曾在本論壇發表〈讓九二共識更豐富〉,認為這次選舉顯示,兩岸和平發展是現階段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因此,民進黨如果想要執政的話,一定要認真對待「九二共識」。如何透過民主程序,納進更大的民意基礎,讓「九二共識」擴大為「台灣共識」,甚至納進歐美日等國際勢力,讓「擱置主權爭議」、「一中各表」逐漸變成國際接受的法則。

     但是,這個主張有個前提,就是必須保有「反九二共識」力量。過去幾年來,中國之所以願意默認「一中各表」,最大的原因是,民進黨堅決反對「一中原則」下的「九二共識」。由於這個強大的反對力量,中國政府於是對國民黨釋出各種善意,包括ECFA談判過程中的「讓利」,以及減緩對我們在國際空間的打壓等。

     因此,「主權」的捍衛,要以實力做後盾、據理力爭,才能慢慢累積一些空間,這是所有弱勢國家的生存法則,而不能只是依靠強國的善意。當我們放棄抗爭和反對時,我們後續的談判基礎和籌碼就不存在了。

     可是,儘管這是主權爭議中的現實,民進黨是否就應該堅持反九二共識的立場呢?我認為不然。主權爭議儘管需要抗爭,但也需要談判。缺一不可。抗爭的目的,是為了讓談判得以有力開展,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我認為,九二共識是一個可以運作的平台,民進黨不能放棄。

     只是,當民進黨也加入九二共識的行列後,誰來扮演反對者的角色呢?這是民進黨的最大弔詭,民進黨內部也依舊為這個問題爭吵不休。其實,從台灣利益出發,這個問題可能不是民進黨本身可以解決的,而更需要台灣各政黨之間的分工與重組。目前的兩岸分工,國民黨扮演和解的角色,民進黨扮演反對的角色。也因為這個分工,兩岸的關係還能穩定前進。只是,這樣的分工會有下面兩個問題:

     其一,國民黨往往漠視中下階級的利益,讓兩岸的發展偏於財團利益。我認為,民進黨要積極加入兩岸談判行列,才能制訂出更全面性、更接近台灣共識的兩岸政策。其二、民進黨如一直扮演反對的角色,不只失去對兩岸問題發言權,甚至永遠無法取得執政權。這次國民黨的票,很多是含淚投下去的,主要是對民進黨兩岸政策「不放心」。

     新的政黨分工應該是這樣的:民進黨與國民黨同時扮演和解談判的角色,兩黨相互補足、相互競爭,讓兩岸政策更周全。而這次選舉的第三大黨──台聯,則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讓中國不敢輕忽台灣獨立存在的事實,並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台灣的主權獨立與完整。台聯如何重新定位,以及其和民進黨之間的關係,要如何進行分工與重組?在在考驗兩黨領導人的智慧。

     當兩岸往和解的大方向邁進時,有兩種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是,建構屬於台灣自己的產業主體性,讓我們的產業發展,乃至經濟命脈,不至過度依賴中國。民進黨也不要把財團和人民對立起來,而是要讓商人更放心。其二,讓兩岸的市民社會進行更密切的交流,從大陸內部發出對台灣的友善聲音,其效果往往比外部批判更有效。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教授)

    人均GDP 1.2萬美元 北京達富裕國水平

    【明報專訊】北京前日公布去年的經濟數據,披露北京巿全年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統計局發言人稱,這個數據已經相當於一個中上富裕國家的水平。

    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

    《北京晨報》報道,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發言人于秀琴稱,按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市人均GDP達到80394元人民幣,折合12447美元,「按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準,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她解釋,這個結論是用北京的人均GDP和世界銀行的人均國民收入(GNI)比較,略有差別,但能大致參考富裕程度。

    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10年全球人均GNI為9000美元,1.2萬美元約是拉脫維亞、波蘭等國的水平。香港的人均GNI為3.3萬美元。

    重新定義中國人 賦予中國更豐富意涵

    • 旺報
    • 【本報訊】

     民進黨總統大選落敗後,中常委陳明文提出「顧佛祖」或「顧腹肚」的議題,他表示,民進黨核心價值就是堅持台灣主權,「九二共識」是政治議題,卻被國共操作成經濟議題,民進黨堅持台灣主權的路線沒有錯,民進黨不會改變信仰價值,但兩岸關係、全球經濟不斷變動,民進黨也應該有所調整,提出新的兩岸論述。

     「顧佛祖」或「顧腹肚」的議題,非常具象說出了民進黨今天面臨的兩難困境。要走出這個兩難困境,其實只在一念之間:接不接受九二共識而已。最讓民進黨嚥不下這口氣的是:九二共識明明不存在,為什麼要我們接受?

     從歷史事實而言,民進黨的質疑是有道理的。大選過後,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指出,兩岸關係正因有抽象的九二共識,互不否認,才能大步邁前。「若非要講清楚,要大陸承認台灣的『一中各表』,要台灣承認大陸的『一中原則』,都非常困難。」

     既然如此,民進黨為什麼必須接受九二共識呢?王建民講得非常坦白:「如果講太清楚就會礙手礙腳,反倒沒有保護的空間,馬政府也難以得到民眾廣泛支持,模糊空間反而是在保護中華民國。」未來兩岸要有高度的政治默契和智慧,即可在和平框架上共同創造一個空間。他強調,「台灣自己可以跟民眾講清楚,但在處理兩岸問題仍必須有模糊空間。」

     九二共識的模糊空間之所以能夠保護中華民國,說穿了只是因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我們不可或忘的是:在國共隔海對峙的時代,中共不管在國內或在國際上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消滅「中華民國」。1992年10月,海基、海協兩會在香港展開工作性商談,達成的協議是「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當時在談判雙方的意識裡,這個「中國」都不可能是對方在政治上所反對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雙方的潛意識裡,卻都承認「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更重要的意涵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要幫中國人」。

     「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個命題中的「中國」在歷史上出現甚早。《左傳》記孔子之言:裔不謀夏,罔不亂華。《說文》解釋:「夏,中國人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福章之美故稱華」,由此而有「華夏」之稱。華夏居中而四周為蠻夷,故夏人自稱「中國」,即「中土之國」。就這個意義而言,它不是政治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8月24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台灣媒體訪問團時,首次公開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段」詮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並強調「一個中國是兩岸能夠接受的最大共同點」。在此之前,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傳統表述方式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兩者相較,中共顯然是要用「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及其相關的文化「潛規則」來為兩岸的政治僵局找出路。

     「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是維繫兩岸和平關係最重要的一個命題。這個命題中的「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多重意義:在國共對峙半個世紀後,兩岸意圖恢復正常交往而提出「九二共識」之初,「中國」是指「歷史」或「文化」的中國。在台灣完成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之初,錢其琛提出「一個中國」的新三段論述時,他所說的「中國」已經是指「經濟」的中國,並為解決雙方的政治歧見預留空間。扁政府時代,陳水扁為了掩飾其家族的貪腐,不但沒有利用這樣的模糊空間來創造兩岸之間的和平互利,反倒費盡心機,企圖否定「台灣人就是中國人」。

     可是,企業家們對「中國」意義的轉變卻十分的敏感。他們很明白,破解「顧佛祖」和「顧腹肚」兩難困境的唯一途徑,就是接受「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他們的判斷在這次大選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大選過後,台灣如何運用「中國」的多重意義爭取最大利益;大陸如何對台灣人展開最大包容,爭取認同,不僅考驗兩岸執政黨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在考驗著民進黨。

    美國訂規則 中國不逾矩

    東方日報

    謀求連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不斷拿中國說事,在日前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多次提及中美貿易糾紛,指摘中國不按規則行事,口氣十分強硬。其實,所有規則都是西方訂的,中國根本沒有義務遵守,美國逼中國守規則,中國為甚麼不敢反擊?

    要按規則行事,這是近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反覆提出的要求和責難,然而追根究柢,這些都是西方國家強加於人的規則,是維護西方利益的政治工具。譬如中國輪胎出口,美國說是低價傾銷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二話不說大幅徵稅,結果將中國輪胎逐出市場,勉強保住一千名美國工人的飯碗。只許洋人放火,不許中國點燈,這就是奧巴馬所說的「規則」。

    其實,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逾十年,美國及歐盟至今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既然中國還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憑甚麼要中國遵守市場經濟規則?美歐國家既要魚又要熊掌,中國遵守規則就甚麼也得不到,這不是很荒謬嗎?再說,中國從未參與西方規則的協商制訂,中國有維護十三億人民利益的權利,何必套上洋人的緊箍咒?

    忍氣吞聲 不敢說不

    沒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問題是,現行的西方規則根本沒有公平合理可言,更不能體現中國的利益訴求。中國應該守規則,但不是奧巴馬所說的規則,當今世界,西方不亮東方亮,這規則那規則,沒有中國參與成不了規則。中國應該旗幟鮮明地敦促歐美國家認清形勢,正視現實,重新審視和修訂各種規則,讓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規則。

    遺憾的是,對歐美國家的無理指摘,北京明明真理在手,卻往往忍氣吞聲,連說「不」的勇氣都沒有,遑論逼洋人修規則,實在窩囊透頂。本來,一個國家的經貿與外交、軍事密不可分,中國在中美貿易較量中軟弱不堪,其實與「外交缺鈣」、「國防陽痿」一脈相承,都是當局堅守所謂「韜光養晦」所帶來的惡果。

    事實上,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步步進逼下,中國從來只知退讓,委曲求全,甚至不惜以銀彈討好對手。美國金融危機,中國大舉購買美債;為幫助美國擴大出口,緩和失業率,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還不時赴美國巨額採購。這些年來,中國貢獻美國的利益還少嗎?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換來的不是對方的感激,而是將中國列為頭號對手,全力圍堵。中國其實是很守「規則」的。

    《可以確定的中國未來》

    資源耗盡,中國模式難以持續
    民智已開,十年左右走向民主
    文明接軌,沒有軍閥不會大亂
    书名拼音:Keyi Queding de Zhongguo Weilai 
    作者:何頻 
    页数:422 
    出版社:明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 
    书号ISBN:978-1-935981-45-9 
    定价:US$25.00 (包含邮杂费)


    内容提要
      二十一世紀,毫無疑問注定是中國世紀。
      這並不是說,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新的超級霸權,也不是說中國模式可以和民主社會瓜分天下。而是說,中國將從一個一黨獨裁國家,建立起民主憲政體制;從一個貧富懸殊巨大、官僚資本控制一切的國家,建立起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和公平開放的經濟市場;從一個道德完全墮落、平民沒有尊嚴的社會,建立起法治、文化、教育、社區體系;從一個流氓國家的保護傘,變成世界和平的捍衛者。
      其意義,如同二十世紀國際社會聯手鏟除德國日本法西斯,如同冷戰摧毀蘇東社會主義陣營,甚至更加重要;因為,野蠻國家和血腥意識形態的歷史,届時可以説將正式終結,人類從此將步上全球性的文明世代。
      在這個美景到來之前,中國還可能走幾段彎路,國際社會還可能有幾次迷失。
      但是,這一代中國人,有必要承擔為子孫後代打造民主、自由、公平社會制度和環境的責任。這是這一代中國人的悲哀,也是光榮的機會——我們遭逢的還是一個需要英雄和奉獻的時代。歷史的使命如此,我們推不掉。

    -----------------------------
      中國的精英階層,官員、商人、知識分子,表面上是這三十年來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以他們這群人的智力、能力和勤奮,他們在民主自由社會,必然也是成功者,甚至更為成功。問題在於,他們有了錢,卻沒有生活品質和心理安全;有了權力和名氣,卻缺少人格尊嚴和榮譽。

      任何一件不在中共控制範圍內的事中共都必須打壓,如果不打壓就會有連鎖反應。打壓無理,不打壓不行,在這兩難之間,中共的弦必然綳到極限,必然綳斷。

       中國媒體上有那麼幾個張牙舞爪的知識名人,虛擬一個又一個“西方陰謀”,塗鴉出一個什麼“中國模式”,似乎可以煽起民族主義烈火。中共幾十年掀起的一場又一場運動,從來不缺有知識背景的醜角,但這些人不是知識分子主體。他們最初是想當中共的吹鼓手,但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又牽著掌權者的鼻子,將中共引入深淵。

       當今中國的官僚層,畢竟不是殺人放火出身的那一代所謂建國者。他們身上可能有一張假文憑,但他們對知識的看重還是真實的。他們瞭解世界,內心世界也是開放和多元的,他們甚至比民眾更了解現行體制的弊端和無可救藥,更痛切地知道,只有建立起民主機制,才能解除當政者與民為敵、疲於奔命、四面楚歌的宿命。

    ---------------------------------
    作者簡介
      何頻,1965年生於中國,現居美國紐約。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出版業領導者、政治戰略研究專家。
      17歲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同時開始對中國社會、政治問題的研究。1989年因為“六四”亊件移居加拿大1991年創辦明鏡出版社1993年擔任台灣《中國時報周刊》副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1997年以傑出人才身份移民美國。1999年創辦多維新聞網、多維媒體公司。
      現任明鏡集團董事長兼CEO,明鏡集團是海外獨立的、最大規模的中文新聞出版機構,擁有多家雜誌社、出版社、網站、書店。

    俞正聲入常將扮演老大哥

    《內幕》主筆:夏寒冬 程恭羲 


    俞正聲是太子黨的代表人物,而且更是鄧小平家族的利益維護者。

    布魯金斯研究所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李成認為,俞已經擔任兩屆政治委員,他極有可能獲得一個政治局常委席位。俞的老資格令他成為一個關鍵的政治人物,類似於十五屆政治局常委中的李瑞環或者十六屆政治局常委中的曾慶紅。然而,由於俞潛藏的巨大權勢,胡錦濤和其他現任的高層人物可能試圖在十八大上協謀讓他退休。但若考慮到鄧家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俞被“協謀”掉的困難相當大。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膠州路教師公寓發生大火,火災把上海城市管理方面的弊端一展無遺,一時間萬民質疑,要求問責上海市相關領導。隨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時說,“我和正聲同志一致認為,上海建築市場表現出的混亂現象以及監管不力,是造成‘11.15’特別重大火災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我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深感內疚和自責。”

    有評論認為,這是韓正為了自保而咬住俞正聲。大火也的確一時間似乎給未來的十八大添加了變數:俞正聲和韓正搖搖欲墜。

    但胡錦濤的表態很快讓人們看到另外一種不同的趨向。在兩週後中央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強調稱,“總結弘揚上海世博會經驗和精神,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增加新優勢”。這是胡錦濤在上海大火燒起的問責聲中,發出了逆勢力挺上海和俞正聲的信號。

    這種異乎尋常的舉動,既說明胡錦濤在十八大佈局中,對上海幫及太子黨的依賴傾向,也說明了俞正聲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由此判斷,不能輕易地把俞正聲排除在十八大常委有力競爭者的隊列。

    毫無疑問,如果俞正聲進入常委,他將會扮演一個老大哥角色,因為在所有常委候選人中,沒有人比他的資格更老,更沒有人像他那樣曾經有兩次可以晉陞為中共領導人的機會,可惜他卻陰差陽錯般地失之交臂。

    早在中共十四大上,俞正聲就被鄧小平內定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結果居然連中央委員也未選上;在十七大上,胡錦濤曾提議俞正聲和李克強進政治局常委會,以圖之後李克強以年齡優勢順勢成為總書記,未料殺出個習近平,俞正聲只能連任政治局委員。

    十八大後俞正聲進入常委,最有可能的去向,一是出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二是擔任政協主席。曾有評論認為俞正聲還有另一個去向,就是擔任常委副總理。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極小,因為常務副總理是個苦差事,對於1945年出生的俞正聲而言,一是年齡有些偏大,二來做起來會力不從心,三是與王岐山相比,俞不佔有任何優勢。

    俞正聲接任吳邦國成為人大委員長,應該說是合適的。縱觀俞正聲的仕途,他曾經有過一些政治衝動,也追求過一些政治理想,但經過幾次重大遭遇後,他的政治楞角已被磨掉,當初的強烈政治進取心也消失怠盡了。

    此外,中國當今的政治形勢和走向,已完全有別於俞正聲所崛起的九十年代,中共的政治處境,中國的社會現狀,都要比俞正聲強勢崛起時複雜很多,這樣的政治環境意味著俞正聲已不適合在第一線承擔大任。

    我們從俞正聲的簡歷中可以看出,九十年代初主政青島時,他所率先主導的住房改革,除了給他帶來響亮的政治聲譽,還讓品嘗到改革者深受老百姓歡迎的滋味,更讓他對自己的政治未來充滿信心。正是在青島的表現,俞正聲被提拔到建設部擔任部長。(《內幕》第1期)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