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剩男”增多,中國加強維穩

外參記者黃舒心/在中國,每年的11月11日被稱為“光棍節”,趣味的名稱背後,卻隱藏著嚴肅的社會問題。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哈德森(Valerie M. Hudson)在接受《外參》採訪時指出,中國的“一胎化”政策造成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短期來看,放寬“一胎化”政策不能解決問題;中國政府應該朝提供更多補助金、強調女性繼承權的方向前進。


犯罪增加中國將收緊管制

性別失衡導致社會不穩定因子的增加,哈德森對《外參》說,為了消滅不穩因素,中國政府將變得更加獨裁。“中國政府肯定會出手平息境內的不穩定情勢、打擊犯罪事件,甚至見到更多對老百姓的侵入性監控。”

哈德森認為,中共若發動軍隊解決社會動亂,同一時間也可能順道解決台灣問題。“雖然中國大陸內部的不穩定與台灣問題不必然相關,但中國大陸永遠不會排除與台灣統一的可能性,這只是情勢或時間點的問題,比如中國大陸是否認為武力統一台灣的代價比不使用武力還高,都將影響中國大陸的對台策略。”

中國在嚴格的“一胎化”政策下,除了農村家庭的第1胎如果是女孩,可被允許生第二胎外,其餘超生者都面臨罰款,帶連帶而來的強迫墮胎、結紮、人口老化、勞力降低、人口販賣等問題,都讓中國政府開始重新思考生育政策,目前傳出中央有意逐步放寬“一胎化”政策,預計到2013或2014年全國性鬆綁。

哈德森對《外參》表示,短期來看,放寬“一胎化”政策不能解決問題。首先,即使中國政府明天就放寬此政策,現在的孩童已是性別嚴重失衡的一代,未來的30、40年,仍會產生許多光棍;其次,中國政府實際上已在某些地區試行放寬政策,例如江蘇省的夫妻允許擁有兩個孩子,但此措施仍無法增加生育率,第二,江蘇的性別比仍然失衡,因此即使實行“二胎化”政策,仍不見明顯收效。

不過,哈德森解釋,並非說中國就不應該考慮放寬“一胎化”政策,只是如果要把放寬此政策當成改善性別比例和生育率的措施,得等上好幾代的時間。“中國花了33年的時間,才創造出不想要第二胎的一代,因此或許也需要33年的時間,才能產生想要第二胎的一代。”

哈德森對《外參》表示,目前中國當局對賣淫、人口販賣女性的快速成長可說視而不見,中國也鼓勵年輕男性向外移民,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中國政府意識到性別失衡的問題。

至於藉由迎娶外籍新娘來舒緩中國境內的“光棍”問題,哈德森指出,其實已經有許多來自北朝鮮、緬甸、越南、老撾的女性透過人口販賣的方式,進入中國當新娘,但中國政府肯定不會把這當成是解決性別失衡的方式,因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出生的女性不夠,外籍新娘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況且大部分的案例中,這些外來的新娘並非自願到中國,而是被拐騙、販賣到當地,反而還涉及了嚴重的人權問題。

哈德森對《外參》分析,若想解決性別比問題,中國政府最重要的就是為只有女兒的家庭提供補助。“中國政府已計畫這麼做,但他們提供的補助金相當少,因此父母仍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資金養老。”其次,哈德森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強力倡導女性在土地繼承上的權益。“男性與女性的繼承權不應該有差別,研究顯示,中國農村地區有97%的土地仍是繼承給男性,女性仍舊沒有土地擁有權,因此也無法讓女性覺得自己是經濟體的一份子,進而讓這些女性的父母對生女兒感到滿意。”


寫大字報找老婆的中國人。(網上圖片)

建國百年與宋慶齡的美國情人

亞洲週刊

殷惠敏

國民黨在台灣長期的黨化教育給孫文生平和思想帶上光環,距真實的國父形象越來越遠。國母宋慶齡近年被發掘出四十年代與美國文藝青年泰勒一段「姐弟戀」,並有拒婚信件佐證。神話光環褪色,反而更還給他們血肉豐滿的形象。


上個世紀默片時代,上海有一個有趣的小新聞說,某日戲院放映一部官兵捉海盜的西洋片,最後一幕出現海盜被官兵打敗捆綁起來的時候,海盜頭目站起來向徒喊話,站在後面的解說員看著一長串英文字幕,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結果他被捉將官裏,罪名是「褻瀆總理」。

這樣的罪名現在聽起來好像有點荒唐滑稽,可是二零一一年為了籌備建國百年的慶祝活動,台灣文建會找人拍攝國父的傳記影片時,就有國民黨監委公開警告說,製片人絕不能對孫文學說妄加評論,或對孫的愛情生活加油添醬,否則出資的文建會就要受到彈劾。一霎時,好像「褻瀆總理」的陰影又在台灣出現了。

建國百年,時代是進步了嗎?有時候真要令人懷疑。

我想起年輕時在東海大學上「國父思想」必修課時,徐文珊先生一點完名回頭寫黑板時,後座的人就快閃溜出門,轉眼間跑了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一種思想要靠點名來維持,說來也很可悲。國民黨黨化教育對國父思想的包辦,當然只會把它變得僵化。不說別的,單是什麼「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教條,在六十年代後期的台灣,就是不符現實要求的。

平均地權沿自俄民粹派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那個階段應該做的是「發達私人資本,節制國家資本」。死背教條有什麼意義呢?若說孫中山的思想是東拿一點西拿一點「拼」而成,其實並不為過。三民主義拿了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孫自己並不諱言。俄國民粹派反對階級鬥爭,主張用公平重分土地的辦法來消除貧富不均。孫也有同樣的想法。民粹派提出的「土地社會化」、「平均使用制」,也就是孫中山土地改革綱領中的「平均地權」。

孫後來在農業政策上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口號,原是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頒布的土地法中的一項原則。問題是孫的三民主義也好,建國大綱也好,在辛亥革命後的軍閥割據局面下,根本沒有實行的可能。何況後來在「以俄為師」的大前提下,建國計劃中的國有化措施和土地改革綱領,與國民黨原先的性質也有扞格。當初出錢出力支持孫革命的是廣東地區的地主和商人,以及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華僑商人。建國綱領有了變化,地主商人難免疑懼,同一背景出身的國民黨黨員也無所適從。這也是為什麼出身富商的陳炯明會背叛他。

孫的政治活動是充滿矛盾的。他痛恨軍閥割據,可是他自己又不能不成為南方的一個山頭,與北方的軍閥玩合縱連橫的戰略遊戲。他痛恨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經濟的支配,但他在廣州的臨時政府也不得不向英美法德求援。他以經濟上的讓步和特權作為西方國家給他財政和軍事援助的交換條件。在外國投資說明會上的情景是:掛圖一拉開,小旗子在上面插這插那,就像地產拍賣會一樣。對他來說,這是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的一部分。

孫中山是悲劇英雄

後來為了得到蘇聯的財政支援,孫也不惜對俄國顧問鮑羅廷展現出策略性的權宜。他於一九二四年八月三日講民生主義第一講時,駁斥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論和剩餘價值論,並說馬克思的預言都是錯的。當晚鮑羅廷就在廣東師範學院招待所內與他激辯,兩人不歡而散。但八月十日他講民生主義第二講時,語調就頗為緩和,並且說出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話來。這句話後來讓在台灣吃三民主義這行飯的人費盡唇舌來為他轉圜。

孫中山的革命是要在歐美的資本主義和俄國的社會主義之間摸索一條新的出路,摸索的過程一直搖擺不定,時勢的發展最後使他的想法完全落空。所以有人說他是一個悲劇英雄。在心理層面上,我一直懷疑孫和他的同志對辛亥革命是有心理負擔的。有一種把事情搞砸的負疚感。在革命的大破壞之後,理想主義無法落實,黑暗勢力一次又一次的反撲,即便是那微小的革命果實,最後也難逃被吞噬的命運。整個國家四分五裂,災難一波一波接踵而來,遭受最大痛苦的不就是他們所要拯救的人民嗎?孫自己也坦言辛亥革命後,已是「民窮財盡」。汪精衛對此也是痛心疾首,所以汪後來極力主張避免戰爭,成為一個堅決的綏靖主義者,不是沒有原因的。

孫早年受王韜、鄭觀應發,主張變法維新,但他的制度改革想法在朝廷那裏碰了壁,才憤然轉而從事推翻滿清的革命。如果認為凡存在即合理,後人便無話可說,要不然,相對於辛亥革命造成的長期大災難,中國的Edmund Burke也許會認為,那棟搖搖欲墜的清朝樓房,還是不推倒的好。恭親王不是也勞心勞神在擬定制度改革方案嗎?弄得成,中國逐漸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能免去多少血光之災?當然,誰都知道歷史無法回頭。幾年前大陸推出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我那從大陸出來的表弟看得如痴如狂,「怎麼慈禧時代就有那麼先進的想法?」他問我。對他來說,那頁歷史是一片空白。可是不久,那部電視劇就在大陸禁演。「有了一個共和(人民共和國),你們還要什麼共和?」

孫中山是了不起的。為了救國,為了理想,他甘願放棄安逸的醫師生涯,四處奔走,變成「四大寇」之一,過著流亡生活。可是這個自承喜歡女人勝於書本的革命家,難道喜歡後人把他神化?難道喜歡黨棍把他弄得道貌岸然?

張北海看過拒婚信件

我寧願多知道些孫夫人的傳奇。一個不到三十歲的美國小夥子法蘭克‧泰勒(Frank E. Taylor),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見到了寡居多年的孫夫人,情不自禁地墮入情網,烈火乾柴,燃起了一段纏綿炙熱的「姐弟戀」。四十年後,垂垂已老的他在紐約參加了華人悼念孫夫人的追悼會,遇見吾友張北海。他在酒館向張吐露了這個埋藏在心裏多年的故事,並出示孫夫人婉拒他求婚的一封親筆信。「確實纏綿炙熱?」我問。「確實。」「有沒有……」,「有。」啊,我的國母。

張北海看了那封用墨水筆寫的信,字跡娟秀,造句典雅,信紙已泛黃。相隔四十年的時空,一頁隱秘的歷史呈現在眼前。她感謝他的表白,但她無法同他去美國生活。她必須留在中國,許多事都需要她去做……「有沒有想過複印一份?」「沒有,那是他的私人信,我怎麼好意思開口。」最近我在網上找到《紐約時報》藝文版的一篇訃聞(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Frank E. Taylor從四十年代開始,從事出版事業四十年,為Harper & Brothers發行叢書,擔任Dell Books總編輯、McGraw Hill出版社總經理。一九六一年他還是亞瑟.米勒編劇、瑪麗蓮夢露和克拉克·蓋伯主演的一部電影《Misfits》(台譯《花田錯》)的製片人。那部影片拍攝的過程一波三折,拍完不久,男女主角相繼去世,在當時是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Frank E. Taylor結過婚,也離了婚,他有四個兒子。一九九九年他過世後,那封珍藏的宋慶齡親筆信,也許還保存在他兒子那裏。

過去一年,兩岸為紀念辛亥革命聯手,又是舉辦國父伉儷文物展又是拍影片,一連串折騰,不管是那邊為統戰還是這邊拉選票,實在是「太多啦!」搞得小民幾乎要患「革命厭食症」。現在是中華民國一個新的百年的開始,該是向孫文說道別的時候了。

建國百年,孫文再見!

馬英九敗選 國民黨可能陷於分裂

台灣蘋果日報

江春男

2008年民進黨最衰尾,謝長廷仍得42%選票,這次蔡英文聲勢看漲,多得5%應沒問題,如宋楚瑜再從藍營拿走5%,馬英九就落選了,國民黨稱這5%是生死門,可見其危機感之深。

希望全寄託馬一人

馬英九是常勝將軍,陳水扁和謝長廷都是他手下敗將。李扁均連任成功,如馬無法連任,將留下新紀錄。 但國民黨把所有希望寄託在一個人身上,賭注比民進黨大太多,才有如此高度焦慮感。

假若馬英九敗選,馬吳金三角必成批鬥對象,國民黨群龍無首,可能陷於分裂。民進黨遠大於阿扁,沒有陳水扁,民進黨很快就爬上來,但馬英九幾乎等於或大於國民黨,沒有馬英九的國民黨,短期內勢必無法東山再起。

危機感是動物自衛本能,適當的危機感,有助於凝聚內部團結,但過度的危機感,則易導致激進行為。選舉賭生死,政黨危機變成台灣危機,就大不幸了。

政黨輪替家常便飯

有人說選舉是互相恐嚇的遊戲,右派訴之恐懼,左派訴之憤怒;右派訴之民族主義,左派訴之社會正義,放在台灣政黨光譜,雖不中亦不遠。

政治上沒有人是不可缺少的,政黨輪替也是民主的家常便飯,這次不行,下次再來,朝野輪流做,明天太陽照樣從東方升起。

2012年注定是中國多事之年

孫家業 國務院選在2011年僅剩4天之際公佈動車事故調查報告,明顯不想把麻煩留給即將到來的2012年,因為明年注定是多事之年。

2012年對內地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頭等大事當然是預計在秋季召開的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18大的人事其實大局已定,習近平、李克強的接班體制幾乎沒懸念,政治局9常委中的另外7個席位,也會在李源潮、劉雲山、王岐山、張德江、俞正聲、劉延東、汪洋、薄熙來、張高麗9人中產生。倒是“習李體制”接班後的施政方向、政策走向會有什麼變化,值得觀察。

由於明年要開18大的緣故,內地的政經走向,都是“穩”字當頭,官方要確保權力交接之際不出亂子。但這個“穩”字恐怕未必只靠過去的一味壓制,從廣東陸豐烏坎事件的處理手法看,官方可能會採取更多懷柔的方法,這和過去多年來一些地方採取的“花錢買平安”手法一脈相承,說“烏坎模式”將是未來中共處理同類事件的範例恐怕為時過早,至少在2012年胡習交接之前,烏坎模式只是權宜之計。同時,可以預料的是,對輿論尺度的控制會有所收縮,最近的微博實名制就是信號。

交接將近
烏坎模式只屬權宜

在內政範疇內,台港兩場選舉也是中共要面對的,前者事關胡錦濤對台新思維的結果驗收,後者則是對2017年習近平港澳政策的考驗,兩場選舉成敗或多或少對18大產生微妙影響。

明年的經濟增長率降低已成定局,但回落的通脹在1月農曆年期間或夏天會否捲土重來,仍是當局要小心應對的,因此,春節前再降存款準備金的猜想未必成真,大規模放水的期待更不切實際,但外圍的低迷會否進一步重挫出口,樓市泡沫破裂會否帶來金融險情,也是當局所擔心的,所以明年的經濟形勢才是令中南海如履薄冰的所在。(香港明報)

中日關係正常化-平等對待的中日關係

旺報 【喬新生】
 從中日兩國交往歷史來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正實現了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中日兩國建交只是形式意義上的正常化,只有當中日兩國找到共同點,並且願意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作出努力的時候,中日兩國關係才能真正實現正常化。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兩國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此次日本首相到中國訪問,徹底擺脫了以往日本政府首相的形象,沒有在一些事關中日兩國歷史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深入交換意見,並且發表外交公告,而只是就東北亞地區的局勢乃至世界局勢交換了意見。這足以說明中日兩國關係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日本再也不是以仰視目光或者俯視目光看待中國,中日兩國真正實現了平起平坐。

 這種平靜甚至略帶平淡的兩國關係,讓一些國際觀察家感到困惑。其實,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早已是大國之間的關係,而大國之間最忌諱的就是劍拔弩張。中日兩國政府領導人心平氣和地交換意見,有助於瞭解彼此的關切,從而在處理重大糾紛的時候採取更加理性的措施。中日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是戰略同盟關係,當然也不可能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

 當前在中日兩國關係發展問題上,中國國內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情緒:一種是盲目排斥日本的情緒,認為日本作為昔日的侵略者和戰略對手,必然會對中國未來的和平發展構成威脅,因此,應當千方百計地削弱日本的國際影響力;另一種則是盲目的樂觀情緒,認為日本作為一個東亞地區重要的國家,倡導亞洲共榮圈,實際上是為了和平發展,中國沒有必要大驚小怪,而應該積極參與組建亞洲經濟共同體。這兩種觀點都值得反思。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之所以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本原因就在於日本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並且把戰前的財閥組織徹底轉換為現代化的跨國公司集團。正是這種不可複製的政治經濟制度,確保日本的國內政治穩定,經濟緩慢復蘇。

 長期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學習日本,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主要學習日本的技術和管理,而沒有看到日本政治體制的重要作用。日本首相到中國訪問,當然不敢公開推銷日本的政治體制,但是,卻可以向中國人展現日本政治人物的風貌。中國也應該投桃報李,以更加積極務實的態度對待日本,徹底克服排斥日本的情緒,同時也減少盲目的樂觀情緒。只有這樣才能在處理具體糾紛和矛盾的時候,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

中日關係正常化-日相訪陸尋求務實合作空間

旺報 【孫國祥】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終究還是在年底訪問了北京,儘管一如行前預料,在一些兩國具有高度爭議的問題上無法解決,但雙方還是致力於尋找合作的最小公分母。總結2011年的日中關係時,此次野田的訪陸仍具里程碑式的意義,一方面是在美元、歐元出現問題時,雙方推動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另一方面是之前亞太經合會期間,日本正式宣示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的談判,致使北京重新關注東北亞自貿區的建立。兩國在國際大環境變動之下,做出基本的回應。

 強化亞洲金融市場

 野田佳彥訪陸最明確的進展,可能就是日中雙方在金融領域的合作達成五點共識,其中包括:在跨境交易中進一步使用日圓與人民幣結算;支持在日圓與人民幣之間發展直接交易市場;支持日圓與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鼓勵私營企業發展以日圓和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商品和服務;以及兩國聯合成立開拓金融市場的工作小組。

 目前,日中兩國間貿易半數以上採用美元交易,若用日圓或人民幣直接進行交易,可幫助企業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雙方金融領域的合作有助於減少成本,降低匯率風險,開創更多的融資和投資管理的管道。對日本而言,不但會使日圓成為一種更加便捷的貨幣,使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更加多樣化,而且還可能使日本金融機構有能力擴大業務,獲得更多的盈利機會,提升金融機構的實力。對北京而言,此舉將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

 由於中國和日本之間進出口數額龐大,建立人民幣與日圓直接兌換的市場確實有其必要性。如果中國政府的立場支持,會促使銀行決定更加活躍地進行人民幣與日圓之間的報價和詢價,這個市場就有可能增長。事實上,在北京操控匯率下,人民幣不是能夠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2010年起全球貿易金額的8%已使用人民幣,因此,市場上已慢慢接受人民幣了。

 根據預測,用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2012年將達到3.7萬億元,占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將達到15%。隨著中國持續推銷人民幣,中國官員近來已經表明了讓資本進出大陸變得更加容易的意向。不過,在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市場經濟模式下,北京首要保持弱勢人民幣的政策,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前景,恐怕還要等上一段時間,但這並不與中國政府用人民幣作為一個重要的經貿武器的企圖相衝突。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謝多在全球債務論壇上表示,為提振離岸人民幣的使用,中國將繼續加快國內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同時還將擴大國內實體的離岸債券發行規模。然而,購買中國國債需要中國政府同意,顯示北京以引進外國機制來加強中國資本市場,確保該市場安全的用心。

 夥伴關係化解壓力

 北京讓評鑑頂級的日本第一個進關,並非偶然。中國近年來擴大了對日本國債的投資能量,此次日本財務省將把中國國債加入外匯基金特別賬戶的投資對象。如前所述,因為購買國債需要透過中國當局的批准,日本政府將在近期開始辦理相關手續。此外,日本國際協力銀行將在中國市場試點發行人民幣債券(熊貓債券),開創日本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先河。雙方希望藉此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背後意涵就是試圖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並且對抗歐元區經濟衰退的危機。

 日本支持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致使東亞的區域建構出現向美國傾斜的趨勢,不利中國大陸原先的設想。為求平衡,中國須加碼爭取日本在經貿領域的支持,致使日中關係出現春寒乍暖的跡象,也促使中國對日本的自由貿易談判轉趨積極。

 在日本民主黨政權外交政策重返自民黨時期傳統的親美路線之際,中國主動出擊,加速「日中韓自貿區」的進程。11月中旬,「日中韓自貿區」產官學共同研究第7次會談在韓國平昌召開,三國可望在2012年春天於大陸舉行的「日中韓峰會」上,同意展開「日中韓自貿區」實務層級談判。

 展望2012年,是所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40週年,兩國定為「日中國民交流友好年」,在兩國國民間開展全國規模的交流,還將舉辦大量紀念交流活動。雙方也確定,以李克強為主的中國領導人於2012年上半年訪問日本,野田也會出席在中國舉辦的中日韓領袖會談,預計「日中韓峰會」將簽署《日中韓投資保障協定》,為「日中韓自貿區」達成協議前的階段性安排,亦為日中關係趨向務實的象徵。

 (作者為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副教授)

2011風雲人物昂山素姬 民主曙光照亮亞洲

亞洲週刊

張倩燁

亞洲週刊評選緬甸民運領袖昂山素姬為二零一一年度風雲人物。她為了祖國命運及民主前途而忍受了非凡的痛苦,並犧牲自己的青春、婚姻與親情,渡過了十五年的漫長軟禁生涯,在二零一零年重獲自由,二零一一年更成為長年封閉的緬甸與世界接軌的重要象徵。她溫柔的、非暴力的堅持終於讓緬甸實現媒體開放、互聯網開放,讓國民享受久違的民主之光,對中國也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


這是權力突變的一年。北非三名獨裁者在一年內灰飛煙滅,而朝鮮獨裁者也意外「駕崩」。這也是驚悚困惑的一年,中東茉莉花運動狂飆突起,呼嘯而來,而動亂與不確定陰霾又旋即籠罩當地。但就在人心焦慮迷惘的時刻,亞洲國家緬甸卻透射出一道雖不炫目但溫馨異常的民主曙光,穿過漫長的獨裁黑夜,被長年禁錮、堅貞不屈的昂山素姬,飄然重新回歸政壇,苦盼民主黎明的緬甸民眾備感欣慰,國際社會也對此響起不息的掌聲。

亞洲週刊評選昂山素姬作為二零一一年度風雲人物,是因為她溫柔的、非暴力的堅持,使擁有六千五百萬人口的亞洲國家緬甸,終迎來長達四十九年漫長專制黑夜後的第一個民主黎明。「民選政府」上台,在重重封鎖的國際制裁中,終於為自己打開一條與世界接軌之路,而這一切都繞不開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緬甸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姬。

六十六歲的昂山素姬的復出猶如鳳凰涅槃,續寫了一個歷經二十年仍閃光的夢想,而她自己也成為了緬甸國民的世俗信仰。民眾不會忘記,為守望祖國的命運,昂山素姬忍受了非凡的痛苦,並犧牲自己的青春、婚姻與親情。在她十五載的軟禁生涯裏,曾放棄去英國看病危丈夫的最後一面,即使重創親子感情也在所不惜,顯示了堅拒自我流亡的決心。

今天,不僅緬甸大街小巷都有昂山素姬的畫像,而她道德楷模的力量也激活了祖國冬眠已久的外交生命,吸引了全球注視:美國、中國、日本、歐盟等國際勢力重新將目光投向緬甸。隨著一系列解禁措施,緬甸實現媒體開放、互聯網開放,讓國民享受到久違的民主之光,對強大鄰居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中國民眾不能不思考:為何緬甸可以,中國不可以?

十二月是仰光最好的季節,連綿的雨季和酷熱的夏季都已過去,天空湛藍明媚。在布滿了陳年建築的仰光街頭,辭舊迎新的氣氛已然濃烈,街邊販賣掛曆的店鋪裏,一位緬甸女孩翻開最新的一頁,對外國顧客說:這是我們的「夫人」——昂山素姬。

酒店保安人員的鑰匙鏈上有她的頭像,計程車司機的錢包裏有昂山素姬的照片,報攤上有她的新聞,仰光大大小小的書店裏,她的傳記被擺在顯眼的位置;隨便一個仰光居民都可以講出她的一長串個人履歷。可見,昂山素姬無處不在。她用寧靜如水的溫柔目光,注視著這個曙光乍現的國家——她的父親昂山將軍曾為之獻出生命的緬甸。

「我喜歡她,百分之百」,一位餐館老板這樣說。「我、我的太太、兒子和女兒,都喜歡她。她甚至沒能見到丈夫最後一面,有人說她的大兒子直到現在都不願見她。她為緬甸貢獻了太多。」

過去二十一年中,昂山素姬曾被緬甸軍政府軟禁十五年。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她被再次釋放,同時被釋放的還有緬甸人對她長期壓抑的熱愛,和對國民命運的期許。

昂山父女像隨處可見

「我們直到今年初才可以賣昂山素姬鑰匙鏈」,街邊的商販說。每當有外國遊客身穿「夫人」的T恤走過,緬甸人總會投來讚許感激的目光,有時候,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快樂地跑來,豎起大拇指,讚美「你的衣服真漂亮」。

在狹小昏暗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民盟)總部,直到今年八月,民盟總書記昂山素姬與緬甸總統登盛會面後,印有昂山素姬和昂山將軍頭像的T恤衫和紀念品才被允許出售。每逢昂山素姬來到辦公室,民盟總部就熱鬧異常,一樓的簡陋大廳,常常扮演媒體接待室、保安休息室與食堂三重角色。十二月十五日,昂山素姬與來自歐盟的人士會面時,這裏聚集了來自日本、荷蘭、挪威與香港的多家媒體。

「這一個多月以來她太忙了」,民盟的資訊官員U Thein Oo說,「媒體通常要提前一個多月來預約對她的採訪」。他翻開一個日程簿,直到二零一一年的最後一天,昂山素姬的日程都排得很滿。自昂山素姬獲釋後,平日人煙稀少的民盟總部也恢復了生機,無論青年還是老年成員,只要有閒暇時間就來這裏義務服務。一位民盟成員表示,「最近尤其繁忙,我們在準備政黨登記註冊所需要的材料,很快就會送到首都內比都去」。

「今年的變化太大了,這一切在兩年前還是不可想像的」,一位長駐在緬甸的中國石化員工這樣說。一場靜悄悄的變革正在發生。

與總統登盛會面是關鍵

標誌性的轉變始於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九日。這一天,緬甸總統登盛與民盟領袖昂山素姬正式會面。在隨後的媒體報道中,昂山素姬評價登盛是一個「真誠」的人,具有改革意願。儘管在其後幾個月中,昂山素姬對當時與登盛會談的更多細節三緘其口,但緬甸隨後發生的一系列劇變,卻被視為此次會談帶來的直接成果:

二零一一年十月,緬甸政府釋放二百多名政治犯,這被視為在軍政府統治近五十年後,所謂「民選政府」放鬆政治管治的一個訊號;同樣在這一個月裏,緬甸結束了互聯網管制、開放網絡媒體;政府首次允許民眾罷工,這也是軍政府自一九六二年掌握政權以來的破天荒第一次;十一月,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昂山素姬領導的民盟重新註冊為合法政黨,並取消對候選人身份背景的多項限制,為昂山素姬參加補選鋪平道路;十二月二日,緬甸政府與主要武裝反對派南撣邦軍達成停火協定;第二天,總統登盛簽署法令,允許公眾舉行和平示威。

「從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一年,緬甸經歷了四十九年的黑暗」,民盟行政官員U Hla Min說,「現在黑暗就要過去,是時候看到黎明了」。

一九八八年成立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見證了緬甸「黎明前的黑暗」,一九八九年,昂山素姬被軟禁,就在次年,她領導的民盟在全國大選中獲勝。昂山素姬本應當選為總理,選舉結果卻被軍方作廢,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二十一年前的昂山素姬與當局鬥爭的決心堅定,甚至在她的英國丈夫病逝後,當局特許她出國悼念都被她拒絕——她擔心,一旦離開緬甸,就被禁止再度入境。她不願與祖國分離。

二零一一年,昂山素姬與登盛的會面被視為緬甸歷史的一個里程碑。昂山素姬的支持者認為,這是她在經歷了多年反思後,成熟與理智的體現。反對者則認為,她背叛了革命的初衷。

「昂山素姬成熟了,民盟也更加成熟」,U Hla Min說。「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對抗、互相攻詰,那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與他們對話、和解,可以改變很多事情,為國家做出貢獻。」

民盟高層表示,在這次會面中,昂山素姬與登盛在許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決定在教育、醫療以及貧困問題上「並肩而行」。

與中美關係引起猜測

十二月三日,一張照片風靡全球。照片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與昂山素姬含笑相擁。被媒體盛讚為「民主姐妹花」的兩位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女性的首次會面帶給世人無限猜想。美國選擇昂山素姬,未來的緬甸是否會由昂山素姬主導?一個走向民主道路的緬甸,是否會選擇親美路線?

而在與緬甸山水相連的中國,普通民眾在這一年也對緬甸格外關切,不僅是因為中緬共用二千一百八十五公里的邊境與怒江(伊洛瓦底江)、瀾滄江(湄公河)這兩條國際河流,更想從緬甸的民主道路中取經。緬甸的學生運動發生在一九八八年,中國則是一九八九年,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裏,兩個鄰國在並行的時間內走出了不同的軌跡,如今鄰國開始走向民主,很多中國民眾在祝福之餘,也對中國的未來加深期許。甚至有網民評論,中國與緬甸相比,唯一缺少的就是一個昂山素姬。而利益相關的中國官方或許擔心,中國與緬甸是否正漸行漸遠?

無論是昂山素姬還是總統登盛,對這些疑問都沒有給出答案,當然,對今天的緬甸來說,一切答案都為時尚早。但緬甸人對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們在歷史中找到了對未來的答案。很多緬甸人對亞洲週刊說,昂山素姬的父親——「我們的父親昂山將軍」,為了盡早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國內各民族平等、獨立,遭到暗殺,他是民族獨立的象徵。緬甸人相信,即使有美國的支持,「我們的女兒昂山素姬」也會繼承父志,堅持獨立自決的民族道路。

助緬甸重踏國際舞台

隨著昂山素姬重新步入國際政治舞台,長期受到西方經濟制裁的緬甸也在二零一一年的年終迎來一批又一批密集到訪的國際政要:就在希拉里離開後不久,中國外交部證實,中國駐緬大使李軍華曾與昂山素姬會面。十二月十五日,歐盟官員到訪仰光的民盟總部;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四次領導人會晤也在緬甸舉行,六個成員國政要齊聚緬甸首都內比都;十二月二十五日,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也到訪緬甸,幫助緬甸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昂山素姬多年來堅持的和平民主道路也為緬甸贏得了回報:東盟國家已同意緬甸擔任二零一四年東盟輪值主席國;希拉里也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美元的見面禮,並謹慎地承諾視緬甸的民主進程而提供更多的激勵;來自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投資與科技支援,正在積極尋求進入緬甸的渠道。

「昂山素姬只是緬甸當局的一顆棋子」,這不僅是很多長期觀察緬甸問題的專家的判斷,也是部分緬甸人的疑慮。

「緬甸很像中國的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前的那個時期」,緬甸富豪旅行公司的華人經理楊安貴這樣評價。一位接近緬甸政府的人士在長期研究中國清末政治變革後也認為,目前緬甸變革缺乏誠意,現政府很像一百年前的中國清政府,每次得到想要的東西就會暫停改革的腳步。而昂山素姬今年的高調亮相,在他來看,不過是被多方利用。

「緬甸政府希望借昂山素姬得到國際支援,而不是僅把籌碼押在中國身上;美國也希望利用昂山素姬在緬甸的魅力向緬甸施加影響,畢竟美國在這一地區也有許多利益。」

這也是緬甸近二十年來歷史進程的一貫路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掌權的軍人丹瑞將軍曾釋放一千多名政治犯;昂山素姬在過去二十一年中曾多次獲得短暫自由。軍政府也曾召開制憲會議,做出開放姿態。這期間,緬甸加入了東盟,引入了部分國際投資。但每次短暫開放達到目的後,接踵而來的都是對異議分子的進一步打擊,二零零七年「袈裟革命」期間,政府對抗議者血腥鎮壓,並曾經長時間切斷互聯網。

一些居民仍然為民盟及昂山素姬的未來擔心,因為緬甸最重要的法律——國家憲法並未從根本上修改。根據現行憲法,軍人在議會中固定佔據百分之二十五的席位,而軍隊最高領導人則擁有最後終止憲法的權力。人們擔憂,萬一在未來的民選道路上,民盟再次獲勝,一九九零年的歷史會在緬甸重新上演,「緬甸人的女兒」昂山素姬會再次被剝奪自由。

「歷史是否會重演?我想不會了」,U Hla Min滿懷信心地說。「時代不同了,整個世界都在改變」。他用了一個比喻,「阿拉伯之春就像一個打火機,而緬甸國內長期積壓的不滿與憤怒是一堆燃料,是遙遠的原因(remote cause)。當你按下打火機,大火一觸即燃」。

一個擁有真正信仰的國家永遠是幸運的,對緬甸來說,這種幸運是雙重的:多數國民把佛教視為宗教上的信仰,每天黃昏時分,當夕陽的餘暉斜照在炫目的金頂寺廟,總有市民赤足走進廟宇,焚香禱告,以求心靈的平靜。而無處不在的昂山素姬,與緬甸這個歷盡磨難的國家一起經過了二十一年的困頓與洗禮,早已成為緬甸的世俗靈魂,是這個國家六千多萬國民對民主與法治篤定信仰的美麗圖騰。

「昂山素姬是否會再次贏得大選、是否能擔任未來緬甸的總統或總理,一點都不重要」,U Hla Min說。「重要的是目標——我們實現了民主,法治。就像印度的索尼婭.甘地,帶領印度國大黨贏得選舉,但自己並不出任要職。對我來說,昂山素姬也是一樣,不過,即便在未來她不擔任任何職務,依然是我們的希望和領袖」。

談到索尼婭.甘地,七十二歲高齡的U Hla Min興高采烈地聊起歐內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他說,印度人把他們的英雄、英迪拉甘地之子拉吉夫.甘地譽為「The son also rises」,「現在,對緬甸來說,我們的女兒、昂山將軍之女也會照常升起(the daughter also rises)。目前只是黎明,我們在等待燦爛的陽光」。

對獨裁政府心有餘悸

在離開民盟總部的路上,司機蘇圖拉小心翼翼地環視四周,擔心被政府的「間諜」盯上。被獨裁政府統治近五十年,很多人對政府的恐怖行為心有餘悸。

「現在採訪夫人還是要小心,並且很困難,她是一位重要的人物,應該很忙」,蘇說。「但是再過幾個月,一切就都會好起來了,我們的車也敢停在民盟或夫人家門口,想約到她的採訪也許就不是很困難的事了」,他笑著。不過又補充道:「如果她以後當了總統,又會很忙了。」

「你為什如此自信呢?」

蘇笑笑說:「我也不知道,但就是這樣,她是我們的昂山素姬。」

中國美國加持 金正恩繼位態勢穩固

旺報 【趙楚】
 朝鮮強人金正日突然去世,一年多以來屢屢以濃厚的火藥味為世人矚目的朝鮮半島再次進入國際觀察家的視野。由於接班人金正恩不似乃父當年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繼位準備,因此,他能否穩定內部大局,順利接班,以及朝鮮會不會因此發動新的冒險,一時成了各國媒體關心的話題。

 金正日爭取中國加持

 2008年9月,敏銳的新聞媒體注意到金正日沒有在國慶60周年慶典上露面,繼而傳出其因中風搶救的消息。延至2009年元月,他帶著略消瘦的面容再次在國際視野面前出現,此後其幼子金正恩開始公開出現在他身旁,接班戰略於焉正式展開。然而,與金正日自己接班時期相比,內外環境相差甚大。一則,由於核武試爆六方會談陷於停頓,再則,由於時間緊迫,金正恩已經沒有乃父當時的充裕時間來建立自己的權威和班底,因此金家父子選擇了重點突破的接班戰略。

 實際上,六方會談的失敗和朝鮮未通知中國即試爆核武,已使中國外交部門對朝鮮的不可駕馭印象深刻,也標誌著兩國關係最新的裂痕。中國對朝鮮在能源和食品方面的長期支持,顯然出自自身的地緣戰略考量,多少也許有意識形態的理由。在朝鮮穩定金家政權,則可以延緩東亞變局,不會過早面對一個與美國結盟、意圖未必友善的韓國,而朝核等問題的存在也會牽制美日,使美日不會過早將戰略謀劃重心轉向中國。

 同時,無論朝鮮因擁核遭受軍事打擊,還是處於內部原因突然崩解,在難民等問題上,中國也難以避免池魚之殃。這些都是中國對朝政策的基本考量,基於這些考量,中國才採取現在的保持支持,又堅持無核化終極目標的雙重政策。前者為金家所需,後者則為中國展開對美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基點。

 金正日顯然對中國的朝鮮戰略了然於胸,所以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他選擇了爭取中國加持的策略。這一不無歷史象徵意義的行動果然令北京感到特別的熱情,因此在攜其子訪華之後,他歸國很快接待了中共常委、且分管情報和國內安全的周永康訪朝,在周訪朝期間舉行的盛大閱兵活動中,金正恩追隨其父身旁,而另一側則是隱然「上國天使」派頭的周永康,如此,中國為金正恩接班背書的外交佈局大功告成。同一期間,為接班軍權,朝鮮發生了延坪島炮擊和擊毀天安艦事件,此類高調的戰爭邊緣政策對外向美韓顯示了新一代軍事強人的決心,對內則樹立了接管軍權必須的功業。

 當朝鮮發生因接班而引發的種種危機,美國及其夥伴韓國應該並不意外,因為1994年朝鮮上一波接班戰略展開,實際上此類行動模式已經具備雛形,而通過前此的接觸,美國非常瞭解朝鮮種種嚇人的姿態均出於自保,即達致朝美關係正常化和美國安全保證的目的,其總體戰略意圖實在是內向的。不能排除的一種合理猜想是,由於中美均不願見半島發生熱戰,在危機管控期間,通過朝中美的鏈路,美國應該對情勢有較清晰的掌控,這也是外表熱度十足而觀察家並不十分緊張的原因。

 美國心領神會釋善意

 此次金正日去世消息傳出後,美韓迅速適度提升軍事戒備級別,以作為應對,但自日本撤軍等行動並未停滯,這表明美國對局勢走向顯有相當把握。歐巴馬政府的軍事戰略受兩大目標影響:一個是伊拉克撤軍和阿富汗與伊拉克的穩定,這些事關歐巴馬主要競選諾言的兌現,並非虛文,一個是如何在預算緊縮和戰略總體調整的時期,預防中國等地區軍事大國侵蝕美國的地區軍事霸權,而在這兩大目標背後的是國內經濟復蘇的任務和下屆大選的種種考量,因此,再加一個並無快速統一目標的盟友韓國,美國雖加強了有事和反擊的準備,提升了聯盟,但暗地裏對朝鮮也並無認真的進攻計畫。

 從金正日去世後的北京反應看,其對金正恩繼位的強力支持很明顯的,除胡錦濤以總書記身份親赴朝鮮駐華大使館靈堂弔唁致哀,其餘八位常委亦前去致哀,直到12月27日,中國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領銜,帶同國防部長梁光烈、四總部及海空軍主要將領前去弔唁,並即席講話,這些話可謂再清楚不過,表明中國對金正恩的繼位支持是全方位的,而且是以軍事為最後支柱。

 美國對朝中一體的朝鮮繼位大局似乎已經洞若觀火,因此,心領神會地釋出了相當具有善意的信號。國務卿希拉蕊在有關聲明中說:「希望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新領導人通過遵守朝鮮的承諾、改善與鄰國關係、尊重人民權利而選擇將國家引入和平之路。」至此,朝鮮匆忙的再繼位基本已沒有懸念,而在素有守孝制度的朝鮮,三年的守孝期間正是金正恩擺平內部,真正建立自己權力基礎的時間,而這期間半島和東亞可望擺脫前2010年那種危機頻發的局面,而中美也可以從長計議未來。

 (作者為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重要會議相繼召開 中國金融業再釀改革

【明報專訊】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國家發改委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等諸多影響經濟大勢的重要會議相繼召開。而五年一度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將於下周召開。

金融工作會議下周召開

金融工作會議在1997年、2002年底以及2007年初開過3次,均對中國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政策和方向定調,並推出金融改革及相應的機構改革等重大舉措。

將於下周舉行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醞釀兩年,金融界期待會議能就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問題明確定調。

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後,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國內經濟局勢複雜,中國金融業也處於重要的轉折發展期。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機構都構成很大挑戰,在此時冷靜分析中國金融業形勢,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業運行效率將是會議的重點。

應降低金融機構准入門檻

有觀點認為,金融危機後,中國金融業謹慎有餘、創新不足。郭田勇則認為,中國金融業是開放有餘,改革不足。如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借貸氾濫等問題顯示,進一步深化金融業改革很有必要。郭田勇認為要進一步降低金融機構的准入門檻,讓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更大程度進入金融業,同時推動銀行業利率市場化改革。他同時提出「針對金融業發展態勢,進一步改進金融監管體系,既要防止監管重複,也要防止監管真空」。

對於坊間熱議的「金融國資委」,郭田勇並不贊成,「金融機構是商業化運行,專業化、市場化是未來方向。不到迫不得已,應盡量避免回到行政色彩比較濃厚或行政主導的軌道上」。

將債券市場規模做大做強很可能也是這次會議的重點。郭田勇認為債券市場的地位和意義不亞於股票市場,中央應好好考慮目前債券市場分割、市場格局不統一的問題,做好債券市場基礎建設,為未來長期穩定發展打下基礎。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鑑於明年是中央換屆年,今次金融會議必然會跟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中求進」基調,很難像前幾次會議那樣推出震撼的改革方案。

鍾鳴九

2012將是中國與美國關係關鍵年

旺報 【本報訊】
 2011年在G2關係激烈變動下,進入尾聲。過去這一年,中美兩國因谷歌事件、美台軍售、達賴訪美、南海衝突、貿易爭端與人民幣匯率問題及美國高調「重返亞洲」而摩擦不斷。明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中共18大亦將進行領導權力更迭,連同台灣總統大選的後續變化,都使2012成為中美關係發展的關鍵一年。

 中美兩國在文化上有意識形態的對立,經濟上原本就潛藏著保護主義和人民幣升值的衝突因素,歐巴馬的「重返亞洲」戰略布局,更增添中美關係難以掌握的變數。美國扶植日本與南韓,拉攏東協成員國,並強化與澳洲、越南和印度的軍事合作,刻意形成了中美軍事對峙的態勢,也讓東協國家有機可乘。菲律賓外長最近就高調聲稱,已請求美國無償援助至少一個中隊的F-16戰機,5年內將再耗資9億餘美元向美國購置大型軍艦或偵察設備。日本也放寬武器出口禁令,為日本參與國際先進高科技武器研發鋪路,以強化日本軍備。日菲等國把戰略矛頭指向中國,說穿了就是「恐中症候群」作祟。

 美國的南海戰略部署與倡議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其實都難以改變東亞國家「經濟仰賴中國,軍事靠攏美國」的現實。中國昔日盟友緬甸是如此,美國的忠實友邦日本更是如此。越南不久前曾對中國擺出不惜一戰姿態,但習近平日前訪問越南,已就中越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與體現互利共贏等議題建立共識,也針對雙方共同維護南海穩定,達成「擱置爭議,鞏固周邊」的協議。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最近費盡心思訪問了北京,明年適逢中日建交40周年,他刻意引述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名言,形容日本希望強化雙邊關係的渴望。野田的用心,說明東亞國家處於中美兩強對峙的尷尬,這些國家左右逢源的外交立場,顯然希望從中美平衡與相互制衡的關係中謀取自身最大利益。

 日本對華政策長期受制於侵華戰爭陰影及「美日韓軍事聯盟」架構的限制,難有作為,於今面對中國經濟實力迎頭趕上的事實,用兩手策略回應中美兩強,是無奈的選擇,也是國際政治的大勢所趨。野田北京行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曾強調「中國崛起是日本的機遇」,顯見日本期待與中國擴大經濟合作,特別是中方放寬日本農產品與食品的進口限制,並鼓勵更多的中國人前往日本旅遊。野田展現的最大善意則是,日本將於明年購買100億美元的中國債券與推動日元和人民幣直接交易,前者有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後者則可減低日本在中國的企業承擔貨幣匯率風險與交易成本。

 毋庸置疑,今年全球安全情勢變化與歐巴馬的亞洲戰略,確實讓北京陷入不利的外交與地緣政治處境,間接升高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氣焰,南海主權衝突更助長了軍方鷹派的主戰思維。柯林頓時代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就認為,中國經濟超越日本、美國經濟復甦遲緩,讓許多中國人誤認美國已經衰敗,他憂心中國內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與中共第五代領導人權力接班,可能導致北京對外政策較以往強硬。

 事實呈現的卻是,隨著中共18大日期愈近,北京對外政策似愈趨於謹慎。從今年9月間北京未針對美台新軍售案採取激烈報復手段,至12月下旬與泰、越、緬、寮、柬共同簽署《內比都宣言》,並計畫與五國建立《超2012:面向新十年的戰略發展夥伴關係》,印證了北京正試圖重回鄧小平「韜光養晦,沉著應付」的政治智慧與穩健外交路線。

 曾任中國駐法大使與中國外交學院院長的吳建民,今年7月接受《齊魯晚報》專訪時,就語重心長提醒「中美關係破裂會出亂子」。近日他再為文指出:從1990年代的科索沃戰爭,歷經本世紀初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至近期的利比亞軍事衝突,無論戰爭時間長短,基本上都未解決任何問題。當今全球已無軍事集團間對峙的景象,主因是國與國間相互依賴程度緊密難分。同樣地,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領土主權問題,亦非靠軍事手段即可解決。他指出,「對話解決爭端」不也是北京長期堅持的外交圭臬?

 現階段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扮演火車頭角色,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依賴度又很高,因此北京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衝擊東亞和平與穩定架構。對中美雙方而言,放棄冷戰思維應是避免摩擦的必要途徑,而提升彼此間的政治互信,靠的則是雙方在國際體系內的合作。

 處於詭譎多變的國際環境,崛起的中國對外尚能保持低調與謹慎回應,美日大國亦積極與中國交往,面對外在政經環境險惡的台灣,反執迷於政黨立場不惜與大陸對抗,忘掉了「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軸,有賴於穩定的兩岸關係與和平的中美關係,實在不智。

烏坎呼籲:馬英九在哪裏?

香港蘋果日報

網路四通八達,模糊了不同地區之間以及地區、國家、國際的界線。一個地區的新聞很快就能躍升為國際新聞,引起全球關注。烏坎村的民主起義就是一個顯例。難怪氣急敗壞的汕尾黨書記官要痛罵國外的「爛媒體、爛報紙、爛網站」。這句話實可榮登二○○一年的「爛話」金榜。

土地維權行動和環保、抗稅一樣,都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事件。對北京宣傳的「和諧社會」,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烏坎村民示威,打出的標語是「反獨裁」、「還我人權」、「民主選舉」。如今村民自己通過選舉,首次實現了真正的「村民自治」,鄰近的村莊也準備仿效,這對中共的統治已構成潛在威脅。廣東省級黨領導不得不出面安撫,在談判中承諾了村民提出的條件,希望事件能在年關前平息。但當局可用的資源太多,也有各種內部離間、滲透的「軟刀子」。在國內新聞封鎖的情況下,黨官的承諾能不能兌現,國外「爛媒體」仍須密切關注。

在大批武警圍村,劍拔弩張的時刻,我在網路上見到,竟有人向台灣喊話,「緊急要求台灣馬英九總統發表聲明,反對武力鎮壓烏坎村民」。還有人認為,大陸人民「這麼多寃屈」,如果馬說了話,中共「會給馬英九面子」。他們不了解,中共在保住政權的心態下,不會因為顧「面子」而失掉「裏子」的。

但馬就不應該說話嗎?馬英九上任以來,台灣的親官方媒體一直在塑造中共溫和可親,不斷對台「讓利」的形象。北京也努力配合。大陸的社會動亂事件一年有幾萬起,我們也不能期待馬英九件件都去過問。此刻,馬關心的是自己的總統大位,對大陸的事,說白了,是「睬佢都儍」,別給自己添麻煩。然而,歐美國家元首對大陸這些「內政」,可以不聞不問,台灣卻不能這樣。歐美國家將來不必同中國大陸「統一」。馬的政策既然已改變了蔣經國時代的「四不」,台灣將來有可能與大陸結成「命運共同體」,當然就有責任「過問」大陸的現狀。這是對台灣人民負責的表現。即使大陸每年有幾萬起事件,也須擇其大者表態。烏坎事件難道不是大者?

遺憾的是,馬執政四年,在這方面給人的印象是謹小慎微,彷彿同大陸有了甚麼默契,處處避免得罪中共,就像一個香港特區首長。香港不得不如此,因為特首最終是大陸任命的。在政治上,香港的地位已經「淪陷」了。但台灣也「淪陷」了嗎?馬英九自己在去年十月接受美聯社專訪時,還表示「兩岸政治統一的前提是,中國大陸須採取民主制度且尊重人權」。既然這是馬的政策方針,那麼應該是被動等待那個「前提」條件出現,還是主動促成它出現?烏坎事件不正是「爭民主,爭人權」的真實寫照?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作為台灣的領導人,不施壓不表態,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繼續品嚐中共施捨的甜頭,將來台灣的命運還能「操之在我」嗎?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

《林彪文集》面世顛覆官方史觀

亞洲週刊

江迅


林彪一百零四歲誕辰,香港出版首部《林彪文集》。研究者認為,文革由毛澤東發動,應首先追究毛的責任,林彪和江青被毛利用,而非林、江利用毛;而林更漸成為毛繼續推行文革的重要阻力。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剛過去的一年,是中共第一代主要領導人、曾被視為毛澤東接班人的林彪死去四十週年。十二月五日,在他一百零四歲生日之際,香港出版了一部《林彪文集》,這是第一部在香港出版的林彪文集,由中港傳媒出版社有限公司推出。前不久,林彪事件研究學者先後在北京舉辦了兩次民間研討會。

《林彪文集》是從國內外散見的公開發表的林彪文章、報告、信件、電報彙編而成。收集到的文字超過一百二十萬字,這部書精選了八十九篇、五十八萬字,從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七零年間的有代表性的軍事論述、政治報告,以及黨內廣為流傳的信件。書中文字,四成來自中國內地的公開出版物,六成來自海外資料室或圖書館,餘下文章會繼續推出,希望今後能搜集更多史料,繼續系列出版。據悉,此書出版,徵求了林彪家人如林立衡(林豆豆)的意見。從搜集到編輯花了一年時間。書中大部分文章有發表日期,僅少部分無法確認何時發表。出版社在搜集林彪文章時發現,有的同一篇文章出現多個版本,文中一些用詞不同。出版社編輯坦承,此書出版有一大遺憾,由於出版社缺少林彪問題研究學者,因此全書沒有作任何註釋。

主持這部文集出版的中港傳媒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燕軍,於十二月五日深夜發了一條微博:「四十年過去了,林彪仍身首兩地,回不得故國。我們中國人政治裏浸染的冷漠實在沉厚。今天是林彪一百零四歲誕辰,在今天結束的最後一刻,向這位解放軍最知名的元帥敬禮。相信隨著歷史塵封的開啟,人們對林彪的解讀會逐步趨向客觀。非黑即白的評說毛林之爭,恐怕難以釐清歷史真相,要寬容地看待歷史。」

震驚中外的所謂「九一三事件」,按中共官方早先的論斷是: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叛國,途中機毀人亡的事件,又稱「林彪叛逃事件」。林彪是中國當代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他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的中共二號人物,黨內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曾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但其後與毛澤東關係破裂,隨即失勢。中國官方描述其在試圖發動政變失敗後出逃,飛機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機毀人亡。

據悉,二零一一年「九一三事件」四十週年前夕,北京舉辦了兩場研討會。一次是八月,規模較小,十多名林彪問題研究學者參與,有閻長貴、林蘊暉、余汝信、王海光、吳迪、司馬清揚、丁凱文、卜偉華、蔣健等。他們對新出版的所謂「林彪反黨集團」主要成員,即林彪派系主將黃永勝、邱會作、李作鵬、吳法憲的回憶錄、傳記中的敘述作了評述,對當年軍委辦事處、對林彪出逃那晚的細節等問題作了研討。

九月四日,在北京舉行的「九一三事件」四十週年文史研討會規模大多了。「九一三事件」當事人親屬和學界文革研究者、外交人員、教授、記者共五十多人相聚,座談四十年前發生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對林彪事件的前前後後、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作了闡述和探討。出席者有原空軍副參謀長兼三十四師黨委書記胡萍夫人劉繼馨、兒子胡耀萍、胡幼萍、吳法憲女兒吳巴璀、江騰蛟女兒江新文、江新德、原空軍作戰部部長魯的子女魯岩、魯瑩等;有「九一三」北戴河當夜的親歷者、林豆豆丈夫張清林、原空軍情報部部長賀德全兒子賀鐵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閆仲川兒子閆明、原空軍副參謀長王飛兒子王魯寧、最先到溫都爾汗現場勘查的原駐蒙古使館翻譯沈慶沂和二秘孫一先之子及學者李延明、姚監複、丁凱文、徐海亮、王海光、徐友漁、陳子明、丁東等。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中共於一九七一年發布了五十七號文件等相關材料,對「九一三事件」作了解釋,但至今基本檔案仍未開放,多年來海內外諸多學者對此事件抱有強烈的研究興趣,一些反思性文章陸續問世,當年和林彪事件有關涉的人員及其家屬也以不同形式披露了若干口述材料。

這些文章和資料的共同點是:修正了官方對「九一三事件」的解釋框架,對該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其中有些文章對林彪抱有強烈的同情。當年下發的官方材料,「四人幫」曾參與其事,其基本結論在一九七九年後依舊維持下來,由此可見,若干論斷確實疑點重重。

六十歲的余汝信是香港文革研究資深學者,在北京的林彪問題研究學者圈子中舉足輕重而頗享聲譽。文革時期,他還是內地中學生,移居香港二十多年。文革期間、文革以後,他一直注意收集文革材料。在香港經商之餘,他始終沒有放棄文革研究。他接受採訪時說:「有些人研究文革,重點是研究紅衛兵運動,比如徐友漁、印紅標、宋永毅。我也研究過紅衛兵運動,編過一本《紅衛兵興衰錄》,是在香港出版的。後來,我主要研究文革中軍隊與文革的關係。紅衛兵運動的材料還算比較容易收集,研究的人也多。但是研究文革中軍隊與文革的關係的學者很少,我於是另闢蹊徑。研究文革的學者,對軍隊熟悉的不多。當年文革『三支兩軍』,一九六七年開始,直到七二年結束,也就是『九一三』後一年,軍隊才慢慢退出。這五年,軍隊掌握著中國的主要權力,如果不透徹研究這五年,研究文革就是不完整的。」據悉,余汝信撰寫的《香港,一九六七》一書已殺青。全書敘述的是當年一百多天香港的故事,那是中國內地文革輸出,向香港延伸的歷史,全書近二十萬字。另外,他還整理編註了《落難英雄——丁盛將軍回憶錄》,前幾年已經在香港出版。

余汝信接受採訪時說:「將林彪視為反革命集團,定性不準確,要還他歷史本來面目,要為他正名,恢復歷史本來面貌,不能把罪名推在他一個人身上。林彪研究,由於官方檔案還沒開放,主要是靠當事人或他們家人的回憶錄。林彪手下的四大將回憶錄、傳記都出版了,有不少亮點。舉例說,林彪出走後,黃永勝與邱會作見面,黃說,他媽的,跑什麼跑,害死人了。如果要他們在林彪與毛澤東之間作選擇,他們還是會選擇跟毛的,儘管毛的疑心很重。說他們另立中央,是不可能的事,林彪也不會。當然林立果是不是有這個想法,難說沒有,但難以成事,這些現在已經很清楚了。」

文革中最大逍遙派

余說,文革前,林彪對毛澤東的造神運動,是有責任的,林不是完人,這需要客觀評價。林與毛的分歧是在中共九大以後,在廬山會議上,毛與林出現裂痕,現有的材料都清楚表明了這一點。毛的理論是繼續革命,文革七八年再來一次。不過,林彪是文革最大的逍遙派,他始終認為革命過頭了,有些厭倦了。毛怎麼說,他就怎麼畫圈。後來毛對林的猜疑越來越重,認為林的周圍形成一個圈子,林逐漸成為毛繼續革命思想理論的重要阻力。把文革錯誤推在一兩個人身上,推在「林彪集團」、「江青集團」身上,是不公正的。文革的錯誤是全黨性的,是黨的主席提倡的、領導的,要追究責任,應首先追究毛的責任,林彪和江青都被毛利用的,而不是林、江利用毛。

他認為,共產黨取得政權,林彪功勞不可抹殺。當然,今天暫時還看不出林彪經濟建設的理念,但他在軍事上是帥才,從元帥排名看,他排第三,實際軍事才能完全可排首位,在元帥中他是最拔尖的。中共從軍事活動轉到經濟建設,毛澤東選擇林彪為接班人,是權宜之計,不是最好選擇,黨內接班人當時還有鄧小平。但把文革一切錯都推在林彪身上,不是客觀的評判。不需要什麼機密材料,從今天人們掌握的材料看,整體的看法已經明確,但在歷史細節上,有些還是把握不住,比如「九一三」那天晚上,林彪到底願不願走,到底是想往北走還是往南走等等,到今天還是沒能找到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可能永遠找不到了。幾個當事人都死了,後人只能靠推論。

林彪過早對決江青

余汝信認為,林彪在廬山會議上犯了策略性錯誤,過早動了上海幫,毛在世時是絕對不能動上海幫的,林彪下手過早了。林彪沒完成的事,在毛死後,由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他們完成了。他說:「我研究林彪問題的目的是尋找歷史真相,恢復歷史本來面目。至於現實意義,不是歷史研究者探究的重點。現在,有些人碰到現實問題,比如腐敗問題,就想回到毛澤東時代。其實,回到毛澤東時代,一不可能;二完全是錯誤的。從歷史學角度看,文革的路是不可能再走的了。」

當年中國人怎樣哭毛澤東的?

香港蘋果日報

金正日死了,朝鮮人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這一幕,對絕大部份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藉着金的死,讓我們重溫我們自己當年的幾個鏡頭。同時,借助這些舊事,可以反窺當下朝鮮「舉國同悲」的現實。

故事一: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下午四點左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放毛澤東逝世的訃告。豫西某村的民兵營長跪在村莊的高音喇叭下痛哭,並且對那些哭聲小的人大聲痛罵。有一輛汽車從公路上駛過,司機似乎沒有聽到廣播,這位民兵營長站起來,對着遠去的司機大聲喊叫:「日死你祖奶奶,日死你祖奶奶,毛主席死了,你的汽車還往哪兒開?」一個騎自行車的人經過,沒有下車聽廣播,民兵營長一腳踹倒車子,拉住騎自行車的人說:「毛主席死了,你的自行車還往哪兒騎?」騎自行車的人丟下車子,開始大哭起來:「毛主席啊,你不能死啊,你不能死啊,你死了中國咋辦啊?你死了中國誰管啊?你死了中國復辟資本主義咋辦啊?你死了右傾翻案風誰整啊?」民兵營長一聽騎自行車的哭出這麼重要的問題,也開始一邊哭一邊說着:「毛主席啊,毛主席啊,你死了誰管我們貧下中農啊?你死了誰來收拾地富反壞右啊?你死了誰來收拾走資派啊?」於是兩人一起抱頭痛哭。

這時一個經常挨鬥的地主分子挑着糞桶走來,把糞桶往地上一放,也跪在民兵營長旁邊大哭起來,並且哭得驚天動地,比貧下中農還傷心。民兵營長站起來,狠狠踢了地主分子一腳,說:「我們貧下中農的偉大領袖,你哭甚麼?」地主分子說:「我傷心啊!」民兵營長問:「你傷甚麼心?狼子野心?」地主分子說:「毛主席去世了,日本鬼子打來了怎麼辦啊?」民兵營長說:「雖然你是個地主分子,今天我批准你哭。」地主分子重新跪到地上,繼續大哭起來。

故事二:毛去世的第三天,堤下村的楚某接到噩耗:岳父去世了。岳父是富農分子,受了一輩子欺負,如今欺負他的總頭子死了,馬上就有出頭之日了,他卻走了,一家人非常難過,哭得悲哀不止。傍晚時分,岳父所在大隊的黨支部書記來到喪家,告訴正處於亡父悲傷中的楚某的舅子:「上面有指示,你家不許放鞭炮!不許敲鑼打鼓!因為毛主席死了!」楚某當時在現場,非常憤怒,對大隊支書吼道:「毛主席死毛主席的,我岳老子死我岳老子的,關你屁事!」大隊支書惱怒道:「你是誰!敢對毛主席不崇敬!」暴怒的楚某吼道:「老子根紅苗正!老子怕了你不成!毛主席是人,難道老子的岳老子就不是人嗎?你少在這裏混蛋!」楚某的兩個舅舅和姨子驚慌失措,趕緊把楚某架回屋裏,又連忙對支書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們一定按你的指示辦!」

故事三:某村生產隊王隊長對毛主席懷有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毛去世,王隊長非常難過,哭了好幾場。可是王隊長發現,他家養的那隻老母雞卻像往常一樣,仍然悠閒地在院子裏踱着步子,下蛋後仍然得意地咯咯叫着,彷彿甚麼事都沒發生。王隊長惱了,從廚房拎把刀,把那隻稀裏糊塗的母雞給宰了。當天晚上,全家人圍着桌子吃雞肉。王隊長殺雞吃肉的事,不知怎麼被公社知道了。公社幹部叱責他:「毛主席逝世了,你家居然還有心思吃雞肉!」王隊長有口難辯,不久,他的隊長職務稀裏糊塗地被撤銷。

故事四:一九七六年下午四點,莫言(即作家莫言)所有部隊的幹部戰士都集中到食堂裏,預備聽廣播。餐桌上擺着班長的那台剛換了四節新電池的紅燈牌收音機,一擰開關,充足的電流衝得喇叭嗡嗡響。電池是班長叫戰士莫言剛到村裏的供銷社特意為下午收聽廣播而替班長買的,還囑咐莫言要開發票。莫言把電池和發票交給班長時,班長悄悄地告訴他:毛主席死了。班長的話像棍子一樣把莫言打懵了,這怎麼可能?毛主席怎麼能死呢?誰都能死,毛主席也不能死啊!四點還沒到,收音機裏就開始播放哀樂。這一年大家已經聽好幾次哀樂了,先是周恩來死,接着是朱德死,但那兩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沒有提前預告,毛主席可能真的死了。看來戰友們都已經知道毛主席死了,部隊首長則拉着長臉一支接一支地吸煙,尤其那個參謀,雙手捧着一個玻璃杯子,小臉肅穆得像紀念碑似的。當廣播員說到毛主席「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時,參謀手中的玻璃杯子應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然後,他去找掃帚和撮子把碎玻璃弄了出去。莫言心想:這個杯子掉得好沒道理,他提前就已經知道毛主席死了,不是「突聞噩耗」,杯子本來被雙手攥着,怎會一聽到毛逝世就失手掉在地上?莫言判斷:這分明是表演,而且是拙劣的表演。可是首長還是表揚了他,說他對毛主席感情深。也許首長深知,這樣的表演是一定要表揚的,否則遲早會吃那參謀的虧。


焦國標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副教授

新疆暴力挾持案 公安斃7人 維族集團挾兩同胞 疑涉極端宗教勢力

【明報專訊】新疆警方周三晚在疆獨勢力活躍的南部和田地區,搗破一個綁架人質的「暴力恐怖團伙」。官方指一群維族暴徒挾持兩名維族人,警方追捕時遭遇抵抗,一名公安殉職,1人受傷,7名暴徒被當場擊斃,另有4人受傷,4人被捕。新華社報道,暴徒可能與回教極端勢力有關。

新華社昨日引述新疆黨委外宣辦透露,12月28日晚11時許,在新疆皮山縣南部山區,一暴力恐怖團伙挾持兩名人質。公安機關根據群眾舉報,立即出動解救人質。在處置過程中,暴徒拒捕行兇,殺害一名公安幹警,致使一名幹警受傷。公安幹警當場擊斃暴徒7人,擊傷4人,抓捕4人。兩名人質獲救。

暴徒拒捕 公安一死一傷

新疆政府發言人侯漢敏昨日回應稱,兩名人質是當地維族村民,他們在尋找失蹤綿羊時被一群維族人挾持,暴徒動機未明,當局仍在調查他們是否屬於任何恐怖組織。侯漢敏說,暴徒「持有武器」,但她未說明他們是否有槍。

疆獨組織世界維吾爾大會發言人迪里夏提則聲言,被打死的維族人是示威者。他說,一批當地居民在警局外抗議當局近期收緊保安的行動,雙方發生衝突,警方向示威者開槍。他還說,政府近期的嚴打行動已「導致多名維族人失蹤」。

皮山縣位於新疆的最南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距離新疆首府烏魯木齊達1800公里,縣內20多萬居民中九成以上是維吾爾族。該縣屬國家級貧窮縣,但境內由信徒集資興建的米切提清真寺,是和田地區最大最豪華的清真寺,可容納5000人作禮拜。該縣與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交界,縣內有解放軍最高哨所——神仙灣哨卡(海拔5380米)。

男子飲酒犯教條被殺

發生綁架事件的闊什塔克鄉位於和田市以西約210公里,和田市今年7月曾發生襲擊警署的恐怖事件,據本報了解,和田市區昨天並未戒嚴。

過往新疆暴力襲擊多涉及分離勢力,但新華社報道稱,今次綁架事件或與日趨活躍的極端宗教勢力有關。

一名皮山居民向新華社表示,極端思想近年「嚴重影響」當地維族人生活方式,農村地區的商販擔心遭受報復,不敢銷售煙酒。報道指出,本月較早前當地曾發生一宗極端分子綁架及殘酷殺害一名維族男子事件,原因是死者飲酒,犯了伊斯蘭教禁忌。

新疆近年宗教影響力逐漸上升,2010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聖敏曾透露,新疆的清真寺數量從1980年代的9000多所增加到現在2.5萬所;按穆斯林人口與清真寺數量的比例,新疆是全世界清真寺最密集的地區,比任何一個阿拉伯和中亞的回教國家都要高。

2012年全球經濟三個不可忽視的風險

工商時報 【本報訊】
 2012年的全球經濟可用「混沌」加以定調,由於存在多個不確定因素而變得難以預測。因此,隨時掌握可能觸發經濟偏離原來軌道的關鍵因素,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質言之,2012年存有歐債危機加深、中國經濟成長更加趨緩、美國經濟不如預期三個不可忽視的風險因素。

 就歐債危機加深而言,它將受到三個以I為開頭的英文字所左右,分別是Indebtness(債務沉重負擔)、Insolvency(債務不履行)以及Illiquidity(流動性不足)。目前,各預測機構發布2012年經濟成長預測時,能夠掌握到的僅有Indebtness對經濟的影響,亦即歐元區各國特別是PIIGS國家債務過高,在2012年勢必會推出各種嚴苛的財政節約措施,將挫低歐元區經濟成長動能,並透過貿易管道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剩下兩個I則非這些機構能完全掌握。

 具體地說,由於PIIGS國家債台高築,加以歐盟高層處理歐債問題牛步化,市場對這些國家債務不履行的擔憂日益升高,造成該等國家公債殖利率異常飆高。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公債是其在貨幣市場提供的重要擔保品,在殖利率飆高下,其融資的困難度將大幅提高,極易形成信貸擠壓問題,並引發市場流動性不足;公債亦是金融機構的重要資產,殖利率飆高將弱化其資產品質,致其無法滿足資本適足率的要求,進而加大信貸擠壓程度,並衝擊經濟。2012年PIIGS國家到期的債務將是近年來最高,屆時若無法順利重發新債,勢將加劇市場對這些國家債務不履行的擔憂,從而惡化流動性不足問題。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PIIGS國家的到期債務約5,715億歐元,其中約有2,272億歐元集中在2至4月。屆時將是債務不履行以及流動性不足威脅的高峰,歐盟處理稍有不慎,恐將引發嚴重金融危機,致影響全球經濟。

 歐盟於2011年12月上旬推出的新方案,雖可部份抑制歐元區貨幣一體化與財政獨立的結構性問題,卻仍無法有效處理歐元區各國間生產力差距過大、成員國因喪失匯率調整工具導致經常帳失衡的問題。平實而論,目前歐元區推出的方案不是涵蓋不夠廣(ECB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僅能嘉惠於商業銀行),就是決心不足(「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與「歐洲穩定機制(ESM)」合計規模僅5,000億歐元,與EFSF現行規模差距不大),要不然就是語焉不詳(IMF雖要參與紓困,但細則還未明定),對於處理已迫在眉睫的金融體系信貸擠壓以及政府發債困難問題仍有不足。

 就中國經濟成長更加趨緩而言,根據OECD於11月發布的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能夠保持4%的經濟成長率,主要來自於新興市場的貢獻,特別是中國經濟仍能維持8.5%的成長率。然而,在面臨歐美景氣不振以及中國房市泡沫破滅兩個急迫問題下,未來中國經濟將有更加趨緩的可能。就歐美景氣言,近年中國經濟雖然主要由投資與消費的擴張所帶動,然而投資及消費之所以強勁,強勁外需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質言之,出口持續高成長除間接推動工廠設立、加速城鎮化過程以及推動投資擴張外,新的工作機會也持續創造,進而推升消費。就房市泡沫破滅言,201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投資相當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兩成,若加計家電和房屋相關的支出,該比例更高達三成。可知若房地產市場無秩序地修正,除將導致投資成長明顯減速外,其所帶來的呆帳或壞帳問題,亦將造成銀行業資金緊俏,致收縮銀根進而衝擊中國經濟。

 受到今年第四季旺季的帶動,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大多優於預期。然而離奇的是,當景氣擴張時,實質利率理應上升,然近期美國十年期公債實質利率明顯為負,與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景氣衰退時期平均0.99%相較,顯示市場對於未來景氣仍有疑慮。2012年美國經濟不如預期的風險主要來自三方面:一、國會兩黨無法及時就減稅及延長失業救濟金補助達成共識。目前兩黨所推出的方案規模介於1,300~1,700億美元間,相當於1~1.5%美國的GDP。雖然國會趕在進入休會期前於12月23日通過暫時延長失業救濟金補助週數與維持薪資稅減免至2012年2月,美國民眾得不必面臨2012年1月1日起薪資稅立即回升至6.2%的窘境。

 但此舉僅將原本的政治僵局往後遞延,到時將為2012年的美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二、近期美國房價持續低迷,除造成房貸品質惡化、負淨值房貸比持續提高,弱化銀行資產品質,形成潛在系統性風險外,家計財富亦將縮水,削弱消費動能,也不利包含營建、裝修、家俱等產業在內的相關活動;三、美國與歐洲經濟連動性高,若歐債危機惡化,將透過貿易以及金融管道波及美國經濟。

 依照大部分機構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明顯趨緩,惟不至出現2009年般嚴重衰退。但若上述風險因素朝向負面發展,則世界經濟勢必會嚴重偏離目前主要機構的預測,各界仍需隨時密切觀察、小心應對。

專訪昂山素姬:希望訪問中國

亞洲週刊

張倩燁

昂山素姬接受亞洲週刊獨家專訪,講述緬甸政府與民盟雙向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的改變。昂山素姬也希望訪問中國、了解中國。她公佈自己電郵,期待與中國青年交朋友。

昂山素姬的宅邸位於緬甸曾經的首都仰光市大學路(University Avenue)上。一個視野寬闊的院落裏,花草繁茂,孑然而立的小樓守著一片寧靜的湖面。在過去的二十一年中,昂山素姬共有十五年的時間被軟禁在這裏。在軟禁的最初六年,她每天都是獨自一人,冥想、聽廣播、讀書、運動,基本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亞洲週刊記者在昂山素姬家中對她進行了獨家專訪,以下是訪問內容﹕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緬甸,發現很多居民都帶著印有你頭像的鑰匙鏈,有你的照片,似乎你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靈魂。我想知道,你心中理想的緬甸,你的國家是怎樣的?

我希望我不是這個國家的信仰或靈魂(笑)。我希望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擔負起責任的國家。應該這樣說,不是我的國家,而是我的人民,因為是人民創造了這個國家。所以每當我講到希望或展望,我談到的都是人民,而不是國家,因為是人民塑造了這個國家。

我是一個對責任感具有堅定信仰的人。我不能說在履行責任上自己從未失敗過,但我一直在努力,不負眾望。並且我願意讓人民意識到,責任並不一定是沉重的,我認為一個人對自己的國家、社會(community)的責任,歸根到底,與自己對自己的責任相連。你是社會的一部分。這是我對人民的一些基本願望。

在這個基礎上,我希望看到很多,比如我們的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和經濟得到改善,但更重要的是,緬甸所有民族間的永久和平,這又回到責任感的問題上,如果我們把我們的責任感放在自我需求之上,那麼為實現和平與和諧、開放思想所作的努力都很容易。我們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基本上,人們團結起來為和平與和諧而努力,並不只是為了自己的國家,這只是第一步,還要為了整個人類而努力。

在緬甸,多數民眾是很支持民主制度的。這是否是你所說的「責任」中的一部分?

我想是這樣,在我們剛剛獨立時,我們曾實踐民主,也許並不完美,但我們有議會民主制度。在那些年,儘管我們在戰爭中遭受磨難,緬甸在東南亞仍是一個進步國家,我們對民主有很好的經驗。之後這些年的獨裁統治使這個國家一步一步地下滑,人民需要民主,這也是我們希望他們(軍政府)明白的道理:我們需要民主是出於很現實的原因,他們應受到控制,他們更有可能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是人民來決定他們是否應成為統治者。對我們來說,這是很現實的考慮。

在實現你這夢想的路上,這個國家在現實中面臨哪些困難?

我們從一九六二年開始,有四十九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是沒有民主的,這是現實的困難,但我相信我們會克服這個難題。

我觀察到,許多緬甸人已經具備成熟的民主意識,還有什麼其他的困難?

當然,在過去的制度下,人民受到壓迫,一九八八年人民起義。在這之前,人民早已對過去的體制不滿。自一九八八年以來,人民很清楚地對國家現狀不滿。也許如你所知,緬甸是現在東南亞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緬甸人民明白,需要作出改變。一九八八年的起義被血腥鎮壓,後來一九九零年大選,那時人民希望這會是一個和平的變革,很熱情地為我的全國民主聯盟投票,我高興的不是人民投我們黨的票,而是他們並沒有抵制投票。在長期的專制後,那是第一次允許政黨登記,差不多有兩百個政黨參加選舉,但多數人民基本上只投全國民主聯盟和代表緬甸社會主義者的國家統一黨(National Unity Party),當然在少數民族地區,他們投自己民族的黨派的票。

儘管在過去多年裏,緬甸被隔離在世界民主進程之外,緬甸人民有政治意識,他們知道不該浪費自己的選票。在很多地區,人們很明白,他們投的是民盟的票,而不是投某位候選人。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是很理智的。總體上,緬甸人民是理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我們仍有希望。

上個星期我與民盟的成員聊天,他們說到八月份你在與總統登盛的會談中達成了一些共識,可不可以詳細介紹一下?

從八月份之後,我們與政府官員進行了很多討論,包括當今緬甸最重要的一些問題:緩解貧困問題、增加就業、醫療與教育,緬甸人民知道這是重要的問題,他們不會只聽好話,而是注重行動。登盛總統也很關心這些問題。

你認為登盛是否具有誠意?

是的,我相信他是具有誠意的。

但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你曾被多次軟禁。

(笑著打斷)他並不是軟禁我的人,他只是當時政府中的一員,很久之後他才坐到了這個重要位置上。我想不能默認一個人是沒有能力做出改變的,每個人在被證明有罪之前都是無辜的,並且多數時候我們對證明一個人有罪並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民族的和解。並且,如果人們決定,需要做出改變,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為改變而努力的機會。

登盛總統有過什麼承諾嗎?

哦,我不會公開談論我與登盛總統會面的細節。

但無論在緬甸還是世界其他地區,你有很多支持者。他們希望知道這一次是否與過去有所不同。

我們希望與過去有所不同。我想這屆政府會確保議會的補選是自由公平的。如果他們不這樣做,全世界都會知道,他們所有的進步都會被驅散(dissipated),他們很清楚這樣的影響是不好的。

民盟的一位成員認為,是阿拉伯之春加速了緬甸的改變。是這樣嗎?你認為驅使政府轉變的因素是什麼?

總統與政府其他官員明白,這個國家需要極大的改變。在過去幾十年,人民生活在苦難之中。我不認為是阿拉伯之春刺激緬甸的變局。當然,所有國家都會對阿拉伯之春有所思考。它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我不認為這是主要原因。

你認為丹瑞將軍現在還實際掌權嗎?

不,他不再掌權了。

讓我們來談談對外政策。希拉里·克林頓訪問緬甸帶來了一百二十萬美元的見面禮,有媒體評論「太小氣」,你怎麼看?

我從不認為一個國家應該依賴他國的外部援助,國家間最重要的是友誼與相互理解。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以美元來衡量外國的支持。

有媒體說,你曾向希拉里·克林頓請教參選議員的經驗?

(笑)沒有,我們討論了很多事情,也許討論了大選。如果想了解美國的選舉,有很多書可以看,不必向別人詢問。緬甸不只會向美國借鑑民主制度,有許多國家的民主值得借鑑。

中國在緬甸有許多投資,幾個月前停建的伊洛瓦底水電站(密松水電站),當地居民認為破壞了自然環境。你對這個事件怎麼看?對中國投資有何看法?

說到大壩,我想說,在中國國內(建水電站)也會有同樣的環境問題。所以當一項水電站工程開始的時候,就註定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說到中國對緬甸的投資,我想我們應該更多「投資」於中緬兩國人民間的友誼,而不只是經濟上的投資。

長期來說,這對兩國也是有所助益的,因為我們是鄰國,只要兩國關係是建立在牢固的互相友好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在很多方面互相幫助。

中國外交部上個星期證實,中國駐緬甸大使李軍華曾與你會面,但沒有給出確切時間,這是在希拉里訪緬之前還是之後?

是在她訪緬之後。

這是否是中國在這一地區平衡其力量的一個信號?

我們一直願意與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建立聯繫,所以這次與中國使館取得聯繫我們也很高興。我不知道這與希拉里·克林頓的來訪是否有直接關係。但無論如何,我們(與中國使館)建立了聯繫,我們很開心。

李軍華大使有沒有傳來一些北京的信息?

(笑)我想你最好向他求證。

你覺得中國會歡迎一個民主的緬甸嗎?

我希望如此。畢竟在過去,一個民主的緬甸(一九五零至一九六二年)曾與中國保持了很好的關係。那時的緬甸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早承認共產黨中國的國家之一。當時的緬甸就是一個民主的國家。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民主的緬甸會不能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

你是一九九一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者,當時你正被軟禁,二零一一年是二十週年。二零一零年,一位身在獄中的中國公民劉曉波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如果有機會與中國領導人會面,你是否會與他們討論人權問題?

在緬甸,許多人因其政治信仰而身陷囹圄,我曾經就是其中之一,被軟禁過十五年,二十年來直到現在仍有人在獄中。我希望所有人(政治犯)都被釋放,去聽從自己的良心而不受到任何形式的監禁的威脅。

未來你是否有計劃訪問北京?

(笑)我要首先得到邀請。

你有這個意願嗎?

我非常願意訪問北京。我的母親到過中國許多次,但我從未去過中國。如果有一個能夠訪問北京的機會,我非常歡迎。

在中國,很多人也很關心緬甸事務,不僅因為緬甸是中國的鄰國,更因為許多中國人也在尋求民主道路。看起來這似乎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變革,你對這些正在努力的人們有何建議?

許多人認為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變革,我不這樣認為,儘管登盛總統邀請我們一起合作。我更願意說這是雙向的,因為自下而上,我們已經努力了二十多年,全國民主聯盟可以重新登記為合法政黨,這不是突然間發生的,這是我們過去二十多年工作的成果。我們的成員是普通民眾,有時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認為民盟成員與其他國民不同。我們的一位年長的成員曾經這樣說,在緬甸,有好幾個階級:在軍政府時期,最上層的是軍政府階級,第二是親信階層,第三等級是普通居民,第四等級才是民盟成員(笑)。我們是最底層的,但仍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所以發生在這個國家的任何變革,我們都從底層參與其中。如果政府自上而下,我們自下而上的努力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為這個國家做更多有益的事。我想這是中國的青年應該思考的。

希望與中國青年通信

但我想傳遞給中國青年的更重要的信息是,我願意與中國的青年交流,願意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感受如何,因為我們與中國青年的聯繫被切斷了。我也願與所有的中國人交流,與中國的農民、普通市民、經濟改革的受益者、教育、醫療以及人權領域的人們接觸。你可以公布我的電子郵箱地址,我願與中國的青年通信,做筆友。(附聯繫方式:info.nldburma@gmail.com)

脫離民意 後胡溫時代路難行

香港蘋果日報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的任期將在 2013年 3月屆滿,距今還有 15個月。但他們近日對特首曾蔭權施政報告的評價、對溫州動車追尾慘劇的處置,嚴重脫離民意,顯示在中共高層激烈權鬥中,後胡溫時代已經開啟,與曾蔭權班子一樣進入看守政府狀態,不可能指望他們卸任前再推動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

2003年胡溫主政之初,沙士疫情爆發,他們怒炒隱瞞疫情的北京市長、衞生部長,並藉民意支持,厲行官員問責制,在海內外贏得「胡溫新政」的口碑。其後,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收容所被打死,胡溫又採納民意,廢除實施近 50年的收容制度,並在民意、輿論支持下,壓制了利益受損的公安的反彈。

隨着胡溫黨內地位的穩固,海內外都寄望他們能加快中國政治、經濟改革,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裹足不前,聽取民意漸變為政治騷,溫家寶更被內地學者、網民封為「中國影帝」。任期屆滿之前,溫家寶曾多次發出政改呼籲,令外界心存一絲希望。但是,胡溫近日的表現,顯示他們要麼無心,要麼無力,已難以在尊重民意、推動政改方面有所造為。
曾蔭權早前到北京述職時,胡溫都對他表示充份肯定。由於特首任期只餘六個多月,北京說些客套話以穩定港府高官,鼓勵曾蔭權及其班子恪盡職守,在情理之中,但胡錦濤竟聲稱曾蔭權 10月份的施政報告積極回應民眾訴求,「受到社會各界好評」,這不只是言過其實的問題,而是對香港民意的羞辱。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港人滿意施政報告的只有 33%,不滿意的有 32%。北京還要往曾蔭權臉上貼金,無異於往港人臉上潑髒水。最新民調顯示,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降至 12年新低,是不是反映北京領導人所代表的中國形象、地位在港人心目中下降?

尤令人遺憾的是,溫州動車追尾慘劇發生後,輿論沸反盈天,溫家寶抱病到現場視察、安撫民眾,其後也的確採納了部份民意,包括檢討高鐵大躍進計劃,運行中的高鐵全面減速,事故調查增加專家、避免鐵道部自己查自己。但是,國務院前日公佈的調查結果及懲處名單,仍然令輿論失望,不僅網民、死者家屬不滿意,連北京學者也公開批評,當局將主要責任推到慘劇發生前數月已被捕的鐵道部高官身上,放過現任鐵道部部長及負有監管責任的發改委,是問責制的倒退,以行政及黨紀處分取代刑責,更是法治的倒退。

民意對溫州動車慘劇的問責要求,還包括調查救援過程中草菅人命、險令女童伊伊失救的責任,還包括檢討現行的鐵道管理體制,廢除官商勾結的制度。但是,這些民意顯然被忽視了。是胡溫聽不到民眾的呼聲?還是他們受到其他高官的掣肘而無能為力?

從依靠民意、推動問責新政,到問責制變成玩弄民意的政治騷,被究責官員可輕易復出甚至升官,胡溫新政的泡沫早已爆破。明年中共舉行十八大後,胡錦濤、溫家寶就會退出中央委員會,習近平、李克強就會逐步接班。中國政治已提前步入後胡溫時代,越脫離民意,政治、經濟、社會就越不穩定。而習李主政之初,相信同樣會依靠民意,以鞏固黨內權位,但站穩腳跟後,是否會同胡溫一樣,漸漸脫離民意?他們能否克服制度的慣性?

李平

大腦仍在發育 金正恩心智讓人擔心

中國時報 【傅建中】

 北韓領導人金正日猝逝,由其子金正恩繼承大位,但此子年尚未滿三十,世人對金正恩所知極為有限,連中央情報局也不過只蒐有一張他未曝光前穿短褲的照片而已。金正恩的治國能力、以及圍繞他父親的老臣們是否真會全心全意輔佐幼主,都是未知數。真正讓自由世界擔心的是,北韓擁有核子武器,由像金正恩這樣年輕的人主持大計,萬一他衝動起來,以核子武器對著南韓幹,那豈不會使朝鮮半島陷入一場毀滅性的核子危機?

 這並非危言聳聽,普林斯頓大學一位叫山姆王的華裔神經科學家指出,從生理學的角度看,金正恩這樣年紀的人,其大腦仍在發育成長中,特別是前腦,心智並未成熟,易於衝動,足以壞事,所以美國的憲法規定,總統必須年滿三十五歲,在這一點上,美國的開國元勳,根據自己的建國經驗,深思熟慮的訂下這個法律。

 金正恩在美國連當參議員都沒有資格(須年滿三十歲),只能當個眾議員(二十五歲即可)。

 我們的孔老夫子不是也說「三十而立」嗎?可見東西方對年齡所見略同。北韓從金日成、傳子給金正日、如今再傳給孫子金正恩,可算是名副其實的金氏王朝了,既然是家天下,繼承人的年齡實在無關宏旨,不過一國之君年紀太輕,並非國家之福,在西方,聖經舊約的《傳道書》不是說過嗎?「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十章十六節)

 所謂禍,《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導指出,英國的國王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的兒子)九歲(一五四七年)就登基了,這小國王殘忍成性,有次發起脾氣來,硬是把一隻老鷹活活的劈死了,更可怕的是他把一位愛管國事的叔叔送上了斷頭台,好在他十五歲就死了,否則不知還要製造多少災難。

 略晚於愛德華六世的明朝神宗萬曆皇帝十歲登基,本來在大學士張居正的輔佐下,頗有作為,後竟多年不理朝政,和太監門終日嬉戲,是斷送大明江山的昏君。

 據說金正恩在瑞士念過書,見過外面的世界,不同於他的父親,可是對於一個六十多年來史達林式的愚民國家而言,稍一鬆動其控制,外來的洪水猛獸會衝垮整個政權,想來金正恩是不敢冒這個險的,如果他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政權還能維持多久?

 金正日遺體下葬之前,金正恩曾率北韓文武百官五次祭拜,這使我想起蔣經國死時,李登輝穿著長袍馬褂曾創一天五次謁靈祭拜的紀錄,當時就覺得李太假,因為他爸爸李金龍死時,他也沒那樣如喪考妣,何況蔣經國是個讓他晚上睡覺時不知還會不會有第二天的可怕人物?(對司馬遼太郎說的)

 果不其然,李登輝騙了蔣經國,相形之下,儘管金正恩也是在作政治秀,但比李登輝真誠多了。誠如石滋宜博士所言,台灣今天藍綠惡鬥、族群撕裂、道德淪喪、人心敗壞,李登輝發動的「台灣文革」是罪魁禍首。

官二代戴罪提拔 當代衙內誰敢惹

東方日報

官二代囂張跋扈已是內地社會的常態,山西運城一名男子,在其官爸爸的庇佑下,刑期未滿即被釋放,之後竟被連續提拔重用,成為戴紅帽子的黑惡勢力,無惡不作。衙內陋習再度氾濫內地官場。

這位叫仝霄的男子,其父曾擔任運城市委副書記。仝霄剛十四歲,其父就運用權力更改年齡及戶口,將兒子送到部隊服役。一年後,仝霄便以偽造手續退役在家,十六歲時,多次持槍、持械傷害他人,並向人索要錢財。二十二歲時仝霄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三年後獲得假釋。

仝父對仝霄的劣迹心知肚明,仍利用權力和關係弄虛作假,為仝霄調動崗位、轉幹升職,將一個犯罪分子堂而皇之地引入仕途,擔任交通局運管處副處長、駕校科科長,五年內向當地十四所駕校索賄二千一百多萬元,在北京購置了大量房產。

仝霄身為刑期未滿的假釋人員,卻能被提拔重用,可見仝父真是手眼通天,能力無限。中國自古以來有「戴罪立功」一說,一般是在特殊時期,即使身負罪責,但在用人之際,讓犯人爭取立下功勞,藉以贖罪,這樣功過相抵,可以免於處罰。「戴罪立功」是光明正大的,是眾人皆知的,是可以服眾的,而仝霄的「戴罪提拔」則是在暗箱中操作,沒有功勞可以彌補罪責,嚴重違反了國法。

胡作非為 民怨焦點

官二代胡作非為,欺侮百姓,已成為民怨焦點。吉林一位官二代,身着警服駕車撞傷一位老人後不僅不道歉,反而大打出手,口出狂言:「我有的是錢,我打死你們,我賠錢給你們。」這名「警服男」是名無業漢,但其父是縣委辦公室主任,而岳父則是縣公安局工會主席。

又如,北京演藝學院學生韓方奕在大連駕車違章後,叫來其父及親戚,將前來調解的交警史英才活活打死,並說:「死了也要把你這身皮扒了!」後經證實,兇手叔叔為大連某區公安局副局長。

再如,山西永和縣副縣長馮雙貴四名親屬夜闖民宅將人打成重傷,馮雙貴次子馮源在毆打受害人時不斷宣稱:我爸是縣長,在永和我爸就是國法。

官二代無法無天,不是偶然孤立的現象,其背後有着深厚的社會背景,他們對父輩濫權斂財的行為耳濡目染,承繼父輩以權錢為大的思想,拋棄最基本的社會道德以及對法律的敬畏。在他們看來,權力能擺平一切,金錢能戰勝法律,爹娘可以無敵,看誰不順眼就滅誰。他們不知國法為何物,國法又豈能容他們為非作歹!

華裔美軍陳宇暉被欺虐身亡黑幕

亞洲週刊

陳之嶽


十九歲華裔美軍陳宇暉駐防阿富汗離奇死亡,八名美軍涉嫌凌虐被起訴。事件成美傳媒報道熱點,華人社區烈反彈,要求徹查真相。月前加州另一名華裔美軍廖梓源也因霸凌而死,華人參軍勢裹足不前。

紐約唐人街出生長大的陳宇暉(Danny Chen)是個眉清目秀、性情溫和的年輕人。父母親二十多年前從廣東台山移民到美國,就像許多欠缺高等學歷與技術的新移民一樣,他們選擇華人聚集的紐約華埠為住地。父親陳炎桃在餐館打工,母親陳素珍是車衣工,陳宇暉是他倆的獨子。

陳宇暉在寒微的環境中成長,個性開朗、孝順父母,他雖不是一個身強體健的男孩,但小時候就立志要當紐約警察。他的想法是先從軍,鍛煉自己的心身。於是,他在二零一一年一月仍在紐約市立巴魯克(Baruch)學院讀一年級時,就在母親反對、父親沒意見之下投筆從戎。沒想到,十九歲的陳宇暉竟在九個月後離奇死在他所駐防的阿富汗,他的從軍之路變成他的死亡之路。

陳沒有自殺的理由

美國軍方表示陳宇暉死於自殺,在警衛哨塔裏開槍打自己的腦袋。但陳炎桃和陳素珍不相信他們的兒子會自殺。陳素珍說,宇暉在九月二十七日(即死亡前六天)還從阿富汗駐地打電話回家,請她寄他愛吃的肉乾。陳母強調她的兒子絕不是一個想不開的年輕人,沒有理由會去自殺。

陳宇暉死亡消息震撼紐約華人社區,陳宇暉中小學同學、華人社團和民意代表紛紛走出來要求軍方詳細說明陳宇暉死因,並公布調查報告。在推動調查陳案的華人社團中,成立三十餘年、主要由土生土長華人組成的美華協會(OCA)紐約分會出力最大、成效最彰。在美華協會紐約分會女會長歐陽蕭安(Elizabelh R. OuYang)全力策劃下,陳宇暉事件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矚目,《紐約時報》於十月三十一日在頭版和第三頁半版醒目刊出陳案,《紐約每日新聞》發表社論要求軍方追究。

陳宇暉生於一九九二年,畢業於紐約一三零小學、一三一初中和佩斯(Pace)高中。他的一位高中同學兼好友曾勸他不要去當兵,因他認為陳比較瘦小、說話亦細聲細氣,也許不適合「牛鬼蛇神」混雜的軍隊生活。但陳決心從軍,先到喬治亞州步兵中心班寧堡(Fort Benning)接受三個月入伍訓練。受訓期間,他曾向雙親和同學透露,軍中同袍有時會用種族歧視言語嘲笑他,但他都一笑置之,並不把這些「無聊的事情」放在心上。他在紐約長大,親歷過許多種族諷嘲的實例,因此,只要不是太過份,他都能夠容忍。陳宇暉唯一抱怨的是受訓操練太嚴太苦,他不是一個身強體壯的人,許多白人子弟亦受不了嚴格的新兵操練。

二零一一年四月,陳宇暉結束三個月的新兵訓練,曾回家探視父母並和高中時代的同學見面,大家都沒想到的是,那是他們和Danny最後一次的相聚。一週假期過後,陳即被派赴阿拉斯加溫萊特堡(Fort Wainwright)步兵第二十五師基地。二零一一年八月,陳宇暉隨步兵第二十五師第一旅第二十一團第三營駐防阿富汗南部坎達哈地區。陳宇暉除了使用臉書(Facebook)和其他電子通訊工具外,也有寫日記的習慣。他說,在入伍訓練時有苦也有樂,但在野戰部隊裏,卻常遭遇種族歧視的語言暴力,甚至是肢體暴力。包括長官在內的袍澤,常以怪聲怪調叫他的名字或叫他學山羊叫,因他姓陳(Chen),同袍常以譏諷的語調稱他為成龍(Jackie Chan),每天問他好幾遍:「你是不是中國來的?」

用台山話電父母訴苦

陳宇暉打電話回家,會用台山話向父母訴苦。他說有一次洗完澡忘記關掉熱水爐即跑去睡覺,同袍把他從床上拉起,命令他在地上爬,匍匐前進,有些人還朝他丟石塊,並用種族歧視的粗話和髒話罵他。這些袍澤又命令他嘴裏含水做體罰動作時,水不能吐出來。軍方說,陳宇暉就在熱水爐事件遭同袍重懲後數小時,於衛兵塔中用槍自殺,時間是二零一一年十月三日。

陳宇暉的遺體於十月九日運返紐約,軍方代表向陳氏家屬簡報死亡事件,初步認為是自殺,陳氏父母拒絕相信軍方說法。十月十二日,軍方調查員會晤陳宇暉父母,詢問陳出事前與家人的通話內容與身份文件上的資料。十月十三日,陳宇暉在華埠出殯,以美國國旗覆蓋靈柩,兩百多人送行。

十月十七日,紐約華埠選出的女市議員陳倩雯(Margaret Chin)和華人選民眾多的布魯克林(Brooklyn)波多黎各裔民主黨國會議員維樂貴絲(Nydia M. Velazquez)、美華協會以及其他社團舉行聯合記者會,強烈要求軍方徹查和公布陳的死因,並要求和陸軍部長晤面。十一月一日,在紐約執行律師業務數十年並常為受冤華人奔走的歐陽蕭安召開記者會,宣布陳宇暉的父母已授權美華協會和眾議員維樂貴絲向軍方要求獲得陳的驗屍報告副本。十二月九日,歐陽蕭安公開表示,享譽全美的華裔法醫李昌鈺(Henry Lee)及其他專家已同意加入追查陳宇暉死因的團隊。十二月十四日,美華協會及其他社團代表專程到華府會晤軍方代表,軍方表示陳案調查結果預計在二零一二年二月底前公布。十二月十五日,由三十個團體、五百多人組成的「追查陳宇暉死亡真相」的遊行示威在華埠舉行。

在美華協會、各大社團、民意代表和主流媒體的強大壓力下,美國陸軍極不尋常地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宣布起訴八名軍人涉嫌凌虐陳宇暉而導致其自殺身亡。這八名軍人包括陳的長官、中尉排長史懷澤(Daniel J. Schwartz)和七名士兵。據《紐約每日新聞》十二月二十三日報道,欺凌陳宇暉最厲害的是三十二歲、身高六呎三吋並犯有強姦前科的賓州白人士兵雷恩·歐夫特(Ryan Offutt)。二十五歲的史懷澤為馬里蘭州人,二零零五年有攜帶禁藥犯規紀錄。軍方以「怠忽職責」、「過失殺人」、「虐待」、「不實敘述」、「疏忽殺人」、「毆打攻擊」、「魯莽行徑危及他人生命」、「違反一般規定」等罪名起訴這八名軍人。軍方表示,八名被起訴者目前仍在阿富汗服役,但已分別被調至別的單位並受監管,但未失去自由。軍方又說,現有兩個單位負責調查陳案,一個是駐阿富汗美軍調查組,另一個是陸軍部犯罪調查組。

軍方快速宣布起訴八名嫌犯,明顯地係受到華裔社區的強大壓力而不得不盡快作出決定以修補軍方與亞裔社區的關係。

美國各大電視台九月二十一日晚間全國電視新聞節目均以重要新聞報道陳案,CBS六時三十分全美新聞中以第二條新聞詳細播報陳案。九月二十三日《紐約時報》和《紐約每日新聞》均以頭版頭條報道,並發表社論要求軍方詳盡調查以還陳公道。軍方僅公布部分陳案致死原因,但陳宇暉的母親陳素珍表示,軍方嚴肅處理此事的態度,使她兩個多月的痛苦得以解脫,希望日後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

議員趙美心外甥亦遇害

歐陽蕭安透露,自陳案發生後,美華協會收到不少亞裔士兵要求協助的投訴,可見亞裔在軍隊受到欺凌(hazing)和惡性霸凌(bullying)的事件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二零一一年四月,加州民主黨女眾議員趙美心(Judy Chu)的外甥廖梓源(Harry Lew)因輪值衛兵站崗時睡覺而被連續凌虐四小時後自殺,三名同袍被起訴。一名華裔美軍強調,亞裔軍人被欺凌,導因並不是語言問題,英語說得再流利,也照樣會被貼標籤遭受肢體暴力和種族歧視語言。西點軍校和海空軍官學校雖有不少優秀亞裔學生,他(她)們服役後是否亦受到歧視,目前並沒有紀錄。但在實行募兵制的美國軍隊,亞裔似乎已取代過去的黑人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在各族裔中,亞裔從軍人數遠少於白人、黑人和拉丁裔。大部分亞裔家庭並不鼓勵子女去當兵,他們寧可要求子女讀好學校、找好工作以便出人頭地。廖梓源、陳宇暉事件發生後,亞裔對充斥種族主義和欺凌風氣的美國軍隊,更將採取裹足不前的態度。

男人提錢進步 女人日後提拔

太陽報

神州官場無奇不有,可謂奇迹不斷,吉林四平一位美女官員,七年前尚在待業,如今卻成為這個百萬人口城市的副市長。內地官場同人不同命,有人幾十年也熬不出頭,有人卻火箭般竄升,所謂「惟台階又不惟台階」,關鍵是看誰的後台夠硬。

現年三十五歲的高京燕,大學畢業後便赴美國留學,○四年回國。「鍍金」後的她一步登天地擔任了河南鄭州鄭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助理,之後僅用數年時間便被安排到四平市擔任副市長!這種火箭式提拔速度,讓多少削尖腦袋都想往上爬而不得遂願的政客只有羨慕的份。

內地官員的升遷有嚴格規定,譬如從科員到副主任科員須任職三年以上,從副主任科員到主任科員亦須任職三年,從主任科員到副處級則需要選升,很多人努力一輩子也只能在主任科員任上退休,而高京燕卻在七年之內走完了絕大部分公務員一輩子的奮鬥目標。公務員在升遷過程中能有一次破格提拔已相當艱難,她卻是每個台階都獲破格提拔,如此神通廣大,背後有哪些貴人持之不懈地相助呢?

姿色優勢 無往不利

有網友評論稱,現在的美女火箭式升官,「要麼自己是某人的精子,要麼是接受了某人的精子」,不是有個好爸爸,就是有個好情夫,可謂點出了要害。杭州市濱江區委書記尚國勝因色下台後,對買官者一針見血地說:男人就得「提錢進步」,女人就得「日」後提拔。話雖直白粗俗,卻說得深刻,尚國勝說出了心裏話,也說出了內地官場的潛規則。

權色交易已是內地官場的毒瘤。原安徽省衞生廳女副廳長尚軍憑着姿色優勢,先後做了公安局長、地委書記、副省長和省委副書記的情婦,自己也由民警而升任派出所副所長,又升任縣法院副院長、院長,再升任地區中級法院院長、副市長、政法委書記,最終升任省衞生廳副廳長。

早前被踢爆的河北石家莊市前團委副書記王亞麗,被人揭發除了性別,從名字、年齡到工作經歷,統統造假,結果在「能人」和乾爹的相助下連升幾級,官場一路綠燈。另一位山東農婦柳海平,成了濟南市原人大主任段義和情婦後,擅改履歷,由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從招待所服務員迅速變身財政局幹部,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有人戲言,從床上培養到主席台上,是內地官場提拔的超車道,女公僕但凡有點姿色,只要能躺下去,便能站起來。因為很多官員提拔女幹部的快慢及級別高低,完全根據女性床上表現來決定。這種官場潛規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有的。

“不解決毛澤東,就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新史記》編者按:2011年9月4日,在北京舉行了“九一三”40周年文史研討會。“九一三”事件當事人、親屬和“文 革”研究者、外交人員、教授、記者50多人,共聚一堂,追索40年前這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的真相,並從政治、法律、制度、思想、經濟甚至心理諸 多層面進行學術探討。發言者披露的許多第一手鮮爲 人知的史實,勢必引起學界和民衆高度關注。本刊全文刊發著名記者高瑜根據錄音整理出的全部發言。


王魯寧(前空軍副參謀長王飛的兒 子):這些人(指林立果及其身邊人員)最後的仇恨——當然我說的“仇恨”也是一點一點地認識——就覺得不解決毛澤東,就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們就認為“文革”就是中華民族的……那個時候,“浩劫”這個詞沒出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災難。要想制止這場災難,那不得不採取一些現在認為不可思議的行動。這個《五七一工程紀要》就是在 那種狀態下,可能就是在他們幾個人當中出來了。

我們也是跟我父親聊天聊到這個事,他講《五七一工程紀要》在“九一三”之前他都沒見過,是 在進了學習班以後,給他看那個影印件他才知道。他一看完這個,說我相信這個肯定是真的。于新野的字他很熟悉,另外平時說的一些話,他們討論問題的時候這些 內容都說過,所以他認為是真的。但是這個裏邊後來講到什麼要謀殺毛澤東之類,這個問題,他覺得肯定林彪不會知道這些事情,黃吳李邱也不會知道這些事情,因 為像空軍吳司令員在九屆二中全會被批以後,很多事情上邊都那麼關注了,底下的一些事情怎麼還敢向他匯報、對他交待?不可能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算 是給黃吳李邱一種解脫,他們實際上沒在一塊。

我父親捲入“九一三”,比較關鍵的就是因為周宇馳在直升飛機被迫降以後,撕掉了手裏的兩張 紙,一個是林彪手令,一個是林寫給黃永勝的一封信,那個信的最後寫了一句話,說“有事可與王飛面洽”。我父親進了學習班以後,人家也是死追這封信:你跟黃 永勝最後怎麼“面洽”的?你向黃永勝交待一些什麼任務或者什麼事情?

我父親講,林彪這封信也是他後來進了學習班以後才知道的,事先他並不 知道。“手令”他說也不知道,我說那不可能,我聽傳達文件,裏面有你寫的“王飛筆供”,都由你親筆簽字的,你的字我也都認得。他講,他說的有一些內容是不 得已,當時紀登奎、郭玉峰給他講這些事、讓他寫這個“筆供”的時候,起碼是跟他說了八九遍,他說跟小學生聽寫似地寫了“筆供”。裏邊有多少不實之詞我就不 說了。

我父親1981年以後,就算離開秦城了,身體恢復得比較好的時候,有一次我和他騎車來到釣魚台,到國賓館門口時,我說:“你看,那 就是釣魚台,文件上說,你也承認,你當年和關廣烈來這裏看地形,要組織空司警衛營的人來這衝中南海。”我父親來回看了半天說:“喲,我今天才知道釣魚台在 這。”他說根本沒來這勘查過地形,也沒有要衝中南海。當時就是一說,後來任務就解除了,根本就沒有這些事情。文件裏確實有不真實的地方。林立果他們所謂的 “小艦隊”和老一輩黃吳李邱是有區別的。公審時老的都說,我們都沒這些事,一無所知。
(《新史記》第4期)

胡楠仁:红卫兵报刊幕后往事

“文革”10年间,异乎寻常的现象迭出。其中之一,就是群众组织创办的报刊铺天盖地,这与全国官方报刊种数锐减恰恰相反。据初步估算,类似《红卫兵》、 《东方红》、《造反者》这样的红卫兵报刊,竟有5000种之多。这些报刊是山头林立的各红卫兵组织的喉舌,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狂热浪潮下的变异文化现 象。它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年,然在其初创、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轶闻。


  【红卫兵小报让人认识了“五大造反领袖”】

  1966年5月底,中国的政治气候比自然节律提前进入燥热期。一群青年学生秘密聚集在圆明园遗址,兴奋地议论着从父母那里听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内容,以“红卫兵”的名义,呼出了“造反有理”的口号。

   8月1日,毛泽东写出致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热烈支持孩子们的行动。红卫兵的名声迅速在北京各大中学传播。8月18日,红卫兵登上天安门,第一 次正式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如同一场狂飙,席卷全国。在随后的“破四旧”和“大串联”运动中,红卫兵的传单、通令雪片般撒向街头。他们迫切需要代表自己 心声的更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于是,第一张红卫兵报应运而生。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红卫兵报,是1966年9月1日由北京六中红卫兵创办的《红卫兵报》和同日“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创办的《红卫兵》,这两份报都是八开四版。

   北京六中红卫兵,是北京第一批红卫兵之一,积极参加了“破四旧”运动。由于有严重的打砸抢行动,既而又流露出维护“走资派”的倾向,该组织仅生存了一个 多月就被指责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刽子手”而解体。它所办的报纸,也只出了十几期便告夭亡。“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又称“一司”,成立于 8月27日。主要负责人由高干子女组成,政治态度与中学的老红卫兵相似,因而不久也被斥为“保皇司令部”,报纸销声匿迹前共出了二十几期。

  9月中旬以后,随着对工作组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批判,一批造反派红卫兵起而代之。不久,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的《东方红》,北京航空学院“红旗”的《红旗》,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清华大学“井冈山”的《井冈山》报相继诞生。

   由于这些组织得到中央文革的首肯,其报纸逐渐成为众多红卫兵报刊中的强有力者,发行量很大,地质学院《东方红》报销量曾多达10万份以上。北京大学的 《新北大》报,虽然在8月22日就已经创刊,但最初以校刊的面孔出现,与红卫兵小报的模式不尽相同。该报因得到毛泽东亲笔题名而骤然显赫,后来成为“新北 大公社”和聂元梓的独家代言人。

  通过《东方红》、《红旗》、《井冈山》、《新北大》这些高校红卫兵的小报,人们认识了北京五大造反领袖(聂元梓、谭厚兰、王大宾、韩爱晶、蒯大富),也由此领略了他们煽惑鼓噪的才华。


  【为漏排一个“的”字,三番五次作检讨】

  1966年12月初,林彪、陈伯达通过下发关于工矿企业“文化大革命”的规定,把动乱之火吹向了经济建设战线。红卫兵的含义急剧膨胀,不再是青年学生的专利。红卫兵报刊队伍中,也涌进了大批工人、农民甚至军人主办的行业造反报纸。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未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办的业余报纸,虽然内容空泛,“最最最”一类语言充斥字里行间,但必须承认就整体来说,错别字极少,比起我们 今天看到的街头小报,差错率小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内中原因说出来既令人感到好笑,又觉得悲哀。在那个绝对政治化的时代,报刊版面上的任何错别字,都可能 招致“反动”罪名,使本派陷于灭顶之灾。所以,办报者一面怀着极大的狂热搜索歌颂或咒骂的词汇,一面又战战兢兢地校对每一个字词,尤其是领袖人物言论的引 文。

  在翻阅昔日红卫兵小报时,笔者看到一家造反名气颇大的《东方红》的几期,因为此前刊登毛主席语录时漏排了一个“的”字,不得不三 番五次地声明检讨,“从灵魂深处狠挖根源”;同时又板起脸来,呵斥对立派别不得借此“捞稻草”。诚惶诚恐之态,令人哭笑不得。有的老编辑至今感慨“文革” 时的校对质量,盖出于此。


  【张春桥领导的《解放日报》也“犯下罪行”】

  红卫兵报刊的另一个来源,是1967年上海“一月风暴”后,各群众造反组织通过夺权,抢占上至省,下至地、县及本单位机关报。

  1967年1月3日,面对各级党委已难以继续领导宣传工作的状态,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报纸问题的通知》,指出:省市报纸可以停刊闹革命,但不应停止代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的航空版。

   就在中央发出“停刊闹革命”的当日,张春桥、姚文元在北京平安里三号——原《解放军报社》社,召见了从上海前来的造反派头目王洪文、陈阿大、廖祖康,在 座的还有聂元梓。张春桥神秘地布置说:“《文汇报》明天就要夺权,这是整个上海夺权的先声。”他要求王洪文等人立即赶回上海。

  1月4 日,《文汇报》“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在当日报上发表《告读者书》,杀气腾腾地宣布“接管了《文汇报》”,“解放以来,《文汇报》罪恶滔天”,“《文汇 报》对党对人民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旧《文汇报》必须彻底革命,彻底改造”。对于《文汇报》的被造反,人们颇有几分惶惑:“文革”的导火索——姚文元 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最早就发表在《文汇报》,这家报纸如何又“罪恶滔天”了呢?未等人们思索出答案,更奇怪的事情接踵而来。

   1月6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也发表了该报“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的《告读者书》,宣布自1962年以来,“窃据《解放日报》社领导岗位的反革 命修正主义分子,执行了一条修正主义的办报路线”,“这一时期的《解放日报》竭力为资本主义复辟做舆论准备,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也“对党对人民犯下了 不可饶恕的罪行”。世人皆知,身为上海市委分管宣传的书记兼宣传部长的张春桥,长期以来一直领导着《解放日报》,如果说这份报纸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那么他这个领导又如何洗刷得干净呢?


  【报社的“笔墨之争”变成“枪杆子之争”】

  1967年1月8日,毛 泽东在接见中央文革小组的谈话中,高度赞扬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的夺权和《告上海全市人民书》。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机关报都陷入了夺权、“新生” 的混乱中。然而,并不是所有报纸的夺权都能找到张春桥这样的硬后台,因此在你争我夺中,爆发了一系列武斗流血事件。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由军队暂时控制 报社,但情况并没有立即好转。

  在中央发出这一决定时,青海省委机关报《青海日报》,已被西宁市“八一八红卫战斗队”占据,他们刁难阻 挠军管,后又用暴力驱逐来社的解放军人员。当时青海驻军成立了联合支左办公室,省军区副司令员赵永夫任副组长,联合支左办公室经研究决定,对报社强行军 管,并确定“敌人开枪,我还击”的原则。

  2月23日,西宁驻军调动部队夺占《青海日报》时,群众组织与部队发生武装冲突,造成群众和 部队伤亡377人的严重事件,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青海日报》事件”。事后,林彪、江青乘机把此事说成是“二月逆流”在地方的表现,指责赵永夫是国民党, 是现行反革命分子,宣布予以逮捕。报社的“笔墨之争”变成了“枪杆子之争”。

  在广州,1967年1月21日晚11时,几个红卫兵组织合并成的“省革联”,来到《广州日报》夺权,将报纸改为传播“省革联”声音的《新广州日报》。到了2月28日,“省革联”的夺权因未得到中央的承认而垮台,《广州日报》被军管。

   3月14日,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驻广州联络站,在其编印的《新北大》广州版发表文章《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重新掀起夺权的轩然大波。4月 10日晚,广州市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冲击广州日报社,要求转载《新北大》的文章。就这样闹到了5月15日,广州一个学院的红卫兵强行封闭了报社,《广州日 报》因此停刊,直到1972年才以小报的形式复刊出版。其他如《云南日报》、《长江日报》、《广西日报》、《福建日报》、《北京日报》等,也都经历了类似 的过程,

  在“全面内战”的局势下,控制省报攫为一个组织私有的现象,并不多见。被造反派或红卫兵组织改造为红卫兵小报的,多是省以下的地、市级单位的机关报。但这些报纸因为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在印刷发行方面得天独厚,往往在红卫兵报刊中影响很大。

   1967年夏季,全国红卫兵报刊数达到了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有200多种,江苏、辽宁、四川等省都在300种以上。当年周恩来曾询问过四川重庆的 支左负责人,重庆市仅“反到底”派有多少种报纸?得到的答案是30多种。全国红卫兵小报最少的地区是西藏,仅有10几种。但西藏有藏文红卫兵小报《红色造 反报》,堪称全国一绝。

  从办报人的职业看,学生、干部、工人最多,农民其次,甚至还出现了聋哑人造反组织办的《聋人风暴》,平反出狱的囚犯办的《红囚徒》报。如此五花八门,称之为“乱世奇观”,当不虚妄。


  【“走资派”街头售卖红卫兵小报】

  红卫兵报刊开始发行时,一部分自行发售,一部分通过邮局订阅。但后来因种类骤增,邮局也分裂为几派,通过邮发的只剩下影响大的几家报纸——多数都改为上街叫卖了。

   1966年11月27日,上海“红革会”的人员来到上海市邮电局报刊发行处,要求该处代为发行其批判中共上海市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第九期《红卫战 报》,并要求此后要将他们主办的《红卫战报》与上海市委的《解放日报》一道发行。他们称之为“《解放日报》放毒到哪里,我们就消毒到哪里。”发行处根据上 海市委的指示,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要求。3天后,“红革会”红卫兵进驻解放日报社,不准《解放日报》发行。12月2日,王洪文等人见有机可乘,也派“工 总司”的工人造反队进驻解放日报社。

  上海人民和反对“工总司”的另一派群众组织,迅速聚集了50万人,把解放日报社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在报社外高呼:“我们要看《解放日报》!”

  迫于内外压力,上海市委只得同意了“红革会”和“工总司”的要求。于是后来一段日子里,便出现了每一份《解放日报》伴随一份《红卫战报》“押解而出”的“奇观”。

   北京的红卫兵造反派则另有高招,他们直接驱赶“走资派”上街卖报。1967年夏,北京外语学院等单位的红卫兵组织,勒令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及姬鹏飞等 人,到王府井街头叫卖红卫兵小报。一时间,“乔老爷卖报”的消息风闻全国,外国报刊还刊登了乔冠华等人街头卖报的照片,给我国的外事工作造成了相当恶劣的 影响。


  【“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头”】

  在全国红卫兵小报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首都红卫兵》。说它影响大,和它创办者的名声有直接关系——它的创办者是“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三司”,自诩“中央文革的铁拳头”。

  1966年8月28日,北京地质学院、林业学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院校的红卫兵开始酝酿成立“三司”。9月6日,“三司”正式成立,由19个院校红卫兵组成。9月13日,“三司”报纸《首都红卫兵》正式出版。

   《首都红卫兵》创办之初,编辑部只有三四个人。初创时举步维艰,编报人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家报社,跑了六家印刷厂,最后才在《前进报》排版,由北京市印刷 二厂印出。当然,随着“三司”的名声日益显赫,情况有所改观。由于“三司”的主要领导者都是“文革”初期受工作组压制的造反派学生,因此,“三司”一诞 生,便把矛头对准了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形形色色的小报中,《首都红卫兵》第一个在9月份刊出了批判工作组的文章;第一个在10月份提出了“一切 权力归左派”的“夺权”口号;第一个在11月份发表《打垮新的反扑》文章,充当中央文革小组的捍卫力量。

  那段时间里,《首都红卫兵》的文章时不时被《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党报党刊转载。各地红卫兵报刊的转载更是频繁,有些言论甚至被当作各地“造反”和“支左”的依据。于是乎凡是“三司”支持的,就是中央文革支持的,谁与之看齐,谁便成为“响当当的左派”。

   1967年1月25日,《首都红卫兵》发表社论——《打倒“私”字,实行革命造反派大联合》。几天后,毛泽东看到了这份送到案头的小报。此刻他正在思考 一个问题:怎样使越来越失去控制的造反烈火回到秩序的轨道上来。几天前,他作出了要求人民解放军支持“左派”的批示,试图用军队的干预控制全国局面。但谁 是“左派”?在几十天内揭竿而起的林立山头中,全都“唯我独左”。于是他想到了大联合。

  毛泽东在《首都红卫兵》这篇社论标题上划了铅笔红圈,要求各大报刊立即转载。《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立即响应。被“两报一刊”转载,在当时是最高的殊荣,《首都红卫兵》报从此声名鹊起。该文的执笔者被调到了《人民日报》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三司”自身就是一个制造分裂的能手。因此,全国的形势并未像毛泽东所期望的那样走向“大联合”,而是迅速滑向了“全面内战”的深谷。


  【红卫兵小报如何由盛转衰】

  说《首都红卫兵》的影响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份报纸的发行面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报纸望尘莫及的。

   由于“三司”向全国各地派出了众多的联络站,煽动造反,《首都红卫兵》报也就有了各地分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67年1月底,“三司”联络站覆盖了 沈阳、重庆、长沙、南京、上海等40多个城市。《首都红卫兵》还在各地办分刊,在北京还有中学中专版。这些分店和总店共同发行报纸的数量,难以统计,据粗 略估算,鼎盛时期当不少于50万份。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分店,各自为战,难免与总店有不谐之调,以致在“内战”最酣之际,因支持地方的派别不同,互相声明 攻击,分刊批本刊,本刊宣布分刊为非法的“热闹”场景屡屡上演。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大、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通知。10月17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按系统实行革命大联合的通知。这两个通知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多如牛毛的红卫兵群众组织有的合并,有的解体,红卫兵报刊的数量、种类开始减少。

  但是,在蒯大富、聂元梓等五大造反领袖控制的单位,情况并没有好转,武斗仍在继续,煽动武斗的红卫兵报刊仍在出版。

  1968年7月27日,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却遭到了武力抵抗。毛泽东闻讯震怒,连夜召见“五大领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斥责。次日,工、军宣传队进驻各大学,结束了红卫兵造反派横冲直撞的时代,也结束了红卫兵报刊“指点江山”的状况。


  此后,随着“清理阶级队伍”和毕业分配、上山下乡,红卫兵们离开了学校,大学红代会停止了活动,《首都红卫兵》也理所当然停刊。全国大多数红卫兵报刊都在1968年底至1969年初停止出版,只有少数改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易名出版。


  【毛泽东笑看小报,兴致盎然】

  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毛泽东对与日俱增的红卫兵小报的关注,不亚于此前对红卫兵这一新生事物的兴趣。

  1967年7月12日,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学、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从长沙专程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文革”中出现的混乱情况,两人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毛泽东曾问周世钊:“你到北京后到了什么地方,看了些什么东西啊?”

   周世钊回答:“我每天就是看书看报,有时也上街走走看看。我是住在北京饭店,北京饭店大门东侧就是王府井大街的南口,在那里每天有很多全国各地的各种小 报,有时我也乐意买几张看看……那些小报大都是报道全国各地进行‘文革’的情况,特别是以报道各地进行武斗情况的消息为多。他们报道武斗的消息大都采用战 争年代打仗发急电的方法,就是‘某某地告急、急急急、十万火急’。”

  毛泽东听后笑了起来:“让他们告急去,急不了好久,总会要想个法子解决问题的。”

  那天,周世钊向毛泽东汇报了“六六”事件,即6月6日发生在长沙的“工联”派与“长高司”派的武斗。没想到毛泽东对武斗的情况了解详细,如东塘是如何打的,河西又是如何打的,都一一道来。周世钊吃惊地问:“主席,你怎么了解得比我们还清楚些啊!”

  “我是党中央的主席嘛!”毛泽东说:“他们会时常向我汇报情况的。再说你看我的办公桌上,不是放着一大堆小报吗,有些情况我是从小报上看到的。”

  那一堆摊在毛泽东办公桌上的小报,有些是地方上送来的,有些是毛泽东嘱咐工作人员从街上买来的。他对此看得很仔细,各不同派别办的小报都要看。

  两天后的7月14日,毛泽东乘专列到了武汉。这是他“文革”中的第一次“南巡”,目的是要找出解决“全面内战”局势的办法来。所到之处,他仍然要收集、阅读大量的当地红卫兵小报。这成为他当时调研的一种方法。

  然而,由于突如其来的武汉“720”事件,毛泽东被迫中断了在武汉的实验,转赴上海。在上海,毛泽东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依然阅读大量的红卫兵小报。

   在上海“工总司”的报上,毛泽东批下了那段名言:“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工人阶级内部,更没有理由一定要分裂成为势 不两立的两大派组织。”这段指示不久即被传布,反映了毛泽东由“乱”到“治”的思考,开始扭转“全面内战”的局势,使之逐步走向有所控制。

   9月1日,毛泽东来到江西南昌,在和江西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的谈话中,他依旧兴致盎然地引用着从红卫兵小报上得到的见闻。当筹备小组汇报到南昌附近发生 武斗时,毛泽东说:《火线战报》登的“南钢失守,庐山失守”,已经收复了吗?接着,他又总结说:我看《火线战报》什么南昌告急,南钢、庐山失守,白色恐 怖,宜春农管,什么农村包围城市,6、7、8月间最紧张……紧张的时候,我看出问题揭开来了,事情好解决了。

  对此次南巡未到的四川,毛泽东也通过阅看那里的红卫兵小报了解情况。1968年3月,周恩来在讲话中提到:四川问题,主席看得比我们多,主席是看了小报给我们讲的。主席许多小报都看了,比如重庆“八一五”、“反到底”派的,还有什么“嘉陵江上烟云滚滚”,主席都看了。

  【攻击中央领导人的“群丑图”】


  在与外宾的交谈中,毛泽东也会说到中国的红卫兵小报。

   1967年6月初,毛泽东在会见东南亚一位共产党领导人时,曾这样问道:我们的地质学院有个《东方红》报,你看到了吗?外宾说:我见到了。它的销量达 10万,有时甚至超过10万。在上海时,我曾向上海的同志说,最好把中国的报纸销售量统计一下,我想这个数字可能要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销售总数还 多。毛泽东点头说:这些报纸何止几百种,有几千种。我就收到两百多种,看不完。

  在阅看红卫兵五花八门的小报的过程中,毛泽东看出了不少问题,并采取措施制止了一些极端的错误做法。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在1967年初夏,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突然发现傅崇碧手里拿着一卷报纸,就问道:“你手里是什么?”

  傅崇碧说:“是刚出的小报,今天下午他们才送给我的……”

  “我看看行吗?”傅马上递给毛泽东。

   毛泽东翻开,看到一份载有“群丑图”的红卫兵小报。在这幅图中,画着两顶轿子,刘少奇、邓小平一人坐一顶,下面抬轿子的,都是被诬陷打倒的老一代无产阶 级革命家,共一百人。画面上,谭震林双手沾满了鲜血,罗瑞卿嘴里叼着一把刀子,陶铸鸣锣开道……傅崇碧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这是在中央文革小组示意下, 红卫兵们搞出来的。

  毛泽东认真地把“群丑图”展平,看着看着,他把烟按灭,气愤地说:“胡来!这是丑化我们党的!”他侧过身子,对秘书说:“你马上打电话给陈伯达,告诉他,这个‘群丑图’是骂我们的,不能搞,不能让这种丑化我们的东西满天飞!”

  然而,那份“群丑图”已随着清华《井冈山》等红卫兵小报撒向了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在那段失控的状态下,已经无力制止和改变红卫兵小报的泛滥和狂热言论的传播。

  几年以后,“群丑图”的作者,一个涉世未深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翁某,也被打入“文革”狂澜的底层。此刻,他才痛心地追悔当初的所作所为。


  【“鬼见愁”对联激起千重浪】

  在浩如烟海的红卫兵小报中,有一份用年轻的生命写下耐人寻味文字的《中学文革报》,它浸透了编者和作者的血和泪。让这份报纸名闻遐迩的,就是该报创刊号上的《出身论》,以及作者后来的悲惨下场。

  《出身论》的作者是失学青年遇罗克。他的父亲原是水利电力部的工程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那以后,遇罗克陷入了苦恼的深思中。1960年,门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的他,却没有任何大学录取,问题就在家庭出身的阴影。

   当时十二三岁以上的人,都不会忘记1966年七八月间掀起的一阵“血统论”狂潮。7月底,北京石油学院附中等校的学生贴出一幅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 子反动儿混蛋”,随即风靡全国。围绕这幅“鬼见愁”对联,在北京芭蕾舞学校、天桥剧场等地,召开了名为辩论实则一边倒的大会。与红卫兵挥舞的皮带相伴随 的,是社会上迅速分出了“红五类”(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工人、农民)、“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及“红外围”(其他劳 动人民)等家庭出身不同的阵营。不要说参加红卫兵须严格审查出身,就连买一些紧俏商品,售货员也会问一句:“什么出身?”若是“红五类”,可优先供给,若 是“黑五类”就没份了。

  面对狂热的浪潮,遇罗克经过深思,写出了《出身论》一文。遇罗克写道:“非红五类出身”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 数字,“出身几乎决定一切”,“多少无辜者,死于非命,溺死于唯出身论的深渊之中。面对这样严重的问题,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 究。”“究竟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是好是坏,只能从实践中检验……娘胎里决定不了。任何通过人努力所达不到的权利,我们一概不承认。”“依照他们的观点,老子 反动,儿子就混蛋,一代一代混蛋下去,人类永远不能解放,共产主义就永远不能成功,所以他们不是共产主义者。”最后,文章大声疾呼:“同志们,难道还能允 许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吗?我们不应当起来彻底肃清这一切污泥浊水吗?不应当填平这人为的鸿沟吗?”“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仲秋10月,《出身论》被油印成传单,在人们手中传阅、抄录,引起了更多人的议论和思索。北京四中的学生牟志京、王建复等人对《出身论》深表赞同。他们 找到遇罗克和他的弟弟,商议筹办《中学文革报》。不久,创刊号面世,《出身论》赫然刊于头版,文章署名为“北京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

   创刊号开印3万份,刚拿到街上就被一抢而光。重开机又印了6万份,几天内又销售告罄。《中学文革报》从一问世,就成为当时最热销的报纸。有的人还能忆起 当年人们争购《中学文革报》的盛况: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原人民日报社的铁栅栏外,拥挤的人群把手伸进去,极力想买到一份,一张报纸被两个人抢作两截,仍互不 相让地争吵着。持不同观点的一些红卫兵赶来,撕毁了一些报纸,立即引起人们的愤怒:“为什么撕报,不同意可以写文章辩论嘛!”在斥责声中,《中学文革报》 继续出售,更加抢手。

  但这篇文章招来了激烈的反对和咒骂。《兵团战报》等多数红卫兵小报,都以《中学文革报》为靶子,开展了大批判。 1967年4月4日,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宣布:《出身论》“代表了反动的社会思潮”。面对强大的压力,遇罗克没有屈服,他五次上书毛泽东,汇报自己的 观点,希望得到理解。当然,这些信都没有能寄到毛泽东手中。《中学文革报》被迫停刊了。不久,遇罗克被逮捕。

  经过几十次审讯,戴上重镣和背铐的遇罗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1970年3月5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一片狂热口号中,遇罗克被“宣判死刑,立即执行”。被剃光头发、身挂大牌的他,仍然昂首挺立。这年,他才27岁。

  《中学文革报》还有一个殉葬者,即北京地质学院附中的女学生郑小丹。她因参加该报文章的撰写,并公开向中央文革小组提出18个质问,被红卫兵用铁丝网捆住全身,从四层楼顶扔下来,摔死了。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但“文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它产生的背景和基础,仍值得我们深入地反思和检讨。

  (作者胡楠仁,系文史学者)

来源: 《同舟共进》

青岛爆发鼠疫官方疑隐瞒,已造成至少10多人死亡

山东省青岛市爆发鼠疫,两个月来确诊病例达140多宗,已造成至少10多人死亡,并向周边城市扩散。但政府并没有向公众作出防疫宣传,甚至没有将数据上载官网。(林静报道)


目前在青岛市爆发的“出血热病”是鼠疫的一种。官方中国之声电台周二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报导,青岛市正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已经确诊患者140多宗,今年以来已经有十多人死于该传染病。

本台致电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查询,工作人员拒绝详细回应。记者想问问山东出血热现在局方的控制状况如何,职员仅仅回答说“已控制好”。

记者曾分别查阅山东省及青岛市疾病御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页,但两者都没有更新数据资料,最新数据只统计至八月份,省疾控中心的网页指,八月份全省15种乙类法定传染病共有11 309例,死亡20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上升的传染病共8种,当中包括出血热。

青 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姜法春日前向传媒通报,指该市自十月起爆发出血热疫情,周边五市和城乡为易发地区。据悉,患者年龄最小仅十二岁,最 大六十九岁,患者几乎全是农村居民,估计疫情将延续到明年春季。他又表示,出血热经由老鼠传播,属急性病毒传染病,死亡率甚高。初期徵状包括发烧、少排尿 等,由于初期与感冒相似,多数患者病发送院时已病危。

青岛市民梁小姐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听闻过出血热这一传染病,但未见政府部门有著力提醒民众御防。她说:“我没有听说这个出血热已去到变成疫情发生,既然是传染病也不好说,担不担心我也不知如何回答你了。”

本 台亦致电青岛市多间药房询问,其中百草厅大药房负责人马小姐向本台表示,只是在网上得知有关出血热在青岛蔓延一事,又指当局未有向他们通报,市面上亦没有 出现民众恐慌,或者到药房购药御防。她说:“我们这边也没有听闻这样说,非常害怕恐慌要抢药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没有通知御防怎么的。”

香 港传染病专科医生劳永乐指出,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致,病毒主要存在鼠粪,鼠粪乾后变成尘土随风飞扬,民众大量吸入后染病。后期会出现肾衰竭严重可致命。他 认为农村卫生环境相对市区差,发病机会较高,但市区亦有爆发的机会。他说:“这些事件在农村固然会发生,在城市也可以,因为会有鼠患,尤其是一些旧建筑, 在市区都是可以感染传播的,就是那些旧房空气不流通,有多老鼠出没的,人走进去都会感染。”

劳永乐医生又指,老鼠繁殖速度快衍生的鼠粪亦多,所以传播威力不容忽视,必须保持地方清洁,发现身体不适要尽快求医。.rfa.

就算日后中国统治了世界

核心提示:美国更喜欢和别国分享其价值观,喜欢别人都像美国人一样做事,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而中国只会对一个都像中国人一样做事的世界感到恐惧。所以,就算日后中国统治了世界,中国人也不会是规则制定者;相反,他们只想在现有规则下攫取最大利益。


作者:Ivan Krastev
时间:2011-12-28
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近来,一个欧洲人如果思考未来他会很抓狂。军事上,美国到处指手画脚;政治上居高临下;经济上却负债累累。欧盟似乎已经处在崩溃边缘了,在外人看来,这个古老的大陆已经失势了。也许他们还是可以彬彬有礼地参与国际事务,但早已没有了胆量和野心。

国际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开始不大搭理西方了——他们带着希望,或恐惧,或两者皆有——眼睁睁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到舞台中心,过去三年中一直如此。就像一个老笑话说的那样,乐观者都在学中文,悲观者却在学开冲锋枪。

虽然有一小撮的专家辩称中国的崛起还在未知之数,中国的经济、政治、人口统计学基础都还很脆弱,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在不断崛起。很多人也猜想“中华帝国”统治下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会如何表现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霸权又和美国有何不同?

总的来说,现在关于中国的辩论都聚焦在了意识形态、经济、历史和军事力量的问题上。然而, 如果拿现在的美国老大和未来的“中华帝国”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即在于美国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

美国是个移民组成的国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国民从不移民的国家。

显然,住在美国境外的美国人是不叫移民的,叫“外派”。美国本身就是个大熔炉——各个不同民族和宗教团体自愿聚集在一起,最后炼金般炼出了新型美国人。当然评论家们也会认为大熔炉只是个国家神话,它源源不断地激发着全体美国人共同的想象力。

在 17世纪,当第一个欧洲人定居在此时,全世界的人都迫不及待想来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国的魅力部分就在于他能够将无关的人都转变为美国 人。一个俄罗斯人,现在是牛津大学的指导老师,他说:“你可以变成一个美国人,但你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个英国人。”所以,不要再对美国的全球改造计划感到惊 讶,人家可是规则制定者。

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不想改变世界,他们只想适应这个世界。中国靠各地的海外华人与其他国家相互沟通,而中国人是通过他们那些移民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今天,海外华人比法国所有法国人还多,而中国绝大部分的投资者也是他们。事实上,就在20年前,住在海外的华人创造的价值几乎等同于所有中国境内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先富,接着中国本土的人跟上。

唐人街——通常是全世界各大城市中一个极小的社区——却是海外华人的聚集地。正如政治科学家白鲁恂曾观察到的:“华人人认为自己和别人是绝对不同的,所以即使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他们还是自然而然无意识地把别人视作‘外国人’。”

正 当美国大熔炉把别人都炼成美国人时,唐人街的居民却在学着适应——并从他们的东道主那里的规则和生意中获利,同时”洁身自好“。正当美国人高举他们的国旗 时,华人却在努力变成隐形人。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成功地在他们的新”祖国“地获得了权势,当然是和平地;他们更团结,高调却不傲慢;他们是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却显然不是第五纵队(间谍)。

由于中国一直在适应而非转变,所以即使他曾觊觎过”帝国“的宝座,他也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世界。但这不是说中国不会为了自己的目的从世界攫取利益。

美国更喜欢和别国分享其价值观,喜欢别人都像美国人一样做事,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而中国只会对一个都像中国人一样做事的世界感到恐惧。所以,就算日后中国统治了世界,中国人也不会是规则制定者;相反,他们只想在现有规则下攫取最大利益。

伊凡• 克拉斯特夫是索菲亚(保加利亚)“自由战略中心”主任、维也纳“人类科学研究所”的常设研究员。

2012年的中国: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关注于稳定

金融时报 

核心提示:日渐增加的不公使人产生不公正的感觉,2亿农民工仍然是二等市民,而腐败仍在恶化。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但中国的经济成功令其养成了不合理的自信。受到“阿拉伯之春”的激发,这个体制却积极地抑制任何可能引发更多政治敏感活动的社会不满。

译文:2012年的中国:随着压力的上升而关注于稳定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作者:黄育川(Yukon Huang)(前世界银行驻北京办公室官员)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历 史会将2012年看作中国选定其“第五代”领导人并转向较慢发展轨迹的一年。这一转变发生的背景将是令人害怕的国内挑战——不断上涨的社会动荡,不断加大 的收入差距以及生态和人为造成的灾难——以及由美国转向亚洲和该地区对于中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担忧而导致的不断升级的外部紧张局势。尽管新领导人掌权时 政治体制系将专注于维持稳定,但经济灵活性的下降可能会阻碍北京方面这么做的意图。

事实上,8%左右的较慢增长对于中国和世界可能更好。环境方面更加可持续和更加合理的产出将缓解民众的焦虑,而较高的消费将改善全球贸易的紧张形势。

但 许多人预计会出现经济崩溃,称长期的欧元区危机加上房地产泡沫可能引发大范围的行业亏损。这将凸显出潜藏的金融缺陷并引发急剧下跌。还有一些人认为北京方 面具备丰富的资源避免发生危机,但称在基于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的增长模式下,同时在汇率和利率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北京方面可能不具备所有必需的手段。

在 国内,越来越活跃的中产阶级正造成压力,要求更负责任的治理。日渐增加的不公使人产生不公正的感觉,2亿农民工仍然是二等市民,而腐败仍在恶化。这些问题 亟待解决,但中国的经济成功令其养成了不合理的自信。受到“阿拉伯之春”的激发,这个体制却积极地抑制任何可能引发更多政治敏感活动的社会不满。

外 界还认为,中国的经济力量在远离文革的一代人中激发了民族主义。北京方面对海上主权主张争端的强硬回应令这个已然担心其经济影响的地区对其安全目的的担忧 更加高涨。这是促使日本决定放宽武器出口禁令的一个因素;令中国沮丧的是,这还使其邻国支持美国增加在亚洲的力量,并使地区贸易整合计划变得复杂。

冲突的可能将迫使中国和美国重新定义各自在一个双方都感到不适的变化环境中的角色。美国大选期间的反华贸易意见将令紧张局势进一步加重。亚洲国家将处于为两个大国勾画影响力边界的位置,但考虑到它们各自不同的利益,同盟关系将会根据各自关心的问题而改变。

在其即将卸任的领导层不愿作出任何有远见的决定之际,中国必须十分谨慎。

瓦茨拉夫・哈维尔:布拉格城堡里的剧作家

《纽约时报》 

核心提示:谦恭、带点羞涩但富有感染力的哈维尔喜欢把人生看作一个剧场,从异议分子到总统,他并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哈维尔通过他的写作、他的勇气,以及他毋庸置疑的道德声誉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上再无哈维尔。

原文:NYTimes | Vaclav Havel: The Playwright in Prague Castle
作者:杰里・拉伯尔 (JERI LABER)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2iht-havel-art-popup.jpg
【原文配图:12月20日,布拉格,街头涂鸦,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图片来源:Michal Cizek,法新社/Getty Images】

1989 年10月18号,为了防止我们在布拉格的一处公共场所会面,捷克的秘密警察逮捕了我和另外十五名异议分子。瓦茨拉夫・哈维尔本在其中,但他由于迟到而逃过 了逮捕。当天晚些时候,被拘留的大多数人被放了以后,我们和哈维尔在洲际酒店进行了非正式的碰面。当时我们谁都预料不到,仅仅一个月后,捷克斯洛伐克的 “天鹅绒革命”开始了。

但空气中充满变革的气息。异议分子们在担心未来他们会缺乏一个领导者。哈维尔说:“我们需要一个既有个人魅力 又有计划的政治领袖。”“你怎么样?”我问他。“我会作为业余人士积极参加,但不是职业的。”他回答道,眼睛低垂着,像在沉思一般,这是他说话时的典型表 现,“我是个作家,不是政客。我愿意成为一个国王制造者,而不是国王。”

我看着哈维尔,这个羞涩而富有感染力的小个子男人,穿着皱巴巴的针织衫和牛仔裤,一个剧作家而不是政客——我想,他说得没错。但历史对他另有安排。

1976 年,捷克一个摇滚组合“宇宙橡胶人”的成员遭到逮捕,由此引发了捷克异议分子们的“77宪章”运动。难怪1988年哈维尔会邀请我参加他和他的朋友们办的 一场地下摇滚演出。演出者是“橡胶人”的接班人,一个叫作“午夜”的摇滚组合。那是一次拥挤嘈杂、烟雾弥漫的聚会,满是比哈维尔们年轻得多的人。在这闪光 灯频闪的大厅里,我很快就找不到哈维尔了,只能时不时地看到他热情奔放地和人们一起跳舞。那是我所见过的他最快乐的时光。

充满古怪调皮 幽默感的哈维尔常常喜欢把人生看作剧场。1988年,人权观察组织授予他“人权观察员”称号,他却无法出国赴纽约领奖。于是他安排了一个长头发的“垮掉 派”年轻诗人雅希姆・托普尔代领。后来,作为捷克共和国的总统,他委派瑞塔・克里默娃担任驻美大使,说话带有布朗克斯(译注:Bronx,纽约的一个区) 口音的她一直都想回到曾度过青春岁月的美国;卡尔・施瓦岑贝格成了哈维尔的总理,这位异议者本来是波西米亚王子,他为充斥着共产主义庸俗虚伪气息的布拉格 城堡带来了得体的礼仪;驻苏联大使,哈维尔选择了鲁道夫・斯兰斯基担任,这位异议分子与父亲同名,而他的父亲是被苏联下令处决的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 记。摇滚歌手弗兰克・扎帕则成了哈维尔的荣誉文化大使。

哈维尔很不适应办公室的繁文缛节。我第一次见到总统身份的他是在1990年2 月份,他一如既往地穿着针织衫和牛仔裤,骑着一辆小摩托在城堡里宽阔的大理石道路上穿梭。后来在1992年见面时,他穿着西服,打了领带,看上去有点总统 样子了,但他谦恭、低调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

哈维尔的总统职位颇富声望,但没有权力。不管他的观点多么难以让人接受,他都将总统职位作为一个道德平台。2000年10月,我参加了捷克共和国的国庆庆典,当晚的布拉格礼花满天。巨大的、灯火通明的城堡里全是宴会桌,有4000人参加这次宴会,其中有许多以前的异议者。

即 便是这样的节日场合,哈维尔也不忘婉转地表达捷克的新资本主义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布拉格城堡的维拉德米尔大厅演讲时,对捷克风景遭到破坏,城市和小镇被 “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千篇一律的陈腐建筑”充斥,以及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的巨型条幅正在“污染城镇和大自然”,哈维尔表示极度失望。他哀叹语言的退 化、腐败和欺诈的蔓延以及“[电视]荧幕上的血腥暴力”。

离开总统职位之后,哈维尔继续捍卫着全世界的人权活动者和政治犯,包括诺贝尔 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和他的中国同伴们,他们的“08宪章”公民社会宣言正是受到了“77宪章”的启发。哈维尔的文章《无权者的权力》至今仍在鼓舞着受压迫 的人们。他一直想重新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近年来却一直苦于病痛折磨和繁忙的时间安排而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勉为其难的英雄总是很谦虚,他被卷入了到并不向 往的官场生活中,对此我深为他感到惋惜。

然而,哈维尔通过他的写作、他的勇气,以及他毋庸置疑的高尚品德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上再无哈维尔了。

杰里・拉伯尔是人权观察组织创始人之一,回忆录《陌生人的勇气:人权运动到来的年代》(The Courage of Strangers: Coming of Age with the Human Rights Movement.)作者。

(译注:布拉格城堡为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之一,波希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总统都在此办公。)
  

一篇让中国人开始谈论“要自由”的文章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核心提示:韩寒最近一系列话题敏感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而这几篇文章的观点和中国社科院的一份《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结果一致,“言论自由在中国还没有重要到有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它。”

原文:The essay that has Chinese talking: 'On Wanting Freedom'
作者:Peter Ford
日期:2011/12/27
译者:大叮田

译者志愿者校对

热衷于讨论政治的赛车手韩寒在中国早已是个万众瞩目的博客作家了。最近他在博客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又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这一系列文章涉及了三个最容易被中国政府和谐的话题,《谈民主》,《说革命》与《要自由》。

韩寒的知名度是其他作家不能比的,不管他说什么,总能引起无数人的热议。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监管者不得不对韩寒区别对待。韩寒的高知名度也意味着他可以将那些对敏感话题的讨论从很少人关注的阴暗角落移向更光亮的地方。

韩寒十分支持言论自由,他说:“因为我觉得我还能写的更好,我不想等到老,所以请让我赶上。”但他对中国民主也是非常矛盾的。韩寒怀疑中国是否有足够的拥有公民意识的人来使民主在中国正确合适的运作,同时他又反对暴力革命,他认为“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

普通人“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韩寒争论到,而且一人一票选主席也不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因为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共产党的代表。”他认为共产党是全中国唯一有力量收买全部选票的组织。

韩寒提倡的是按部就班的改革来完善法制,教育和文化。

这种方法与中国政府提倡的几乎是一样的。因为此,韩寒的这一系列文章已经遭到了很多自由派评论者的抨击。“他的立场向权力倾斜,”艺术家艾未未对韩寒的文章很不屑,“他就像是主动的投降。”

韩寒随意与直接的写作方式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但是他对一些敏感话题的评论常常显轻巧或者没有仔细的组织过,而他在博客说的话通常都能侥幸通过审查。(艾未未这个夏天则因为针砭时弊被单独监禁了近三个月)

尽管如此,当我阅读韩寒关于革命的博文的时候却发现了其中一些内容与我早上细读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文件,社科院两年发表一次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一致。

这个调查列出了十项中国人民最关心与担忧的社会问题。包括物品价格上涨(59.5%),看病难看病贵(42.9%)和贫富差距(31.6%)以及其他一些柴米油盐的基本担忧比如失业和高房价。

这令我回想起当年克林顿与老布什竞选时贴在竞选总部的标语是“笨蛋,问题是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而不是强调言论不自由与缺乏民主。(尽管在这份调查中有29.3%的被访者提到了官员腐败)

我询问了此份调查策划者之一的社科院研究员李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有问与政治相关的问题还是人们真的对政治不关心。

的回答很坦白。他说他和他的同事一开始是打算询问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的。“但当我们在准备过程中测试这些问题时,我们发现乡下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谈论什么。”他回忆道,“村民们觉得他们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因为他们不谈论政治。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这并不是说我们觉得言论自由不重要。”李炜很快补充到,“只是言论自由在中国还没有重要到有足够多的人去关注它使它成为我们调查的一部分。”

这个结论和我们争论的问题,也是韩寒打算相信的观点——因为教育的缺乏以及公民意识的欠缺,中国人在民主方面还不足以被信任——还有些不同。但是它肯定足够让中国政府偷偷笑了。

平壤可能走向“多元专制”

《法国世界报》

核心提示:由于北朝鲜决策中心的削弱,高层内部的相对流动性可能引发对抗。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军事政变。团结在金正恩周围符合精英阶层的利益,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政权垮台。

译文:平壤可能走向“多元专制”
时间:12月27日 星期二
作者:菲利普・庞斯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Des militaires et des dignitaires nord-coréens entourent Kim Jong-un, le 23 décembre à Pyongyang.
东 京通讯员 —— 哭泣的人群、儿子祭奠父亲、宣称机构赞美“伟大的继承者”,这些场面似曾相识。同样的一幕发生在1994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金日成去世时, 当时他的儿子金正日继承大位。如今轮到金正日的儿子了。接班过程很相似,但形势却不同了。朝鲜的形势不像1994年那么糟糕,但未来同样不确定。

金正日接过政权时,他已经51岁了,此前20年他在其父的羽翼下治国理政。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烂到极点的摊子:因核计划与美国对抗、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加剧了朝鲜的经济危机(次年导致严重的饥荒)以及外交孤立。

朝鲜政权当时朝不保夕。但是敌对势力非但没有削弱该政权,反而促进了它的团结,强化了领袖的凝聚力。18年后,它还没倒。今日,美国、韩国和日本似乎并不打算加速朝鲜政权的垮台,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地区稳定。朝鲜唯一的盟友中国承认了政权继承并且致力稳定朝鲜经济。

不确定性来自内部。1994年,金正日继承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但他当时已经实际上掌权了,并以军队为后盾稳定自己的地位。而从2010年9月的劳动党大会算起,金正恩的接班程序才启动不到两年。这个程序定于2012年4月15日纪念金日成诞辰100周年时完成。

由于父亲去世而被推上前台的年轻金正恩,既不像祖父那样享有崇高威望,又不像父亲那样熟知政权运作。多数分析家认为,在未来几个月,接班过程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并将建立由较亲近家庭成员组成的摄政委员会,其中有在党和情报部门中势力很深的姑父张成泽和其他高官。

党的“复活”

金正恩唯一的头衔是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2010年9月,他被任命为这一职务标志着劳动党的地位回升。金正日时期奉行“先军政治”,从而把劳动党踢到一边。在宣布金正日死讯时,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排在了金正日担任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之前。

上世纪90年代末,军队是唯一能够控制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势力。自政权交接以来,党的“复兴”十分明显。首尔世宗研究所的郑成昌(音)指出:“现在,金正恩担任副主席的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比国防委员会更具影响力。”

一些专家认为,党的“复兴”或许表明个人专制正在向“多元”专制过渡。在“多元”专制中,党政军多个机构互相竞争,提出多种方案,由领袖做最后决定。这些分析家认为,权力集中并不排斥在政权内部存在不同观点,即使所有人最终都服从最高决定。

由 于决策中心的削弱,高层内部的相对流动性可能引发对抗。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军事政变。团结在金正恩周围符合精英阶层的利益,否则可能导致整个政权垮台。避免 发生被外部势力——中国——利用的内斗,是平壤为金氏家族继承进行辩护的理由之一。但是权力发生动摇或显露出空虚迹象,可能会勾起仍躲在阴影中的野心。

为了消除这种风险,新领导人会不会通过对外强硬来证明他大权在握?最后一个不能确定的问题是:人民对痛苦的忍耐极限在哪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严肃的分析家敢进行预测。

国葬确定金正恩体制中枢人物

《读卖新闻》

核心提示:北朝鲜28日举行了金正日总书记的国葬,从送殡队伍看,金正恩新体制辅佐集团核心就是金总书记妹婿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和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镐等7人。

译文:国葬确定金正恩体制中枢人物
时间:12月29日 星期四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北朝鲜28日举行了金正日总书记的国葬,从送殡队伍看,金正恩新体制辅佐集团核心就是金总书记妹婿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张成泽和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镐等7人。

这7人分别是张成泽、李英镐、朝鲜劳动党书记金己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议长崔泰福、人民武装部部长金永春、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觉和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则。金总书记生前考虑过接班体制,提拔了这7人。

朝鲜中央电视台播送的视频显示,金正恩站在灵车右前方,其后依次是张成泽、金己男和崔泰福,灵车左侧依次站有李英镐、金永春、金正觉和禹东则。

据 悉,张成泽并无从军履历,但在24日和金正恩吊唁金正日遗体之际却身着军服,已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国家治丧委员会花名册中,张成泽排名第十九,低于金己男 (第八)和崔泰福(第九),但在金正恩体制中,他定将和李英镐一样处于核心地位。李英镐在去年9月的党大会中和金正恩一起升任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成为军队事实上的一把手。

金己男和崔泰福原是金总书记的近臣,在朝鲜劳动党内部推举金正恩运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去年9月,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局考虑到金正恩将接班,将书记人数从4名增至10名,还进行了大换血,而金崔二人获得了留任。据认为,人民武装部部长金永春是金正恩在军队的辅佐人。

人民军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觉和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则引人关注。金正觉负责军队的思想控制工作,监视不稳的动向。

北 朝鲜有一个监视欲批评政权或脱北的百姓的秘密警察组织,而禹东则就是秘密警察事实上的一把手。一般认为,禹东则曾负责金总书记的贴身保镖工作,据《朝鲜日 报》27日报道,他曾在金总书记和金正恩面前“宣誓效忠”。这个辅佐阵营表明,金正恩必将重用近臣进行国家运营,继承金正日时代建立起来的严格监视党军民 的体制。北朝鲜媒体为金正恩加上了“最高领导人”的称谓,连日推进旨在实现新体制正统化的宣传工作。

译注:译者从报纸直接翻译,网上版本只有部分内容。

韩寒论“革命民主自由”文章引发互联网激辩


 

韩寒的三篇文章篇幅不长,但由于其本人的影响力,以及三个题目触动中国社会神经而引发激烈争辩。本台在此转载网络上的部分观点。

 
(发表在Twitter上的观点)
Qi_JX V
韩寒几篇文章就这么多知道分子跟着讨论 这恰恰说明了这些年来中国知识界的悲哀和犬儒--只能跟着个从前眼里的小屁孩儿后面起哄。如果你们的理论真的如此正确如此能解决当今中国的矛盾你们应该早已影响全国了。无论观点与否韩寒都是个有担当的年轻人 这是任何教育都希望达到而又最难达到的目的。
fengqingyuehu: 韩寒是错的,不能从革命可能的不良后果就否定革命的正当性。革命之后的新政权是否是真正的民主,要看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社会力量是否强大。
mranti Michael Anti
韩寒这篇《谈革命》的文章没什么,就是他读书太少而已。台湾1980年代党外运动推动民主化的时候,国民党的启蒙者改革者拒绝民主化都是类似的腔调:不遵守公德的人如何能谈民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之类。结果都是屁话,还不是正常民主化了?
kcome ☆腿叔☆
韩寒新博文不错,一如既往,少调侃,稳了不少现实了不少。对于个体讲,还是随便瞎想想少少关心些就好,社会和政治跟你有关系但真别觉得这是个可操作的玩意,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学知识学素养学有人性的正常的人格,比讲什么暴力都强。哎,说了也是白说
bitinn 比特客栈的寻行数墨
韩寒思路很清楚--凑合活着吧,中国就这水平。我突然觉得他是被独唱团的哀歌伤透了心。亦或许,满是小四照片的西门子冰箱被砸之后,他每天少了一个倾述心事的对象。这一刻不是政府让他走下神坛,是他自己请求离席。
qiumazha 秋蚂蚱
读完韩寒的《谈革命》,首先祝贺韩寒转型成功,比我更激动的当是司马南,而权力则会心一笑,显得很镇定。本年度最大的维稳成果应该是把韩同学的F1底盘改造成了悍妈的底盘。其次,终于发现聪明不等于智慧,前者是爹妈的功劳,后者是修行的结果--良知有时都无能为力。
cctvWeb 舒廖志
在韩寒的《论革命》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很愤怒的一件事情吧。
hnjhj Jian Alan Huang
韩寒的这篇文章其实表达出的也是一种对于民族性格的失望,这点上来说我也是挺赞同的,这是中国有理想的青年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他的观点其实是说,就当前中国而言革命不太可能发生,提高国民素质后自然会发生(或者也可以说没有必要发生)。这应该还算是对于中国现状基本准确的描述。
isaac Isaac Mao
韩寒没有什么问题,也不存在思想障碍,是读者不是从前的读者了
读了韩寒的文章,好像是他3年前的水准吧。有些时候,不进则退。网络都在进步的时候,有些人也就慢慢地平庸了。
wenyunchao 北风
韩寒这篇东东把是否革命能否革命的话题抛给他的读者,也不错。
digitalboy DavidZhang
韩寒的意义不在于告诉你什么是革命、民主,而是告诉大家革命和民主是可以谈的
LEMONed LEMONed ♺
韩寒稍微「政治不正确」一下,就引发大堆讨论甚至激辩,这不很好吗。比以前大家看完文章只会说「韩寒好牛逼」什么的来得牛逼多了。
aiww 艾未未 Ai Weiwei
没有看到辩论,就文章而言,太落俗套的腔调,向权利倾斜的立场,乏于认真的论述,过于默契、几近谄媚的论断,主动放弃和偏颇的贬褒。。。适合环球时报采用。
说来说去,韩寒承认自己是个反革命分子。
mozhixu 莫之许
韩寒没啥好批评的,连岳以前在牛博写"等爸爸死掉",也挨了一堆骂,其实观点无所谓,我黑韩寒主要还是水平问题,提醒哈年轻人注意鉴别而已。
真实的韩寒和经过团队策划包装推出的公民韩寒可能不是一回事,但很可能曾经被广泛赞许和如今饱受争议的韩寒都是策划包装的产物,都不是真实的韩寒。
goingstudio 星光
韩寒的新文章前半部分基本认同,最不认同的是他说普选不能改变中国,普选还是共产党胜。还有他把中国未能发生变革的原因归结为国民素质问题,并指望着国民素质提高后自然发生变革,此点我也无法认同。
普选不管是不是共产党赢,对老百姓都是利好。韩寒自己也说了,共产党钱多可以花钱买选票。普选本来就是竞选者"贿赂"选民,共产党可能不会明目张胆花钱买选票,但是为了取得支持一定会做很多惠及底层民众的工作。这还不叫改变中国?
flyingpku 北大飞
韩寒有几个问题没琢磨清,写了篇文章里有错,知道了就行了。不是什么大事儿。奇怪的是一帮「老前辈」争着抢着摆起pose要教韩寒钉扣子,谈起啥韩寒没读书没上哈佛还是不行。不就是憋了好久要在韩寒身上过教导年轻人的瘾吗?我看幸亏韩寒没上哈佛,上了就算懂了咋钉扣子,变成你们这德性,还有啥劲?
cxzj 春夏之交
韩寒连续两篇博客激起喧嚣义愤一片,他只是站在某种角度陈述了某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事实和常识,如果你不是非要极端化地解读,其实并无大错。中国未来政治转型的图景本来就是一个天问级的难题,各人有各人的判断,各自表述就好了,有必要现在就急着划线站队非此即彼吗?

  FourTeethCN 张yingbo
杨威利说过:最坏的独裁会诞生最好的民主,但最坏的民主会诞生什么我们不知道。韩寒的确错了,不打倒最坏的独裁,何谈民主?自上而下的改良不可能没有独裁残余,两个例子德意志第二帝国和沙皇俄国的结果。一个出了纳粹一个出了社会主义。
lihlii lihlii
韩寒被环球时报选秀,被历史反淘汰了。
tianhua123 田华
韩寒引发的大讨论总体来说朝一个良性的状态在发展,这一点保证了这样的博文到现在还木有被和谐掉,归根结底还是文章本身没有越雷池一步,不然的话某某和平奖又该关注中国人啦!
xumingliu 刘旭明
韩寒谈自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收敛一下,问问我们自己是否有真正的自由,在当今的世界,基本上还是自由要以金钱为前提,只有金钱会让我们感觉到自 由,也让我们有可能摆脱对金钱的依赖,当金钱让我们迈入了自由的边界,那时就不应太多关心金钱,因为自由已经获得,何需再要金钱。
fufuji97 fufuji97
不理解韩寒文章的人,在我看来属于脑子不清晰的,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家的体制在从威权形式向极权形式倾斜,如果到了极权形式,基本只有革命一条路了,后面的暴力和动乱就殃及民众,韩寒思考的是如何把这种倾斜拖住,使他往回走,威权形势下过度成民主形式代价往往小。
liuhanghai123 刘航海
很多人在读韩寒的文章时不自觉地跟一些立场、主义、观点产生了一种没有契约的默契。认为韩寒的文章必须也只能代表这些东西,有倒戈,哪怕有偏差都是谄媚。 现在,韩寒一审时度势地拐弯,好多人就受不了,认为韩寒破坏了这种默契,很多人就撕毁了契约,给了自己一个教育人的理由。事实上,你我他都没变。
ellenevan Elan
韩寒只是个想要自由成长过普通日子的普通青年,他对灌输式教育出于本能的反抗保住了他的自由思想,有点思想的青年总是那么不合群,就像正常人在疯人院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很多人的自由思想像韭菜一样被割了又割,怕长出来又被割掉,于是干脆不长了。
nuochan 陳諾
韩寒素质太高适合受专制
Yisuca Yisuca
记得以前Times采访韩寒,也引起争论,说Times对韩寒这个中国亿万青少年的偶像很失望,有骂Times的,有替韩寒抱不平的。我就奇怪了,本来韩 寒就是一个普通正常的邻家大男孩罢了,只有在一个不正常的国家他才会有机会成为偶像--因为能像他这么正常普通是多么的稀罕。
qixii 杀出个黎明
过去一周,韩寒的"声"(名声)价跌得比蒙牛股价还惨。


  (发表在新浪微博上的观点)
金笛进士:韩寒不说俏皮话了,这是一个信号。虽正经谈自由民主让他暴露短板,但可见商业化文人也受不了,不自由直接损害文化个体户的发展。在政治权利上,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过去,统治者巴不得你把政治娱乐化,这样他们永远不会跟你谈判,大家都只哈哈哈。
驭笔峰居士:没有一种变革仅仅因呼喊而成功,变革的真正意义,在于行动,在于改变每一个基本的群众,在于思想观念的传承、落实与内化--这需要时间,不是 像韩寒所说,在三两年内就能完成的事情。谈自由,要自由,自由绝对不能是韩寒那样靠妥协得到的。就是得到,也只能是伪自由,不会是真自由。
黄健翔:一个国家如果靠一个不到30岁的赛车手来操心民主、革命和自由这样的事并且要求他的话让所有人满意;与此同时那些70、80甚至90多岁的老人、 智者们却沉默或者仅仅以解剖这只青蛙来证明自己的睿智练达,这个国家得有多悲催啊?有天这年轻人决定携妻带子移民,他还不得被口水淹死?他已经被各种绑架 了。
宁财神: 韩寒的说法不一定对,但因此而往脏里揣测他的动机,就有点不讲理。
许小年:论争不问言者动机,不究对手道德高下。国人遇不合意者,好用动机、道德代替逻辑和证据,争到后来,只剩下怀疑和激愤,问题依旧。
赵楚: 既然大家那么希望我正面评价下韩寒的论革命、论民主,我就直说了:韩寒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了解基本离入门还有十万八千里,那点可怜的有关知识也与他接近三 十岁的年龄和巨大的名声不相称,我从不认为韩寒是现实的辩护士,他只是无知装深沉而已。某些知识人借推崇韩寒鼓励某种倾向是很阴险的装逼。
Track9:韩寒的水准就是中学文学社的。我向来看不起他,他这群80后这辈子都离不开爱国。他新写的老三篇,头两篇没看,第三篇是同学转给我的,我扫 了两眼。据说是谈自由,但恕我眼拙,没看出来。反而,他有句话很精彩,可以上红色横幅,挂在党校礼堂。"愿执政党阔步向前,可以名垂在不光由你们编写的历 史上。"
吴法天:今天下午将在四月网与司马南和染香谈革命民主自由。又把韩寒的三篇文章看了下,发现不少偷换概念,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夹带私货和文字游戏。韩寒 认为现在不自由,但革命勿宁改革,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民主迟早会到来。易中天盛赞韩寒的"新衣",我却认为这只是文艺青年的美丽纸衣,风雨一打就没形了。
刘旭明:韩寒谈自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收敛一下,问问我们自己是否有真正的自由,在当今的世界,基本上还是自由要以金钱为前提,只有金钱会让我们感 觉到自由,也让我们有可能摆脱对金钱的依赖,当金钱让我们迈入了自由的边界,那时就不应太多关心金钱,因为自由已经获得,何需再要金钱。
司马南:韩寒你还受限制?你一开车的半大孩子,有这么大影响力,连易中天这样研究诸子百家的人都陪你蹦跶,你居然还说中国如果给你更多自由,你能创作出世界性的作品来。韩寒说的是可爱的真话。
刘焕强:韩寒的论革命,谈自由、要自由太火了。一个80后赛车手来主导一场民主和革命这样的话题,让所谓的学者情何以堪啊,想起当年韩寒退学时,央视等媒体集体批判他的反叛,还是老罗那句话厉害: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胡锡进:韩寒连发博客,他"不认为天鹅绒革命能发生在中国",认为"革命的最终收获者一定是心狠手辣者",因此支持"更有力的改革"。他还认为中共有 8000万党员,3亿亲属,"已不能简单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阶层了","党组织庞大到一定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人民就是体制本身"。当下中国难得听到的 大实话!
张鹤慈:【中国不需要革命,需要启蒙】需要不需要先不谈,就是需要也不能是韩寒这样的启蒙。韩寒的问题不是是否是高深的道理;商业化的今天必然会出现大众 的明星,大众的明星也必然不可能高深。他的问题是他非要去谈他力不能及的话题。韩寒可以不去批评,但需要批评韩寒现象。
摘编:石涛
责编:
以上内容摘译自网络,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港人中国人身份认同感降至12年最低

VOA记者: 萧洵

香港远景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
香港远景

尽管香港和内地经济不断趋于整合,中国经济实力也在日益壮大,香港大学近期所作的一份民意调查则显示,港人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分认同感却在反向发展,降到12年的最低水平。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近期举行的一项调查中,将“香港人”和“中国人”的身分二元对立比较,发现香港市民中自称为“香港人”的比率,不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上讲,都比自称为“中国人”的比率要高,而且差距高达20%到30%。

在1016名回答问卷的香港居民中,仅有17%的人自称为“中国人”,这个比率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而港人当前对于“香港人”身分的认同感却升至10年新高。

这项民调的负责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总监钟庭耀提供给美国之音的新闻稿说:“这个发展,似乎与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相信与经济范畴以外的发展有关。

但是,钟庭耀不愿对调查结果作进一步评论。

这 项研究以0至100分计算港人对自身身分的认同程度;指数越高,其身分正面认同感就越强。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对自身身分的认同感从强到弱依次为“香港 人”、“中华民族一份子”、“亚洲人”、“中国人”、“世界公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其中作为“香港人”的认同指数为79.1,而作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民”的认同指数只有61.1。


香港金紫荆广场
美国之音
香港金紫荆广场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首席讲师梁汉柱在谈及自己对港人自我认同感的看法时说,香港居民对于自己作为“香港人”或“中国人”的认同感时有起伏,其认同感或与两地间的政治动向有关。

梁汉柱说:“这项研究部分显示,香港居民作为‘ 中国人’的认同感或许不如从前。我无法确信这是否反映出一个长期的走势,但我猜想可能近期的新闻和事件让他们担心香港将会有政治方面的转变。”

梁汉柱说,在这项调查进行的那段时间,曾有大量有关中央政府可能干预港府选举的新闻报道。他说,这样的负面消息会影响到港人的情绪,进而会对他们的身分认同感造成影响。

尽管香港回归中国后,在经济上日益与内地趋向整合,中央政府也在经济上给香港提供了许多便利政策,但是港人对于中国政府是否会干预香港在政治选举方面的独立操作仍相当敏感。此外,中国政府对人权的侵犯,以及对腐败事件的遮掩也让港人厌恶。

今年8月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期间,香港警方阻挠香港大学学生抗议的事件,更令港人对其民主制度和言论自由是否会在强势之下遭到侵蚀深感担忧。

而另一方面,在港人身分认同感发生变化之时,港府似乎在有意加强国民教育。明报在29日的一篇关于这项港大民调的报道中说,难怪(香港)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想要搞国民教育。

香港浸会大学的社会学学者梁汉柱说,中央政府或许不会强令港府就此采取相应措施,但港府当前的确在这样做。他说,港府推行的国民教育是否有效,只有等着看了。

维权人士倪玉兰案高度戒备中开庭


北京知名维权人士倪玉兰(资料照片)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张楠
北京知名维权人士倪玉兰(资料照片)
中国维权法律工作者倪玉兰和丈夫董继勤被控寻衅滋事罪一案12月29日在当局高度警戒的气氛中开庭审理。辩护律师指出,旁听席被官方人士占满,倪玉兰夫妇的亲友没能出庭旁听。辩方要求法庭调阅被告人受警方虐待的新证据,法庭在当天4个多小时的庭审结束时没有作出决定。

*当局严加戒备*

倪 玉兰是以反抗政府强占土地行为而知名的活动人士。她为面临强制拆迁但是又得不到适当赔偿的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她和丈夫董继勤后来被控欺诈及寻衅滋事罪等罪 名。倪玉兰和丈夫在今年4月被拘留。当时中国互联网上出现响应阿拉伯之春的呼声,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政治异议人士的打压。

审理倪玉兰案的法院是北京西城区法院。法院发言人对记者说,这次审判对公众开放。但外国记者、外交官以及倪玉兰的支持者被禁止旁听。

据目击者称,开庭之前,法院周围的各个路口都有警察和保安人员把守,所有经过那里的行人都被检查证件,冒雪赶来希望参加旁听的上百名中国人士和一些国际媒体的记者都被挡在警戒线外面。

目击者说,一些关注倪玉兰一案的维权人士被警察带走。为辩方出具证词的北京访民葛志慧在前一天晚上就遭到当地派出所公安控制,禁止她前往法庭作证。她12月29号晚上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监控人员刚刚撤离她暂时居住的地方。

*证人描述庭上所见*

倪玉兰的女儿董贝贝作为辩方证人出庭作证。她在当天的庭审结束后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这次庭审没有宣布结果。从事自由职业的董贝贝描述了她在法庭上停留的十几分钟内看到的一些情况。

她说:“我一进去的时候就看到我妈妈躺在救护车的担架床上,吸着氧气,盖着一条毯子,躺在那庭审,脸色很不好,都发黑了。我爸爸坐在那种椅子,椅子前边扶手上横着加了一个棍儿,就是限制自由的那么一个椅子。”

*律师:法庭有异常,罪名很牵强*

倪 玉兰的辩护律师程海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由于辩方提出调阅女子监狱的监控摄像资料,以证明倪玉兰是否曾被监管人员逼迫爬行数十天,而狱方对此予以否认,法 庭需要时间进行合议,因此当天没有作出决定。他还表示,当天的庭审过程大体正常,他和董继勤的辩护律师牟继源在庭上的发言都比较充分,与控方进行了激烈辩 论。不过,他也指出法庭内外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他说:“没有一个他们的亲戚朋友(到庭),都是别人把这个位置占了。她的两个亲戚,董继勤的兄弟等两个人被警察看住了,搞到警车上面,没让他们进。其他的朋友一个也没进去,都在外面给挡住了。外面的人不少,警察整个围了一圈嘛。这个是不太正常。”

起诉方称,倪玉兰除了和她丈夫殴打他们当时临时居住的旅馆的工作人员而犯有寻衅滋事罪以外,还有编造学历和律师身份以及受迫害虐待导致残疾的悲惨经历,骗取网友的同情和捐助,因而犯了诈骗罪。

辩护律师程海说,倪玉兰从未公布自己的身份是律师,但是她曾在北京一家大公司做过法律咨询工作,并用法律知识帮助弱势民众维权,因此时常被人称作律师。就像辅导学生的人常被称为老师,或给病人开偏方的人通常也会被称作医生大夫那样,不能视为犯法。

至于受迫害虐待的经历,程海表示,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倪玉兰由一个健康活泼的人在两次坐牢和遭到强拆失去家园之后变成残疾人的事实,而且捐助者已经公开声明自己没有受骗。

程 海说:“网友给她的捐款,其中有两个人。我们找到了其中的一个人。他作了一个声明,他说,我就看到了她是个残疾人,无家可归,还没有工作,我出于同情才捐 助的。至于她有没有律师身份,有没有受到政府方面的迫害,不会影响自己的捐助。自己是自愿的,不是一个受骗的,也不是受害人。这样就比较充分地证明不存在 诈骗,罪名不能成立。”

*因维权多次系狱*

倪玉兰的案子曾得到一些中国媒体的关注。据中国一份敢于披露一些负面消息的期 刊南方周末介绍,1986年,倪玉兰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在中央某单位,同时在正义律师事务所兼职。1994年,她又被安排到中国国际贸易总公 司做法律顾问。从 2001年开始,倪玉兰代理了一些敏感案子。家里一些亲戚给她打电话,别跟政府作对。大家都害怕和她联系,不然就会被“调查”。

倪玉兰开始参与维权活动以来已经三次出庭受审,前两次她被分别判刑一年和两年,罪名是妨碍公务罪和破坏公共财产。倪玉兰说,她在监狱中遭受酷刑折磨,以至如今必须坐轮椅。

今年12月12日,正在看守所的倪玉兰获得荷兰政府颁发的“人权捍卫者郁金香”奖。

黑老大和CCTV王寧關係不錯?

《大事件》特約記者 周青

  聶磊,在青島市幾乎人盡皆知。青島警界一位人士稱:“聶磊很講義氣,答應辦的事一定會辦,所以人脈廣,面子大。”

  聶磊“講義氣”的性格也在起訴書中作為“黑社會組織”籠絡人心強化控制的手段被提及:在攫取大量財富的基礎上,聶磊及其黑社會性質組織給組織中的領導者、積極參加者購買高檔車輛、分給賭場股份,向組織成員發放工資,為組織成員提供住房、通訊工具。

  有人這樣描述他:戴個眼鏡,白淨斯文,為人和藹,看不出黑社會老大的一點影子。

  翻看聶磊履歷:化名“張瀧”,男,1967717日出生,漢族,初中文化程度,戶籍所在地青島市市南區寧夏路1393號樓1單元201戶,捕前住青島市市南區山東路1號濱海花園海景樓20EF戶,無業。

  聶磊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時候一直走“背運”。兩次搶劫罪、一次勞教,基本上耗去了他整個的青春期。19839月,還在他剛滿16歲的當口,聶磊就因搶劫罪被判6年徒刑,兩年之後的1985年,這一刑罰被改判為6個月拘役。

  然而1986年,聶磊被釋一年時間不到,他又因毆斗被勞動教養三年。19928月,聶磊因搶劫罪再一次獲刑6年,那一年他25歲。這一次,他也沒坐滿6年就提前出獄了。

  這樣的人生經歷可以稱之為“背運”,然而,“背運”的時候也有收獲,在服刑或勞動教養中認識的多名“獄友”後來成為了聶磊的左膀右臂,幫他沖鋒陷陣,也同樣成了聶磊涉嫌黑社會組織犯罪的骨干。

  1995年之後的聶磊似乎走完了“霉運”。他主要以獄友、鄰居、親屬三類人打造了自己的班底,成立了多家房地產公司並開辦了多家游戲廳、娛樂城等游戲場所,獲利頗豐。

  最早不會超過2000年,又有一批骨干加入了“聶磊公司”,在聶磊的領導下,“聶磊公司”開始逐步向賭博業和色情業延伸,擴張勢力範圍,“組織內部層級更加清晰、分工更為明確”。“新藝城夜總會”即在這一時期設立。

  2000年之後的十年間,聶磊的勢力急劇擴充,他帶領自己的兄弟們擴張勢力範圍、建立自己的權威,用明確的紀律約束組織成員,並對外以“聶磊公司”統稱,成為青島黑道響噹噹的大哥。

  蓬勃發展的房地產開發這一塊產業聶磊也沒有放棄,他的全濠實業有限公司繼續開發、購置多處房產、土地。青島市老城區火車站旁,有一棟高達30層的商住兩用樓,名為“如意大廈”,這是聶磊的重要產業。

  從200020106月,聶磊也迎來了其人生最“輝煌”的十年,“稱霸一方,在青島市部分區域和行業內,形成非法控制和重大影響”。據稱,在這十年中,聶磊與數宗青島重大的命案和治安案件有關。互聯網上,有網友稱其是“稱霸青島黑社會十幾年,身家十幾個億,身背十多條人命的大哥。”

  但這十年,聶磊在公安卷宗裡“案底清白”,直至2010年被批捕,竟無任何劣跡。具體原因我們后文會提及。其間,他也曾幾度外逃,借助多個身份證和曾用名掩護。

  在青島,關於聶磊身世和身家的傳聞各式各樣,而互聯網上更是真真假假,五花八門,說者津津有味,聽者嘖嘖稱奇,好似評書一般。這其中有代表性的幾個說法是:

  聶磊的家庭在青島有背景,有說其是幹部子弟,生父是青島市前副市長閔祥超,是靠家人庇護而一路做大的;也有說其父母衹是普通教師,他是工人出身慢慢發家的草根黑社會老大;

  聶磊是從新疆回青島落戶的,姥姥家是青島沙嶺莊人,姥爺姥姥一家解放前青島的大資本家;

  聶磊和中央台的播音員王寧關係不錯,王寧是從青島出去的;

  熱播的電視劇《黑洞》不僅是在青島拍攝的,陳道明飾演的男主角聶明宇的原型就是聶磊,不過,拍攝時聶磊並沒翻船;

    說法不一,也未必準確。

  但沒有爭議的是,聶磊是青島市“黃、賭、毒”行業的領軍人物。青島坊間曾經就誰是青島本地黑社會老大的說法有爭論,一種說法認為企業家(也被很多青島人稱為商界流氓)徐恭藻是老大,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聶磊是老大。但對這兩位佔據青島黑社會頭兩名交椅沒什麼人有意見,聶的實力可窺一斑。(《大事件》第7期)

  王寧1981年毕业于青岛31中。1983年进入青岛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1986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1989年毕业后被选入中央电视台任新闻播音员。与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是一家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