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先生昨天宣佈,將爭取另外十四名議員支持提出聯合動議,要求立法會通過成立調查委員會,正式調查特首曾蔭權可能瀆職的行為。他認為,曾特首在租用全國政協委員黃楚標的深圳豪宅時沒有向行政會議申報,卻又參與涉及黃先生公司業務的政策決定,構成利益衝突,有必要按《基本法》的彈劾程序展開正式調查。此外,廉政公署方面的消息證實,已正式就曾特首涉嫌利益衝突的投訴立案調查,有需要時並會邀請曾特首協助。換言之,不管從政治上或法律上,特首曾蔭權都將面對正式的調查及追究,他要平平靜靜的落任也不容易。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特首是香港的最高政治領袖,掌握大量敏感資料,手執重要的決策及委任權力。一旦他涉及任何利益輸送、利益衝突風波,對香港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害,更會嚴重打擊市民對政府的信心。因此,特首出現任何涉及利益衝突的事件都有必要按確當的程序,按法定的框架嚴肅跟進調查,以確定是否有任何違規違法的情況,以確定特首的政治以至法律責任。
應該看到,立法會是監察特區政府包括特首的最重要政治架構,有各種法定權力及工具可以對有問題的官員展開調查。謝偉俊先生引用《基本法》定下的彈劾程序展開調查是其中一種可行方法,利用權力及特權條例成立委員會全面調查事件,並要求特首及相關富豪「朋友」公開交代事件詳情是另一種可行方法。議員及議會究竟用哪一種方法,又或是採取其他方法追究事件當然只能由議員經商議及討價還價後決定。重要的是選擇的程序或方法應盡可能快速有效的讓公眾看清事實,辨明責任。不能淪為一場場政治騷,更不能耗費過長時間,不然,隨時到曾特首及議員落任也未完成程序,更不要說找到真相了!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彈劾特首或按《基本法》啟動彈劾程序不是兒戲的事,過往沒有先例。議員在推動時必須小心謹慎,掌握相當堅實、確切的瀆職材料及證據才逐步進行。不能馬虎行事,不能只靠傳媒的材料,更不能加進傳言或沒有證據的指控。否則,不但行政立法關係會受到長期損害,市民也不會支持。
除了立法會該小心考慮如何追究事件,如何調查曾特首涉嫌有利益衝突的風波外,曾特首本身也必須全力跟立法會及執法機關充份合作,清楚交代事件,以平息公眾疑慮。
事實上過去一個多星期以來曾特首雖然一再就各項指控作補充說明,但這種「擠牙膏」式的解釋根本無法讓公眾看到事件的全貌,更不要說令公眾安心。假如他在未來幾天特別是星期四答問大會未能開誠佈公詳細回應各項質疑,又或繼續以技術性理由想蒙混過關的話,立法會及公眾將有極大的反彈,引發更大的政治及誠信危機。到時候不信任動議、遺憾動議、彈劾動議肯定陸續有來,令他及特區政府疲於奔命。
不久前,《華爾街日報》編輯Hugo Restall發表了一篇名為Hong Kong Was Better Under the British的文章,引起不少迴響。
單看標題,再比照今天的香港,不難理解為何此文一齣,觸動了多人的神經。尤其是他的結論:「在英國管治下,香港兼享雙方(指中英雙方)的好處,既有民主的保護,又有倫敦輸入的高效率而心存憂慮的行政人員。現在的香港卻兼具兩極的壞處:既有日益嚴重的貪污,又有專制政權加持的軟腳蟹本地管治班子。唯一的好消息,是傳媒還能自由揭發醜聞,不過這種自由也不知能再維持多久。」
有人批評,作者是洋人,自然認為香港在英國管治下比現在好,然後搬出華人曾經不能與洋人平起平坐住進山頂等民初時代的例子,以及港府警界之貪風也曾非常猖獗,力證香港在殖民地時代有多不濟。
但亦有很多人和應作者引述回歸前《遠東經濟評論》編輯Derek Davies的感慨:「「我只期盼並相信,在未來,不會有香港人對英國訪客說,香港還是在外國惡魔管治時比較好。」十五年後,越來越多人如此感觸。」
香港城邦論
由2003年五十萬人七一大遊行開始,不時可看到示威場合中有遊行隊伍拿出昔日的殖民地旗幟,也有不少人在網上發起群組,緬懷殖民歲月,再發展至近日由學者陳雲,一石激起千重浪的香港城邦論。(根據城邦論,香港不等於中國,香港要推行自治運動,最終走上城邦自治卻非獨立之路,而政府之間當然井水河水互不侵犯。作者主張香港的民主運動與中國民運分家,以擺脫這種消滅港人尊嚴的中國情結,而香港也沒有人心回歸的必要)。
由此可見,十五年間,中共和特區政府在香港把去殖成為當務之急,甚至有中國官員動輒指責港人親英戀殖、港英餘孽,但人心未回歸是事實,社會愈想和諧卻愈分化也是事實,如今特首選舉上各黨派和利益集團的鬥爭害了香港的福祉也是事實。難道真的是洋人管治下,香港才有太平日子?
《華爾街日報》所指的──如香港有民主的保護,誠然有偏頗之處(香港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的民主,出現過的直選也只是曇花一現),但文中有幾個重點──相對廉潔、尊重法律、防止濫權的政府,確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好東西。這是由麥理浩時代至回歸前的二十多年間,香港努力建立起來的,不管背後宗主國有什麼動機,那仍是香港之福。
動物農莊的局面
香港回歸的蜜月期已經過去,香港人也看清楚「五十年不變」的理念消失,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下,這十五年間,香港既無任何深得民心的政策出現,也無力幫助中國邁向廉潔民主之道,反而見證著我們在殖民時代最後二十多年建立、曾經緊抱不放的價值,有逐漸崩潰之勢。特首曾蔭權的貪污醜聞,雖至今未有定案,但已暴露出香港的廉潔社會有自身難保之勢。
昔日廉政公署乃總督特派,而總督又代表英王,押上的是英國王室的尊嚴和權威,不敢造次。廉政公署無私的形像,也可在多宗大案中反映出來,遠有葛柏案,近有冼錦華案,無分國籍種族階級,一視同仁。回歸後廉署能否保著這個貞節牌坊,實在令人擔憂。回歸以後,廉署向特首負責,但特首並非民選,他聽命的中央十之八九也離不開貪腐,維基解密就指出中共高層和高官在瑞士銀行擁有多達5000個賬戶,三分之二屬中央官員。而未來的特首,不論是哪位候選人出線,他們與中央和商界的關係千絲萬縷,代表了中港兩地不同派系的利益,比曾蔭權的公務員背景更為複雜。香港面對涉及宗主國的貪污舞弊,根本就束手無策。
莫說曾蔭權貪污指控是否成立,但權貴之間的往來所造成的瓜田李下,其實是越演越烈的仇富表現。這次特首選舉,票不在市民手裏,候選雙方背後都是大資本家,一方代表傳統左派勢力,另一方明顯有地產利益集團為後台,資本家刀光劍影,不論誰勝誰負,我們都只是蟻民,香港也將繼續成為中國的利益輸送帶和提款機。面對這個困局,即使不緬懷殖民的舊日好風光,現在真的難以令人說一聲「我愛香港」。
不能否認的是,港英時代,社會有歧視和矛盾,但「華人與狗」和「反英抗暴」的時代早已遠去,過去社會上大致容許不同的人物、角色和目的,不同利益集團可共生,左中右算是互不干涉侵犯,而不是今天的權斗。那時候,人還尊重彼此是人。英女皇是人,港督是人,小市民是人,「阿星阿差」(對印巴族裔的俗稱)是人,「阿燦」和「大叔」(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也是人。現在呢?我們被稱為狗,新移民是蝗蟲,議員是老鼠,未來特首是狼或是豬,現任的只是奴!
我們距動物農莊愈來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