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作者 瑞迪
2012年秋季的中共18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高层最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权力交接更替。虽然由于没有公开的选举,中国最高领导层的交接更替常年在不对外公开的状况下秘密进行,带着某种神秘色彩,也总是伴随着民间的种种猜测与传闻,但是,今年初原重庆市长、有望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薄熙来突然失势,使得这一届高层换届进程骤然增添了诸多变数。权力交接之际的争斗已是不言自明,目前看来几乎笃定成为取代胡锦涛的习近平是否能成为不少人翘首盼望的政治改革的有力推手?薄熙来事件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是否会随着薄谷开来案、王立军案的审理,以及18大高层人事布局定盘而结束?我们为此电话采访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心研究主任李成博士。
派系斗争严重并不意味着不会达成妥协
法广:种种迹象显示这次高层权力交接并不顺利。有人认为,18大虽然可能召开在即,但内部仍然分歧严重。您是否这样认为?最大的分歧会是什么?是不同派系间权力与利益分配难题呢?还是更多地是在未来改革方向上的分歧?李成:这些分歧都有。有关于人事的,尤其是关于常委、政治局委员的权力分配,各派系之间在很强烈的互动,讨价还价……这本身并不奇怪,是很正常的。在政策方面,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有各种不同理解,比如说怎么更有效地处理薄熙来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不是说有人在为薄熙来说好话,而且,我认为,薄熙来事件发生后,中共领导层内部就达成了一致,认为应当把它(薄熙来事件)作为孤立的事件来处理,没有人会为他说好话。但是,在怎么处理的过程当中、中国社会又会怎样反应……这些是有争议的。 同时,在各个政策方面,包括中国在这次18大在多大程度上引进差额选举机制?中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宪政建设是不是要在18大和18大以后有长足的进步?还有关于反腐败—我们知道薄熙来事件与腐败联系在一起,包括马上会听到的铁道部部长的腐败案件,如何使中共改变(有很多民众批评腐败猖獗),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这都是讨论议题。还有,党内民主、经济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要限制国有企业的发展,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怎样引进市场的机制,但同时要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上,都有可能存在分歧。分歧是难免的,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他们不能够达成妥协,最终他们是能够达成妥协的。当然,派系斗争很重要,也是目前研究中国政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这种派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实际上这些派系势均力敌,大体上是大家利益所在,要维持这样的派系,不管你是否喜欢,这种派系的平衡会维持下去。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作为执政党继续执政,这是中共领导人的共识。 当然,这种派系斗争是否会失去控制,现在评论还为时过早。但是,在最近的几个月当中,或者说在最近半年内,中共领导人会团结在习近平和李克强周围,使权力的转移能够顺利进行。所以,这并是说没有矛盾,没有派系,而是他们有更高的共同利益使他们联系在一起。
政治改革是必然,而不是选择
法广:中国政治改革已经搁置多年,如今经济增长也出现困难,很多人认为政治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不少人也对习近平上台后启动政治改革寄予希望?您认为启动政治改革取决于哪些条件?李成:首先,很遗憾,在一定程度上讲,必须要有危机,因为有危机才能看到中国政治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危机,你会认为这是一种中国模式,也就没有必要,没有动机去改革。但实际上,温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经常讲到中国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短的就是政治改革。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但薄熙来事件的发生,以及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经济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因为欧元危机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但在更大程度上讲,这也反映出中国政治的瓶颈效应。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也会更多地反映出政治上的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危机并不是什么坏事,而且,有危机也给新的领导人带来新的机会,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在更佳层次上来推进一整套的改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我们知道,腐败、央企的垄断、贫富差距……所有这些问题—包括中国要从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为主的转到有创新发展、由服务行业为主导的经济,而这些方面离不开法制,离不开政治透明度,也最终离不开媒体的开放,从这个角度讲,政治上的改革是必然的,并不是什么选择。
反日浪潮使中国历史进程增添偶然性
法广:那么现在是否已经时机成熟呢?习近平是否会在18大后,和新领导班子一道,启动政治改革呢?李成:我们希望这样,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因为有很多偶然的事件会改变历史的进程。现在中国反日情绪十分高涨,而且,很多城市都出现大规模游行,这种情况不会短时间消失,而且,还会有很多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历史的进程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逐渐地,在中国领导人,尤其是在薄熙来事件以后,越来越多的知识界,越来越多的民众,越来越多的领导人意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包括一些曾经对政治改革、对法制、对宪政有很多批评的领导人,现在也开始提出宪政民主。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高层对如何处理薄熙来事件仍有分歧
法广:您刚才提到领导层内部在处理薄熙来事件上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但是,担心社会上会如何反应。为什么中央高层对薄熙来事件的处理意见,会和社会上的反应有差距呢?李成:首先要解释一下,所谓共识是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就是要严肃地处理他,要以党纪国法来处理,在这一点上有共识,而且,在中共最高领导层中,并没有人在为他说好话。但是,到底怎么处理?马上审判,还是过一段时间进行刑事诉讼?如果判刑,又怎么判?法庭怎么布局?最终民众会有多大反应?在这些问题上,可以想象,是有不同意见的,而且,有不同意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这是中国政治中,尤其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发生的最大的事件,甚至可以说他实际上影响了中共的合法性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谨慎,这完全是正常的。但是,具体怎么不同,最后怎么处理?我们现在还只是猜测,王立军的审判会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薄熙来案:要相信民众的判断力
法广:薄熙来事件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冲击和影响是否会随着18大召开、高层人士布局确定而尘埃落定、告一段落呢?近日的反日游行中出现了支持薄熙来的横幅,出现了毛泽东画像,如何排除薄熙来和极左势力在民间的影响?李成:薄熙来的案子本身并没有结束。现在只是把他软禁或者抓起来了,并没有告诉民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薄熙来到底犯了什么罪:是腐败呢,还是参与谋杀呢,还是掩盖谋杀呢,还是建立自己的重庆政治王国呢,等等,现在我们并不知道对他提出的指控是什么。而且,这些指控完成以后,中国民众会有一定的反应,而这种反应现在也很难估计,所以,这件事并没有完结。 但是,当然,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中国也逐渐变得多元化,所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把握住:不能以一条标语,一条微博,一个网站的观点就认为这是中国民众的观点。我们首先要尊重中国老百姓本身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如果说薄熙来在重庆执政的时候,带来一些新的气象,但是,随着他的丑闻公布于众—尤其是他要走回文革之路,我觉得,大多数中国民众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现在有很多不满,这些不满和腐败有关,但是,至少现在我们知道,薄熙来和他的家庭也并不是那么清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中国的民众会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薄熙来案或许可以凝聚政治改革共识
法广:就是说,薄熙来事件的后续影响会随着对他的经济犯罪、对他的受贿嫌疑审理、对他是否参与掩盖杀人案等嫌疑的审理,而完结么?李成:我觉得这有一个过程。薄熙来事件真正的意义在哪里需要时间。他可以是对中国政治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因素,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制度上的一些问题,要避免这样蛊惑人心的政客,要更多地引进党内民主,从而走上真正的民主,但同时,他也可以是一个不好的转折点,很多政客会以更极端的方式出现。所以,到底如何,我觉得需要时间。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这是坏事变好事,像中国历史上一样:十年文革带来了改革开放,1989年的民运是一场非常严重的悲剧,但是,也使中国在经济上逐渐向世界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体、成为经济大国。如果说薄熙来事件最终能够有好的结果的话,就是中国领导人和中国各阶层达成一个新的共识:政治改革是中国下一步要追寻的主要目标,然后,从真正意义上改变目前这种非常不利的政治、社会、经济状况。 法广:那么在您看来,薄熙来事件处理的一个比较满意、比较好的结果是怎样的结果? 李成:应该是能使民众重新对政府有信心,这是最关键的。公正,合理,向全国人民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交待—这很重要。我们知道,在谷开来案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根本就没有提到薄熙来,尤其是根本说不过去她到底为什么谋杀海伍德—只说受到威胁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这里有很多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个案件中,有两个可喜的进步,第一,审判有一定公开的成分,可以说它是半公开,或者四分之一公开,但毕竟也许家属或其他人来旁听,媒体也广为报道;第二,谷开来认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的共产党领导人是得分的。但是,案件在我们所知道的部分中,有很多迷惑,很多疑问,有太多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是不尽人意的,而且,这些问题以后还会重新提出来。 |
李成:美国知名学者,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新近出版书著:《通往中南海之路——十八大前高曾领导群体》。由明镜新闻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