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權力尋租臭味相投

一位美國三流大學的校長說,他所在城市有兩千名大陸留學生,他們每年交比當地學生高三倍的學費,有些人買跑車買別墅,連當地的餐館也興旺起來,這使得美國大學出現了「中國留學生專員」這個職位。校長還說,這些學生不用為能否留在美國擔心,因為一畢業就有美國公司等着聘用他們。或者,他們的父母已在美國投資製造了移民配額給他們。

讀到這些,你沒法不震驚,沒法不認為出身論有道理。中國的確不輸出革命,不輸出貧困,更不去折騰別人,相反,卻輸出財富,輸出消費,輸出就業機會。

還聽說,一位朋友在美國參加面試,爭取一個外企在北京的職位。面試官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Do you have guanxi(關係)?朋友當時就差點沒聽懂。接下來面試官問,戶口在哪裏,父母是幹甚麼的。總之,所問問題沒有一個關係到公司業務,但又全部攸關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後,他能否提供幫助。

其實,美國人為鑽營市場,對中國國情的了解程度並不亞於中國人。美國人明白,中國裸官子女到美國,留學是幌子,博個身份回國繼續攫取財富才是真。既然如此,美國人就很認真地打這張牌,將中國裸官在國內的權力尋租邊界效應發揮至極致:給你們的子女身份和地位,但他們必須為我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必須為我賺錢。

兩者你情我願臭味相投,權力尋租於是在異國他鄉開花,又回到中國結果。面對這些,中國的草根和中產,只能怪自己沒有一個好爹,無法和別人拚一拚。

尤可夫 傳媒人

太陽報

香格里拉鴻門宴 中國如何破重圍

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亞洲安全會議(又稱香格里拉對話)雖然曲終人散,但各國圍攻中國的場面仍然歷歷在目。這場表面為對話的安全會議,實際上已成為針對中國的鴻門宴,中國年年站在審判台上被批鬥。

今次會議設立五項大議題,分別是緊縮時代美國的防務政策、保護航海自由、威懾與地區穩定、戰爭的新形式:網絡,無人飛行器和新威脅、全球和亞太安全出現的新風險。這些議題都牽涉到中國,都被用來聲討中國或者製造中國威脅論的話題。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戚建國苦口婆心地解釋中國的觀點,比如,近三十年來世界大國只有中國沒有使用武裝力量挑起戰爭或者挑起軍事衝突;中國在東海、南海巡邏完全正當,絕非挑起事端;中國仍然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正在研究加入TPP問題。關於中國官媒質疑琉球主權未定,他表示這只是學術探討,而釣魚島問題應留待後人解決。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表現得愈溫和,美日越菲等國就更加得寸進尺,越南總理阮晉勇暗喻中國「違反國際法」、「影響了航行自由」;日本防衞大臣小野寺五典演講時用了中國典故「李下不整冠」,要求中國不要採取容易招致誤解的行動;美國更繼去年宣布將百分之六十軍艦置於亞太後,今年又宣布將海外百分之六十的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還將在亞太部署更多空中、地面力量以及高科技武器,美國此舉顯然是為日越菲等國的反華行動打氣撐腰。

場內鬥智 場外鬥力

奧巴馬的亞太戰略,無論是過去的重返亞太還是現在的亞太再平衡,其實都是將中國當作頭號對手,都是為了遏制中國。但為了師出有名,打正旗號,美國便利用香格里拉對話這個平台,以討論亞洲安全為名,行妖魔化中國之實。同時,美國也可以藉機觀察亞太各國對華態度的轉變,以及對美國的忠心程度。

對於中國而言,香格里拉對話雖然處境不妙,被處處孤立,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既要在場內鬥智鬥巧,不斷揭穿美國陰謀,駁斥日越菲的謬論,更要在場外鬥勇鬥力,加強東海南海的維權航行,加快海空軍等軍事力量的發展速度。真理都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軍力支撐,中國在香格里拉對話中將更狼狽不堪。

美國實力雖然遠遠在中國之上,但總體上正在走下坡路,尤其是美國目前無法拿出更多的錢援助亞太各國,反而要亞太各國為美軍重返亞太買單,這勢必激起亞太各國對美國的質疑。中國應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經濟援助與軍事外交雙管齊下,爭取各國友華疏美,逐漸在亞太地區與美國形成均勢,達到中美共治的局面。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處理內政,防止後院失火,前功盡棄。

太陽報


美國六成空軍也調亞太

美國防長哈格爾在這次「香格里拉對話」上演講,與會者咸認為其表態較往年的防長溫和。不過,三禪還是認為他要殺一殺中國的威風,即宣稱要把美國本土外六成的空軍也部署於亞太。

哈格爾的演講主題為「美國亞太區域安全政策」,與上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去年的演講相同。哈格爾在演講中重申「再平衡」的戰略,表示儘管國防預算確會削減,但那些認為美國「再平衡」戰略將因此無法繼續的判斷,是目光短淺與缺乏智慧的。

三禪以為,美國這一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北京需要認真解讀,因為「再平衡」本身就是針對中國的。不過,哈格爾主要不是說給中國聽的,而是說給美國的亞太盟友聽的,意在打消美國盟國夥伴的擔心。在去年的香格里拉對話期間,美國時任國防部長帕內塔宣布了到二○二○年前將六成的海軍軍艦部署到太平洋地區的計劃。這次,哈格爾宣布,在此前決定部署六成海軍於亞太的基礎上,美國還決定將其本土以外六成的空軍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其中包括從美國本土調遣的戰鬥機與轟炸機。

值得指出的是,帕內塔是將美國海軍總兵力的六成調到亞太,而哈格爾則是將美國空軍在海外兵力的六成調到亞太。這樣,相信美國在歐洲的空軍要大量調往亞洲,將更加表明美國的戰略重點從歐洲轉移到亞洲。對此,俄羅斯高興了,中國當然要緊張了。

不過,美國六成海軍調亞太將在二○二○年完成,相信調空軍也要假以時日。事實上,美國要在亞太找海軍空軍基地不易,所以北京還有一些時間「再準備」。

柳三禪

東方日報


一代窮世代窮 教育何曾公平

內地臨近高考,但這場事關無數人命運的大考卻愈來愈不公平,農村子弟考上名牌大學的難度愈來愈大,權貴子女卻輕而易舉地獲得錄取書。一代窮,世代窮,試問窮二代怎會有「中國夢」?

北京今年享受「高考照顧」的考生達到百分之十八,這意味着每五名考生中就有一人獲優待。當中得到加分的絕大多數是權貴子女,他們利用五花八門、實則弄虛作假的比賽成績,堂而皇之地獲得加分,早早搶佔錄取的主動權。在這場不公平的較量中,窮二代哪有勝出的希望?

過去十年,中國高等院校對農村學生的招收比例呈直線下降趨勢,如北京大學從三成降至一成,清華大學則僅有不到兩成;與此相反,權貴子女的名校錄取率卻愈來愈高。現在,愈來愈多農村孩子棄學棄考,高考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教育不公平讓他們對升讀大學幾乎不抱希望,他們不願鯉躍「龍門」,因為「龍門」不屬於他們。

權貴子女勝出考場,並不是憑藉努力與汗水,也不是依靠天賦與才智,而是因為擁有一個好爸爸或者好媽媽,利用特權和金錢這兩件強大的武器,獲得諸多加分的資格,讓他們可以在高考起跑線上早一點出發,甚至不用參加這場激烈的考試,就能趾高氣揚地霸佔名校學位。

唯財是舉 唯權是舉

近年,高考加分醜聞不絕於耳:廈門馬拉松群體舞弊以獲高考加分、浙江台州四名官員子女弄虛作假比賽、四川省中學生游泳錦標賽破紀錄「賣獎」等。這些醜聞的背後,其實都是臭不可聞的權分交易,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往往是權貴子女錦上添花,窮人子弟雪上加霜,他們要出人頭地,往往要比權貴子女付出多好幾倍的努力。

封建時代的科舉考試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科舉是相對公平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給農家子弟、平民階層進身上流的機會,讓他們有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時候。可是,現在的高考雖然搞的是精英教育,卻喪失了科舉的公平性,當代中國還不如封建中國,所謂人才選拔已不是唯才是舉,而是唯財是舉、唯權是舉。

中國社會不公,不僅表現在教育不公,還體現在就業不公上。富人的孩子天生就是富人,不用擔心就業問題;官員的孩子天生就是當官的,不用通過公務員考試便直接進入仕途,還動輒就是縣處級;至於那些窮人子弟,考上大學已是好不容易殺出重圍,大學就業更是千難萬難,甚至畢業即失業。當底層向上流動的階梯遭權貴使橫手阻斷,百姓對前途怎麼可能有信心?對執政當局又是多麼的寒心?

東方日報


港支聯關注整個中國結束一黨專政


明鏡新聞網記者 陳小平

520日,在紐約訪問香港支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工黨主席李卓人先生,在法拉盛光俊律師事務所就“佔領環”、香港維權運動、港支聯紀念六四等問題接受了明鏡新聞網記者專訪,專訪全文將刊登在6月中旬出版的《內幕》第18期。此處刊登的李卓人先生談港支聯與六四紀念活動相關的內容。


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先生接受明鏡新聞網專訪(陳小平攝)

港支聯關注整個中國結束一黨專政

  《內幕》:你作為港支聯主席,港支聯在佔領中環這個活動是什麼態度呢?

  李卓人:我們不會以港支聯的名義去支持。一方面,活動發起者希望我們以個人名義參加,另一方面,港支聯的目標不是香港,而是關注整個中國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但民主香港也是民主中國目標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們也會推動港支聯的委員去參加,但在這個平台裡面,我們不會突出自己。

  港支聯的目標應當集中一點,就是平“六四”、結束一黨專政。我們現在在搞“六四”的紀念館,我們在搞明年“六四”25週年的準備活動,這是我們集中要做到事情。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工作,影響國內的人對“六四”、自由和民主問題的看法。這才是我們港支聯的角色。


你不搞他,他會搞你

  《內幕》:在紀念“六四”方面,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在香港紀念“六四”經過這麼年之後,有人出來說,“六四”這個事情,不是我們香港人的事情,是他們的事情。你怎麼看?

  李卓人:這個就是所謂本土主義看法。港支聯提出愛國,就有人說港支聯不應該講愛國,因為我們是香港人。他們認為這是井不犯河水,實際上,河水一直在犯井水。你不搞他,他會搞你。如我們不從香港看整個中國,而只是看香港的話,香港沒有什麼希望,因為中共一定不會允許香港普選,除非他們自己能改革。但什麼力量能讓他們自己改革呢?一定是中國國內發生什麼,然後去推動他們去改革。

  我們港支聯說的愛國,不是愛黨,我們要爭奪這個話語權,什麼是愛國,這個不是你共產黨定義的,必須由人民自己去定義誰是愛國的。我們認為愛國就是自“六四”真相開始,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我們的愛國是從普世價值的角度去推動中國的改變。也許他們仍然不會接受我們關於愛國的解釋,但一般香港人如何看這一點才是重要的。如果多數香港人能認同這種愛國觀念,仍然有一部分人還堅持本土主義看法,不去參加“六四”燭光晚會,那我們也沒有辦法。


  《內幕》:你認為紀念“六四”時還會有很多人來嗎?2013年的“六四”紀念活動有什麼亮點嗎?

  李卓人:還會有很多人來,這個我是不會擔心的。現在最重要的是,中學生加入進來的,國內同胞也來了,有35個中學組團來學習“六四”,他們想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有一個教育項目,是由我們去主講的,從這方面看,我覺得香港年輕人會過來參加的。至於“六四”燭光晚會有什麼亮點,我覺得我們要籌備的其實就是“六四”25週年,我們希望2013年年底,2014年年初我們可以立一個永久的“六四”紀念館。現在籌款已經籌到350萬,我希望在“六四”燭光晚會再籌100來萬,這樣就有差不多500萬,我們建這個永久的“六四”紀念館是想明香港支聯會會長久抗爭下去。


   李卓人與軍濤。(陳小平攝)

北京男子拍拍胸脯說:那件事都在這裡




《外參》記者柯宇倩/198963日夜裡至64日凌晨到底發生什麼事?是促成杜斌開始收集六四事件資料的原因。如今,杜斌多年來的心血均集結於《天安門屠殺》一書中,透過不同人物、不同地點、不同角度,從底層人們的視野還原這起事件的真相。

年輕學子不過是被政權利用

20136月由明鏡出版社出版的《天安門屠殺》,沒有複雜的章節,內文幾乎集中在63日晚間9時至64日凌晨這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即使只有短短幾小時,已上演了最震撼、殘酷與沈痛的故事。

1972年出生於山東郯城的杜斌,為攝影師。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攝影作品被中國幾乎所有重要媒體,以及各大西方媒體,如《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時代》雜誌、英國《衛報》、德國《明星》畫報等採用。

《新史記》記者高伐林在報導杜斌上一本書《毛澤東的人肉政權》時曾寫道:一個世紀之前的1912年,畢卡索創作出世界上第一件精緻拼貼藝術品;一個世紀之後的2011年,一位來自山東農村、不知“拼貼”爲何物的攝影師杜斌,卻編出了一本拼貼式的圖書《毛主席的煉獄》。

《天安門屠殺》延續了杜斌式的拼貼風格。杜斌節錄、串連各方蒐集而來的親歷者文章,這樣的親歷者包括軍人、學生與平民,此書以敘事的方式訴說著這起事件的經過,並藉由各式各樣的小故事,勾勒出整個大事件的樣貌,即使只有文字,在生動的描繪與明快的節奏下,仍如看電影般,畫面躍然紙上。

杜斌在接受《外參》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需要這類的書,不只讓外面的人看看這個事件的模樣,也讓裡邊的人瞭解此事。“裡邊的人看一個事件,可能是霧裡看花,並沒有真正看清楚事件殘酷的一面。”

如今,除了北京以外的地方,杜斌認為還不能說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知道了六四事件的真實情況。即使是北京人,也還避諱談論此事。

杜斌曾問過北京的一些中年人,是否知曉六四事件,這些人笑了,回答:知道。杜斌問:“你們可以告訴我一點嗎?”他們答:“我們不敢告訴你,我們知道你是記者。”其中一名男子拍拍胸脯,說:“那件事都在這裡,我們不說,但我們知道。”

杜斌在書的前言寫道,無人能完整復原天安門屠殺。他對這些文字進行了謹慎的甄別和篩選。此書僅能以目擊者觀察到的某個瞬間或某個片斷,來勾勒這場反人類的戰爭,洞悉其間的鮮血、咆哮和死亡,以及無處不在的謊言、恐怖和邪惡。

杜斌編輯此書目的,第一是向屠殺中的死難者獻上哀悼和致敬;二是清點屍體;三是清算屠夫;四是促中共公開屠殺真相,向死難者親屬和國民認罪,並讓流亡異國的人們回家;五是平民捨生取義的驚天動地和學生和平請願的清白無辜的精神遺產,應在世間永流傳。

杜斌對《外參》表示,他現在做的工作就是讓更多人瞭解六四事件真相。“63日夜裡到64日,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費了很多功夫,把當年親歷者目擊到的第一手資料拿出來,分享給更多人,如今很多大陸遊客到香港,如果他們把一本書帶進大陸,我相信至少有五個人會看這個東西。”

杜斌指出,編輯《天安門屠殺》時,其中一個感觸就是事件中,雖然學生領袖們多多少少有瑕疵,但並不會動搖他們希望這個國家更好一些的念頭,“這些年輕學子們,想用自己柔韌的雙肩,扛起這個國家的命運,他們在這起事件中是清白的,只不過是被政權給利用。”

那些在事件中死亡的人們,更讓杜斌難過。“我牙齒被打掉,胳膊折斷。我之所以惹來這頓打,是因為我不小心擋住了他們的路。當時,我準備撤離廣場。這時,很多坦克車開了進來。坦克碾著人的身體前行,槍聲大作。”

“在天安門廣場上,拒絕離開的學生,坦克車在他們身上碾過,人馬上就死了。破碎的屍體,不能帶走的,有的焚燒了。燒完以後,直接把下水道的鐵蓋子(可移動的)一拉,剩餘的骨灰渣子往裡推。然後,水一沖,什麼都看不到了。”

“一個男的,他想穿過馬路過去,看見部隊的車、坦克什麼的也往這邊開了。他又想過去又想回來。猶猶豫豫的在那兒。一下坦克就闖過來了。根本就沒有停的,坦克直接就闖過來了。
剛開始看著活生生的一個人在那兒,坦克開過去之後,地上就是一灘......”書中詳盡呈現了當晚的殘酷。

杜斌對《外參》說,這本書就是通過目擊者資料,來看這個政權都做了哪些事,最後呈現出來的內容,都非常殘忍、血腥。“從沒有一個政權敢在馬路上或光天化日下,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碾為肉醬。”




杜斌(杜斌提供)



戒嚴軍警自稱是靠官兵的吼聲衝開前進之路


  杜斌 輯錄


   編者按:北京攝影師、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杜斌,主編了《天安門屠殺》一書,於“六四”24周年前夕,在明鏡出版社出版。該書搜集、整理了 “六四”事件參與者、目擊者等各方回憶,按時間順序編排。杜斌說:天安門屠殺的核心事實,是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一帶以坦克車和機關槍,屠殺赤手空拳和平請 願的青年學生和普通老百姓,這是全世界的人當時在電視上親眼目睹的慘劇,“中國共產黨政權犯了殘害人類的滔天罪行”。
  該書部分內容已經在《大事件》21期選載。以下內容也選自該書。





  1989年6月3日22時(續)

  吳仁華,屠殺見證人、中國政法大學教師、最早參與遊行的組織者之一、天安門廣場特別糾察隊隊長,他在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最高層,目擊了廣場上發生的許多事情,是最後撤離廣場的數千人之一。

  天安門廣場特別糾察隊的職責,是維持秩序、保護四名知識分子絕食代表,以及保護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的安全。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總部和四名知識分子絕食代表的帳篷,都搭在紀念碑底座最高層。

  吳仁華認為,是北京市政府和戒嚴指揮部的“緊急通告”,把北京市民從家裡召喚到廣場來保護學生們安全的。

  這些北京民眾似乎都忘記了自己時時刻刻所面臨的危險,但只要聽一聽他們相互間的一些談話,就會發現,其實他們對於自己將要面臨的危險是很清楚的:

  “……如果國家不能保證我們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還要這個國家幹什麼?”
  “危險究竟是誰造成的呢?難道是學生嗎?難道是我們嗎?你問問這位女同志,她覺得天安門廣場上的這些人會威脅到她的生命安全嗎?”

  “如果說現在有誰威脅到我們這些人的生命安全,只能是那些當兵的!”
  “我真想不通,李鵬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對待我們?現在這樣活著真窩囊,出門時我已經跟我媽說了,如果我明天沒回去,就到這裡收我的屍體!”(《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吳仁華,香港真相出版社, 2007年版)
  
  在東長安街南池子,屠殺見證人史鑒(筆名),看見一批士兵跑步強行沖到了離天安門只有百米之遙的南池子大街南端。但被市民以自行車設置的路障擋住。士兵們在市民和學生的勸說下退回。

  成千上萬的市民,聚集在長安街和主要的交通路口,大家都在等待著。
  從所有的跡象來看,流血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我本人不是醫生,但因種種淵源,對醫學多少有所認識,在危難關頭,不能不勉力為之。在許多熱心人的幫助下,自己搜集了一些急救藥品,準備隨時盡自己的一份責任。

  我必須提及我的母親。當知道我的決心後,她沒有阻攔,只是默默地繡上紅十字在我大衣的胸前和左臂。我相信,許許多多的母親,在那一刻,為我們的民族,默默地做出了奉獻。(《血夜:寫給歷史,寫給良心》,史鑒,大紀元新聞網,2004年6月4日)

 
  在中南海,總理李鵬,一直在接收戒嚴部隊強行開進和天安門廣場學生的動態消息。
  “到6月3日22時起,戒嚴部隊奉命東進,”他寫道,“從翠微路到西單,有12輛軍車被砸被燒,歹徒用鐵棍、磚頭猛擊戰士。”(《關鍵時刻》,李鵬著,網路電子版)

http://boxun.com/news/images/2011/06/201106060003china1.jpg
  “六四”死難者。

  22時05分

  屠殺見證人王曉明:聽到從木樨地和全國總工會大樓方向傳來了眾人齊唱《國際歌》的聲音。
  (《目击实录》,王晓明文,华夏文摘增刊,1994年“六四”五周年专辑)

  開槍
  屠殺開始前,有人聽到開槍的命令。
  6月3日晚十點多的時候,還沒開槍,軍隊已進到木樨地,與圍堵的市民來回推擠,兩方面對峙了很久,情緒越來越高漲。
  這時候,部隊後面一輛小吉普車,是軍隊的指揮車,高音喇叭叫出:現在中央軍委下命令,可以開槍了!(“一名北京教師的見證”,《百姓》雜誌記者, 1991年5月16日)


  22時10分

  “(從木樨地和全國總工會大樓方向)槍聲越來越密,”屠殺見證人王曉明寫道,“後來槍聲像下雨一樣。”(《目擊實錄》,王曉明文,華夏文摘增刊,1994年“六四”五周年專輯) 

  在北蜂窩一帶,成千上萬名市民和學生,組成人牆阻止部隊前進,雙方相隔約二、三十米對峙。據戒嚴部隊指揮部的一份報告中稱,為了按預定時間到達目的地,軍隊不得不採取強硬措施:
  最先,走在部隊最前面徒步行進的指戰員,用自動衝鋒步槍對天鳴發,隨後,前面兩排戰士半蹲半跪,後面幾排戰士站立,為保持威懾,槍口直接對向市民隊伍。(《中國“六四”真相》,張良,明鏡出版社,2001年版)

  一邊掃射一邊狂笑
  屠殺見證人、北京政府機關職員北京小左(筆名),在木樨地看到有民眾中彈流血。“有人說這是達姆彈﹐我覺得不會﹐”他寫道,“鄧(小平)李(鵬)楊(尚昆)大概還捨不得浪費昂貴的開花彈來對付我們這些命不值錢的小老百姓。”

  他和朋友們騎車繼續向天安門廣場方向奔去。“我們知道自己到了一個歷史關口了。肉體擋不住子彈﹐我知道這次運動失敗了。”他寫道,“但我們總可以做個見證人﹐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他們比軍隊先到工會大廈和禮士路在長安街的交口,躲在路北國家海洋局大樓下,他認為“聰明”:軍隊不會向政府機關亂開槍。

   “哪想到先頭部隊過完﹐掩護車隊兩翼的軍人衝上人行道向路旁猛烈掃射。我們藏在大樓腳下﹐只能沿著大樓向東跑﹐他們也在東進﹐就變成我們被“追殺” 了。”他寫道,“我的涼鞋也跑壞了﹐雙方只隔二、三十米。火光中清楚的看到一個兵一邊掃射一邊狂笑……”(《我的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小左文,大紀 元新聞網,2004年5月29日)


  22時15分

  “開進中的防暴隊”
  武警北京總隊5支隊8中隊的27名武警官兵,在20分鐘後,即22:15,將副軍長張美遠少將送到了前進指揮部——軍事博物館。

  從五棵松路口到軍事博物館的正常車程要20分鐘。在站滿了市民和學生的長安街,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開過去的。

  在天安門屠殺後,無論關於這一事件的軍史、黨史和國史,都沒有對這段路程的描述。而這段路程則隱藏了一個中共從不願意面對的議題:開槍!射殺阻截的市民和學生。

  在警史上,北京武警支隊中校副政委李林寫道:“(27名防暴員警齊聲高喊‘衝啊——’)就憑這一聲怒吼,我們闖過了第一道難關。”

  按照武警北京總隊5支隊8中隊的說法,他們是這樣殺出重圍的:

  為了避免誤傷群眾,我們決定利用暴徒對我們存有的恐懼心理,採取震懾的辦法衝過去。

  27名隊員一手握盾牌,一手握警棍。突然跳下車,齊聲呐喊:“衝啊——!”

  這聲音,震撼心魄,洪亮無比,立即壓倒了上萬人嘈雜起哄的聲音,壓倒了石塊、磚頭擊打盾牌的聲音。暴徒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嚇懵了,邊跑邊喊:“快跑啊,防暴隊來了!”

  後邊的人一聽喊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情況,也驚恐地紛紛向後逃散。我們乘機沖了過去。

  事後,有人和我們開玩笑說:“張飛大戰長阪坡,橫刀立馬一聲吼,震得三江水倒流;你們是五棵松下一聲吼,嚇跑了暴徒,喊出一條路。”

  軍區首長稱讚說:“過去,聽說你們這些小夥子有三鐵:鐵頭、鐵臂、鐵腿,現在看來,還得給你們加一鐵:鐵嗓子。”

  就這樣,我們闖過了開道戰鬥中的第一道難關。在從五棵松到軍事博物館的開進途中,我們時而下車清除路障,時而驅散攔截的人群,時而登車前進。

  當我們到達軍事博物館時,已經是晚上10時15分。(李林,《戒嚴一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杜斌《天安門屠殺》一書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天安門屠殺》(電子版)  專頁

(台幣定價。電子版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付款。)

現在是中國改革最難發生的時候


《調查》記者 柯宇倩




中國進入習近平時代,而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會走向何方,至今仍讓人霧裡看花。由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總裁何頻發起成立的“中國研究院”,2013年4月13日於紐約舉辦首場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一起探討“習近平時代”下的中國問題與前景。




陳小平:現在輪到胡平先生發言。

胡平:記得在1987年年底,我和馮勝平一道參加了一場關於美國憲法和中國憲政的學術會議。我在會上發言講到,雖然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搞一黨專政,但是兩者還是有根本區別。國民黨從一開始就承認憲政民主的原則。在國民黨那裡,一黨專政只是權宜之計,是過渡,目標是憲政民主。國民黨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也提出實行憲政的時間表路線圖。因此在國民黨統治下,講憲政民主,要求還政於民,推動憲政運動,總是有合法性有正當性的。共產黨卻不然。共產黨從一開始就不承認憲政民主,現在中共領導人還在反覆宣稱“五不搞”。

關於一黨專制下的黨內民主,在概念上就是自相矛盾,理論上不成立,現實中也沒有案例。我曾經寫文章專門談這個問題。這裡就不重複了。

回顧中國改革近程,1976年毛澤東去世,“四人幫”垮台,毛時代結束,於是開始了改革。為什麼要改革?因為以前搞得太糟了。很少有哪個制度建立幾十年就遭到這樣全面的失敗。經濟落後,民生凋敝,文化教育一片荒蕪,冤獄遍於國中,包括共產黨的老幹部,在“文革”中受的罪比在國民黨統治下還多得多。那時,上上下下都有要求改革的強大衝動。

最初對改革的要求主要是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兩個凡是,解放思想,建立民主與法制。不過在那時,很多人的期待不高,覺得能象蘇聯東歐那樣搞搞修正主義就不錯了。

經濟改革是從民間自發搞起來的,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都隻字沒有提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的經濟改革比蘇聯東歐都起步得晚。起初,有些人還在社會主義國家裡找榜樣,譬如學習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但隨著國門大開,人們看到西方的繁榮,看到所謂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要比社會主義國家搞得好,於是更多的轉向西方,或者亞洲四小龍。鄧小平就是如此。

儘管鄧小平只想改經濟,不想改政治,可是,資本主義取向的經濟改革必然會引出一些政治後果。因為經濟改革實際上是自我否定。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所改掉的,沒有一條不是1949年之後共產黨自己搞起來的,而鄧小平改革所建立起來的,沒有一條不是49年以前本來就有的。這就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問題是,既然共產黨當年的革命搞錯了,那麼建立在革命之上的共產黨一黨專政也就失去根據了。共產黨過去整人,唯一的法寶就是說別人走資本主義,現在共產黨自己就在走資本主義道路,它還憑什麼去整人呢?

80年代的中國,政治上本來就有一股要求自由開放的動力,經濟改革本身又構成自我否定。因此造成了89年時那麼巨大的一場運動。雖然當時的人們對西方民主不見得有多深刻瞭解,但價值取向非常清楚。

http://city.mirrorbooks.com/news/attachments/2013/04/30/57_201304301404021WwhU.jpg 
胡平(柯宇倩攝)

這股民主浪潮不止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蘇聯和東歐。“六四”屠殺,鎮壓了中國的民主運動,但是民主化在蘇聯東歐取得了成功。特別是東歐,民間力量較強,走上民主道路後,很多西方學者預言,經濟上會遇麻煩,專制會復辟,但都沒出現,儘管不同黨派上台,但政策基本一樣,這就說明,所有共產國家在轉型時,對自由民主的追求都特別純潔、一致,即使有曲折,也完全沒有動搖他走民主化這條道路的決心,因為他們滿腔熱情,把對象充分理想化。東歐很多國家,第一次選舉,共產黨就選下台,一是共產黨不得人心,二是共產黨沒作弊。

但現在已經變得非常困難。1989年時,全民總動員,海外華人,不論是老移民還是新移民,不論是來自大陸還是來自香港來自台灣,不論是支持民進黨的還是支持國民黨的,大家在支持八九民運、反對六四鎮壓的立場高度一致。現在大家就感慨共識斷裂,感慨沒有共識。當時並不如此。

“六四”後,當局也一度徬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八九是非常好的機會,可惜中國錯過了。鄧小平也非常老練,進行九二南巡,乾脆不問“姓社姓資”,這不能在“六四”之前談,如果“六四”之前談,就沒有理由鎮壓民運,因為鄧小平在接見戒嚴部隊時,都強調這是走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問題,也因為他已經殺了人,所以可以不問“姓社姓資”了,搞經濟改革也沒有障礙了。

所以如果沒有“六四”,經濟改革就很難深入到今天這個地步,會被自己設置的意識型態障礙給擋住,如果可以不問“姓社姓資”了,等於在政治上自己繳械,失去鎮壓反對力量的武器。

當然,全球化快車也給了很多好處,讓經濟發展出奇地快,反而出現現在的“三個自信”,雖然有很多誇張的成分,但也是現在才說得出來。所以要讓它主動改革,不太可能,順應時事半推半就也非常困難。

它不是意識不到中國的問題。它若真自信也好,會比較寬宏大量,現在平白用惡劣方法對付別人,說明它不自信,但另一方面,它又確實覺得自己有很多自信的資本,我們經濟搞得這麼好,就要超過美國,為什麼不繼續走下去?

我們敢說,八九民運如果和平解決,沒有人會去清算共產黨,當時朝野和解根本不是問題,1989年之前也是現在在台上的紅二代與民主牆那些人走得最近的時候,當時是共產黨執政以來,朝野、官民、紅二代黑二代之間最和諧的時候。

現在他們覺得幹嘛改?你們說不清算沒用,你能代表誰?因為它欠債欠很多,一定不會低估清算的潛在力量,而且不揭蓋子也好好的,如果共產黨這20年來都沒有正面成就,只是維穩、整人,它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因為有些成就,平衡了罪惡感。

但他們比我們清楚,這輝煌的成就,是建立在最糟糕的基礎上的,他們不敢碰,所以現在是改革最難發生的時候。(《調查》特刊 第八輯)

    
訂閱《調查》電子版
http://www.pubu.com.tw/store/115484?apKey=fedd22f528

鄧小平:不搞設計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很早就知曉阮銘其人,中國官方媒體上他的姓名前常常冠有“文革打手”“台獨分子”等等頭銜。他十多年前從美國前往台灣任教,很少回美國,直到2013年年初,這位82歲的退休老人才從台灣“回到”美國定居,於是我登門拜訪,請他回顧他的人生中的幾個重要階段。



“上海不為天下先”

阮 銘(續前):當時有人說胡啟立是胡耀邦的人,胡耀邦不以爲然,說胡啟立雖然在團中央跟我在一起,但是提拔胡啟立的,是鄧小平。胡啟立被派到天津去當市長, 讓鄧小平覺得滿意,就提到中央來了——鄧有這個特點:從一件事看人。對王兆國不也是這樣嘛,鄧小平聽了匯報說王在“文革”中抵制“批鄧”,就一下把他提到 那麼高。

胡耀邦就不是這樣的。後來王震到黨校來,說胡耀邦在黨校有個“智囊團”,他發狠要打掉這個“智囊團”。胡耀邦說我哪裡有?確實,胡耀邦不出面保那些被看成是他的人。

胡耀邦有軟弱的時候,他的度量也大,能够容忍反對自己的人。可是你這麽對人家,人家不是這樣對你啊,他們是時時、處處挑胡耀邦的毛病!

新史記:胡耀邦與趙紫陽有時也意見不一?

阮銘:胡耀邦覺得,既然讓我當總書記,我不能只管黨務——他是非常重視經濟的,特別是農村經濟、地方經濟。當時的經濟,講是講改革開放,其實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趙紫陽呢,認為自己身為國務院總理,就得統管全國的經濟。

胡 耀邦到下面各個縣,鼓吹發展地方經濟,各地當然也巴不得發展,但爭先恐後,肯定突破陳雲提倡的“計劃經濟”,趙紫陽也不高興。這樣到1981年中央工作會 議,是胡剛當上總書記後主持的第一個會,他沒有講話。那時陳雲已經發話批判兩個東西了,一個是經濟赤字,實際上也批判了趙紫陽,再一個是波蘭團結工會。他 的矛頭對著胡、趙,也是對著鄧小平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關於黨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意見的。那次會上,鄧、趙完全是投降,鄧小平讓鄧力群起草講話,“完全同 意陳雲的意見”,表態說要退、退夠!——陳雲主張經濟零增長。胡耀邦只好不作聲,但他心裡是不贊成的。

那時我寫了關於特區的報告,我主張特區不要放慢,還要加快發展。胡耀邦一看,馬上批轉下去。後來福建省委書記項南他們看到了,才鬆一口氣。

陳雲、胡喬木他們都是攻擊特區的,陳雲至死都不去特區。這些問題上,鄧小平搖搖擺擺。我寫了那個報告之後,陳雲對特區仍然反對,鄧小平也仍然不吭氣。直到1984年,鄧小平自己去看了,才後悔沒有將上海定為特區。

那時我跟童大林他們也去了廈門,當時廈門經濟很落後,特區也很小——珠海、汕頭、廈門……80年代初都是中國很落後的地方。如果要是選在上海這樣的從30年代以來就是中國管理得最好、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一旦搞成特區,那影響就非同小可!

那 年鄧小平視察了廈門,又開了14城市包括上海的會議,胡耀邦找了阮若瑛的弟弟阮崇武來參加北京這個會,阮崇武當時是上海副市長。那天上午胡耀邦找阮崇武 談,說上海要是帶頭開放,就會大大加速中國經濟發展。中午阮崇武就給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國棟打電話通氣傳達耀邦的講話,但陳國棟是聽陳雲的呀,他就說了一 句話:“上海不為天下先。”

所以上海就還是依然故我,按兵不動!一直拖到了1991年、1992年。本來八十年代中期就可以起飛的,14城市包括上海呀!陳雲的勢力控制住上海,動不了,耽誤了多少時間!

記得我1988年是從北京經上海到美國的,在上海住在重慶南路。那個時節,上海跟我上中學的時候相比就沒什麼變化——我離開了40年呀!直到1992年以後,才面貌大改觀。


阮銘的內弟阮崇武曾經擔任過公安部長和海南省委書記。


不搞設計的“總設計師”

我那個特區報告,胡耀邦批給特區會議,但是他們還是聽陳雲的,不聽胡耀邦的,特區會議開過之後,福建的項南給我寫信說,他們分明是要限制特區,而不是發展特區。

說到阮崇武,後來調到公安部當部長。1986年那一次學潮,鄧小平也是不惜流血啊,幸虧胡耀邦不肯。當時阮崇武叮囑我們說,你們千萬不要去天安門,鄧小平說了,去一個抓一個,不惜流血!後來下起大雪,學生還是去了天安門。阮崇武弄了一些大車,把學生送回學校去了。

有 人說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自己都說:誰設計了?他的“貓論”,“摸論”,哪是設計?改革開放,一是對外開門,就是引進資本、管理;一是 對內鬆綁,市場經濟,就是要自由,把束縛的“繩子”解開就好了。要說鬆綁,是胡耀邦、趙紫陽、萬里、習仲勛……他們起的作用更大。

習仲勛離開廣東之後,省委書記袁南生他們就很困難啊,因為陳雲給他們念“計劃經濟緊箍咒”。那時他們做膠鞋,袁南生給我看過一個陳雲的批語:膠鞋只許出口,內銷一雙就是賣國——他就是這麼批的!陳雲就是這樣的人!

廣東後來派了任仲夷去,形勢才又好轉了。他把秘書雷宇派到海南島去,也幹得很好。但是任仲夷、雷宇、項南,三人都被陳雲他們一夥幹掉了。(《新史記》第13期)


---------------------

阮銘小檔案

1931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5歲(1946年)加入中共。1948年考入燕京大學,後併入清華大學,擔任機械、水利兩系學生黨總支書記、團委副書記(後任書記)。1958年調任《北京日報》政法文教部副主任、理論部主任;1961年調至中宣部,後任調查研究室主任。
“文革”後1977年調至中共中央黨校,任理論研究室副主任,參與中央文件、領導人講話起草。1987年,被中共開除黨籍。

1988年,前往美國,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做訪問研究。1997年到台灣,在淡江大學任教,2002年取得中華民國國籍,2004年至2006年被聘為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他是台灣綜合研究院顧問。

著有《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鄧小平帝國》、《中共人物論》、《兩岸統一百年大計》、《透視總書記》、《民主台灣vs.共產中國》、《從寧靜革命到寧靜建國》、《歷史的錯誤——台美中關係探源》、《我看台灣與台灣人》等書,以及自傳《尋找自由》(第一部)。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红旗归来能否再现辉煌?



过去很长时间红旗牌轿车一直是中国中央领导们乘坐的专车,但最近一些年红旗这个牌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红旗重新归来,欲携红旗H7与奥迪、宝马和奔驰一争豪车市场。

像红旗这样享誉盛名的牌子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必然不会是悄无声息的。红旗在北京展示其最新车型H7时,中国一汽董事长徐建一在发言中强调红旗轿车承担的展示民族形象的重任。"红旗轿车必将在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新征程上写下辉煌,也必将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中留下精彩。"

红旗H7是否能让中国人民幸福姑且不论,但是它至少作为中国自主品牌具备实力的轿车挤进高档轿车市场。生产红旗轿车的中国一汽是德国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但是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集团(Ipsos)汽车市场问题专家鲍尔(Klaus Paur)说,红旗H7并非与德国合作生产,而是日本。"红旗H7参照的是丰田皇冠,因为中国一汽和丰田共同成立了合资企业。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红旗H7的性能如何,但是这个车型是以国际技术标准制造的,所以我推测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车型应该不错。"

被一些人看作是中国"宿敌"的日本大范围参与中国汽车制造业,这听起来多少有点讽刺意味。

红旗轿车诞生于1958年,是第一辆中国国产的高级轿车。从60年代开始红旗成为中国礼宾车。1981年中国官方以油耗太高为由,决定停止生产红旗轿车。两年后中国一汽开始生产红旗特种检阅车。现在中国一汽打算到2015年总共投资12亿欧元研制开发新的红旗车型。新的红旗H7售价在29.98-47.98万元之间,计划成为"共和国部长车"。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官员们更多乘坐的是奥迪轿车。汽车市场问题专家鲍尔说,红旗正在走奥迪的老路:从政府用车走向高档畅销车。

"中国还没有私人购车现象出现时,奥迪就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了,当时奥迪的独到之处就是成为了中国部长们的专用车,这为奥迪在普通人头脑中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奥迪在中国取得相当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国一汽打算在中国多个大城市设立红旗客服中心。不过中国人对德国高档轿车的青睐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高档轿车市场80%的份额由德国车构成。对于红旗来说今后的路走起来可能并不会太顺畅。一名上海市民说: "现在红旗车在国民头脑中的形象仅限于首长级用车,我并不看好这个车型的民用前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牌子。有人会问:'红旗?这是哪里出来的品牌?'"

作者:ARD 编译:洪沙

责编:雨涵

德国之声中文网

通缉学运领袖抵港悼六四 丁子霖在京被禁悼亡子

2013年6月3日,一名志愿者站在香港“六四纪念馆”一幅显示1989年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的图片前。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明天是「六四」24周年,北京早已加强监控,「天安门母亲」发起人丁子霖已被告知,明晚不能出门到儿子当年被射杀的地方致祭,家中对外联系亦受干扰。但另一方面,当年在通缉名单上的一名学运领袖已于两周前突破封锁,低调抵港,并会在明晚出席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举办的六四烛光晚会,亲身见证烛光如海的感人场面,并向难友致哀。

本台获悉,该名现居美国的学运领袖,数年前曾经绕道邻近城市访港一次,但却是在六四烛光晚会后;今次则成功在「六四」周年前进入香港,代价是要提前颇长时间抵港,而为免日后不能避过封锁来港,他要求匿名,亦不会在烛光晚会上发言,只愿成为维园烛海中一点烛光,向1989年的死难者致哀。

过往,当年被通缉的学运领袖熊焱曾经抵港,并在烛光晚会上发言,其后未有再访港。一般估计,熊的美军牧师身分及其名字的英文以普通话并音,而非港人常用的广东话并音,皆有助熊成功入境。但为人熟悉的王丹、吾尔开希等学运领袖则从未获准入境香港这块中国境内最后一块自由土地,即使硬闯亦被堵截。

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则严防市民悼念「六四」,不少异见人士人身自由受制,多人「被喝茶」、「被旅游」、要求调查「被上吊」的李旺阳的死因而被当局控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湖南维权人士朱承志则「被失踪」、维权人士胡佳「被监视」,儿子蒋捷连在1989年「六四」镇压中被射杀的「天安门母亲」发起人丁子霖表示,家中的互联网联机已经被切断,电话信号不稳定,门内外亦有国安和国保人员把守,不让记者上门,亦禁止她明(6月4日)晚出门,向儿子致祭,令她大感气愤。

此外,北京部分地区的保安亦明显加强,地铁站出入口和天安门广场均有公安或武警车辆停泊,广场内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亦停泊了多辆大型车辆和公安车。至于当年学生伤亡惨重的木樨地,除有公安车辆戒备,亦有挂上「保安志愿者」臂章的人员在巡逻。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呼吁中国释放新闻记者


作者 法广

根据法新社发自曼谷报道,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Wan-Ifra)周日呼吁中国政府释放所有在押的新闻记者,停止压制言论自由。

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协会在曼谷年的会中发表声明,呼吁释放至少32名被囚的记者。该协会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囚禁媒体专业人员最多的国家。

年会提到通过的决议文说:世界报业和新闻出版总协会重申之前的呼吁,释放2007年自由金笔奖得主师涛,以及所有因新闻工作而被囚禁或未经起诉而被羁押的记者。

世界报协敦促北京当局“承认媒体自由能使社会更繁荣、平等、公正”。同时也呼吁中国政府“停止骚扰或搜捕『网路公民』和博客作者,迎接更开放和参与度更高的资讯时代。”

世界报业协会会员包括120多个国家的1万8千份报刊杂志、1万5千个网站和3千多家公司。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台灣南投強烈地震傷亡人數增加

台灣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官員展示南投地震圖表(2/6/2013)


台灣媒體引述政府統計稱,南投仁愛鄉發生的里氏6.3級地震至今已造成4人死亡、21人受傷。

據報道,一名頭部被石塊砸傷的69歲遊客星期一(6月3日)凌晨傷重不治,救援人員至中午又找到了一名失蹤釣魚客的遺體。此前已有兩人因被落石砸中頭部而死。

台灣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官員表示,星期天發生的這次地震與3月的另一次地震均發生在同一條「盲斷層」上,釋放能量相當於1.4枚原子彈。

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屬極淺層地震。震中與1999年集集大地震的震中相距不遠。

這次地震在多處山區造成塌方,一些風景區道路中斷,仍有遊客被困;台中、南投、雲林等縣市共有3.5萬戶一度斷電。

地震測報中心表示,南投未來兩周仍有可能發生強烈餘震,呼籲民眾提防。

BBC中文網


央视新锐女主播「有钱成眷属」 中国特色婚姻新添羡人一章

中国一家周刊官方微博爆料,号称「央视新锐女主播第一人」的张蕾已与50多岁的铁矿大亨王吉财完婚。

虽然女主持嫁富商算不上新闻,但还是引起一波热议,网友笑称「有钱人终成眷属啊!」此前,实名认证网友「潘左秋右」也曾曝露张蕾的恋情。

他称撮合张蕾与王吉财的,正是中央电视台主播毕福剑。「潘左秋右」称,张蕾的丈夫名叫王吉财,辽宁鞍山人,沃源集团董事长,在鞍山主要从事铁矿生意,投入资金上亿人民币。2005年时,据说王吉财的公司净收入达数亿人民币。

张蕾现任「欢乐中国行」、「欢乐英雄」、「激情广场」、「综艺盛典」节目主持人。她在2006年度央视挑战主持人大赛中,从1万1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尔后因简洁大方的主持风格、甜美可人的外表被誉为央视新锐女主播第一人。

亞洲自由電台


德俄冰釋啟迪中日關係


中國總理李克強(右)訪德,德總理默克爾迎接:談合作,解紛爭


默克爾(左)與普京:展示友好

陳美慧

德國與俄羅斯背負百多年恩怨情仇,德國反省歷史,與俄羅斯發展成互相依存的夥伴關係;日本沉浸二戰歷史的解讀,導致中日關係緊繃,美媒呼籲日本向德國學習,坦誠面對歷史。

中國總理李克強近日訪問德國,在行程中特意提及二戰時期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藉此批評一些否定或美化侵略歷史的言行,似是劍指早前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首、質疑日本侵略歷史的言論。

安倍晉三早前表示「國際對『侵略行為』沒有定義」,中國強烈反彈,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厲聲譴責,呼籲日本向德國學習,坦誠面對歷史。日本與周邊國家因歷史問題關係緊繃,同是二戰戰敗國的德國則走出歷史,尤其在對俄關係上,兩國雖背負昔日血仇,如今已經在深厚的文化淵源上發展出互相依存的夥伴關係,攜手發展。

全球最大的工業展漢諾威工展今年再度以俄羅斯為主賓國,這是八年來的第二次,俄羅斯對德國的策略重要性可想而知。四月八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開幕後參觀展場時,遭到幾名身上寫著「操你獨裁者」的上空女子怒罵抗議。這幾乎就是目前德俄關係的小縮影了——普京鐵腕治國,兩國之間因價值衝突齟齬不斷,但基於經貿、能源、安全方面的高度依存,德俄關係兩極化,表面空前熱絡,底層則暗潮洶湧,冷戰對立造成的政治體制隔閡還留下深刻的痕跡。

根據「德國之聲」調查,普京再度上台後,八成以上的俄羅斯民眾以「友好」或「正常」形容俄德之互動,一成的人認為俄羅斯仍會被當作野心霸權防著,近三成的人擔心德國的目的只在於取得廉價原料及人才。

廉價原料及人才是德國利益所在,但俄國也急需德國的技術及扶持融入歐洲,德俄合作可產生最大共同利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波羅的海天然氣合作計劃(北溪,Nord Stream)。這項耗資七十四億歐元(約一百零二億美元)、一千兩百公里長的計劃,二零零五年由普京和前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拍板,二零一二年底完工,將西伯利亞的天然氣直接連接到德國北部的魯布林(Lublim)。俄羅斯擁有通往西歐的直達車,德國則取得低成本經濟成長的包票,並扮演轉接樞紐的角色。普京和施羅德私交甚篤,施任上稱普京為「愛好民主的人士」,普京投桃報李,在施下台後兩星期內,安排他坐上北溪公司董事長的肥缺。

北溪計劃同時也顯示,未來歐洲能源供應控制權將交到德俄手上,因此,被越過的周邊國家嚴重抗議德俄的自私動作,破壞歐洲的整合及安全,夾在德俄之間的波蘭更覺被「出賣」,彷彿二戰前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勾結再現。

德俄共同利益是現今德俄友好的前提,但密切的歷史淵源也持續發揮催化作用,化解曾有的敵對。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受普魯士的影響像俄羅斯如此深遠,兩國說穿了就是姻親關係。最為人熟知、帝俄史上第二個被尊為大帝的凱薩琳女皇,就是來自普魯士的少女蘇菲.奧古斯特(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在她手上,俄國版圖橫跨歐亞兩洲,在一次又一次擴張行動中,她鼓勵外國人移民墾殖,她的繼任者也延續此一傳統,所以今天俄羅斯及獨立國協的土地上,存在一百八十多個德僑村落。除了軍、政、經以普魯士為師外,在位三十四年的凱薩琳大帝也積極在人文及科學上和啟蒙運動正盛的歐洲靠攏,吸引歐洲一流的人才投靠,為俄羅斯文化引進豐富的養份。

德俄文化淵源深厚

凱薩琳大帝以降,俄國七位皇帝都具德國血統,德(普)俄的密切,全面而長遠,軍事上以三度合作瓜分波蘭為代表,文化上則互相汲取精華、交叉影響,譬如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深受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影響,陀氏又推崇德國文學巨擘席勒;托爾斯泰承繼黑格爾精神,繼而影響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大師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思想發源於德國,共產革命卻發生在俄羅斯,絕非偶然。

一八七一年普魯士一統德國後,德俄在爭奪巴爾幹半島上產生重大矛盾,演變成一戰的對立。二戰中的反目,是斯大林錯估德俄關係造成的,他以為兩國的親密可以阻止希特勒的野心。沒想到,一九四二年七月納粹突襲蘇聯,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德軍雖被莫斯科寒冬擊倒,但蘇聯軍民死傷之慘重,為二戰之最。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的地點、柏林郊區卡斯賀斯特(Karlshorst)後來改建成戰爭博物館,記載這場德俄血恨;柏林市區至少有三個大型蘇聯陣亡將士紀念碑,為歷史見證。

蘇聯促成東西德統一

二戰後,德國付出國家分裂、骨肉離散的代價,東德成為蘇聯附庸國,冷戰對峙五十年。最後還是在蘇聯老大哥的點頭下,德國才得以統一。統一後德國對俄羅斯心存感激,努力發展雙邊關係,兩國高層每年舉行諮商會議,民間則成立「聖彼得堡對話」,分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媒體等八組,設計交流計劃,增進了解。但活動效果局限在能源及經貿上,去年雙邊貿易突破八百億歐元(約一千億美元)大關,創歷史新高,其他方面平平,德國教育部新近挹注大筆經費鼓勵區域研究,中國在非洲的耕耘、大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勢力競爭等成為新顯學,但近距離的俄羅斯現狀調查沒得到補助,引起此地學者「俄國通將絕種」的嚴重焦慮。

俄國駐德大使米凱羅維其(Wladimir Michailowitsch)將兩國關係定義為夥伴,但不是朋友。他肯定德國人對納粹不義的深刻反省,對戰爭標記的用心維護,但兩千七百萬人命的傷痕難忘。而且,統一後的德國感恩不知圖報,對俄羅斯的現代化轉型投入不夠,令他失望。「命把德國人和俄國人牽在一起」——他希望未來德俄繼續攜手前進,別讓太多的情緒和幻想遮掩了目標及理智。

區域勢力消長及價值觀差異,是德俄關係難以更進一步的主因。在德國眼中,俄國深陷帝國解體的失落,退而求其次想當區域之霸,學者克來恩(Margarete Klein)認為「俄國的經濟不夠多元,除了核子、軍火及能源外,其他都不具競爭力……既非民主,也不像中國是成功的威權現代國家……連前加盟共和國都不太理睬」,換句話,民族復興大夢是自不量力。普京對人權、異議人士如音樂團體暴亂小貓(Pussy Riot)的鎮壓、對言論自由的重擊,令德國社會倒盡胃口,所以做生意可以,其他的就不必了。德國對俄的互動呈現出生意人拼命加油,「好人」猛煞車的兩極現象。

在擅用愛國民族情緒的普京眼中,北約反導系統威脅俄羅斯安全,俄羅斯如何信任西方國家?歐債遲遲無解,證明以德國為首的歐盟無能,有何資格矢言領導?到現在俄國人到歐盟國家都還需要簽證,談什麼平起平坐?

德俄元首溝通不需翻譯

普京曾任蘇聯秘密警察首長,駐守東柏林多年,德語不錯,默克爾留學莫斯科,說得一口流利的俄文,兩人溝通不需翻譯。但兩人除了在朝鮮問題上立場一致、要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停止胡鬧外,其他方面意見分歧。在敘利亞問題上,普京執意挺敘總統阿薩德,貫徹多極化的國際秩序,抵制美國聯合歐盟一極獨大。塞浦路斯危機也暗藏德俄較勁——透過嚴苛的救助方案,德國真正要修理的是俄國寡頭。俄羅斯豈嚥得下這口氣?果然才過幾天,西方國家在俄境內的數百個非政府組織及基金會、包括國際特赦組織遭到突檢報復,電腦硬碟被搜走。

曾擔任德國外交部俄國事務顧問、後轉任商業說客的哈爾(Alexander Rahr)將德國社會對普京的撻伐解釋為僵化的意識形態,「俄國人不是不想要民主,實在是九零年代變天之後的民主化、資本主義化經驗太負面、太極端了,所以現在許多俄國百姓寧願選擇維穩……老是拿道德的量尺訓人,對歐洲內部整合絕對不利」。也是普京自傳作者的他,不諱言自己在俄國政商關係一流,認為德俄歷史情誼得天獨厚,且俄國中產階級漸漸崛起,兩國更緊密的結合,才符合雙方最大利益,傲慢的西歐本位主義對誰都沒好處,「歐洲的安定及經濟繁榮少不了俄羅斯」。

亞洲週刊

金正恩視察前線崗哨

(中央社記者姜遠珍首爾3日專電)南韓媒體報導,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昨天視察距離南韓僅350公尺的一個前線崗哨,聽取報告,並了解南韓軍方情況和當地地理地形。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引述北韓「中央通信社」今天的消息指出,金正恩視察位於江原道中部最前沿的五聖山哨所和人民軍第507號部隊。

報導指出,金正恩此次視察前線,是今年4月底韓美聯合軍演結束以來首次,引人關注。北韓已故國防委員長金正日曾於1998年8月和11月先後兩次視察五聖山哨所。

金正恩在五聖山哨所聽取第549大聯合部隊副隊長報告之後,巡視前方指揮所。第549大聯合部隊屬於總部在江原道平岡的北韓第5軍團。

金正恩在視察時表示,該部隊按照最高司令部的要求,具備了戰鬥動員態勢。他還指示,應在政治思想上和軍事技術上做好萬全準備,以便擊破敵方的任何侵襲。

報導指出,在此之前,金正恩還前往第785軍部隊的前方監視所,與執勤士兵談話後合影留念。之後金正恩視察了第565軍部隊旗下的第1大隊和第3中隊,向官兵們贈送望遠鏡和自動步槍、機關槍等。

人民軍總參謀長金格植、人民軍上將朴正川、人民軍中將安智勇等陪同金正恩視察第507軍部隊。1020603

明鏡網瀏覽排行榜(2013年6月2日)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