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1981年的《歷史決議》有濃重的“凡是”特徵


北京學者座談發言紀要(10)






《新史記》編者按: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 決議》。30年後的2011年10月中旬,北京民間文化智庫天衡文化中心邀請北京一批知名學者,分兩次座談這個由鄧小平一手推出的《決議》。座談屬於小型 的,沒有任何宣傳,但是與會者站在民間立場的自由發言,從歷史真實出發對《決議》進行的深刻批判,非常值得關注。



盧躍剛:1981年的《歷史決議》對毛澤東三七開評價,採用的策略是:早年肯定,晚年否定;革命肯定,建設否定;抽象肯定,具體否定;宏觀肯定,微觀否定;政治肯定,經濟否定。成績七分,說得大實際小;錯誤三分,說得小實際大。實際上是把毛澤東“大卸八塊”,為我所用。

當 年的“非毛化”至少有三個標誌,一是逮捕“四人幫”並且作為“反革命集團”審判,二是解放鄧小平及歷次政治運動中被毛迫害的老幹部,三是真理標準討論。長 期以來,真理標準討論的定評是思想解放運動。這個評價是概念化的。那麼真理標準討論的本意是什麼?首先要看當時中共面臨的是什麼問題。打倒“四人幫”以 後,中共首先面臨的是“撥亂反正”,徹底解放鄧小平等被毛澤東打倒的老幹部,平反包括被折磨致死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國防部長彭德懷、副總理賀龍在內的幾十 年的冤假錯案,實現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如果不擺脫毛的束縛,所有問題都無法解決。所以,政治問題一解決,真理標準討論就結束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真理標 準討論針對的是“兩個凡是”,為什麼真理標準討論具有明顯的機會主義特徵,僅僅是一次在既定政治框架中的有限度的黨內開明派的思想鬆綁運動。1979年理 論務虛會戛然而止並且轉向就是明證,1981年《歷史決議》中共高層四千人大討論定的調子也是明證。



盧躍剛

其 實在中共黨內,誰也不要說誰是“凡是派”,就維護毛維護某些原則而言,大家都是“凡是派”。讓華國鋒、汪東興等獨享“凡是派”的桂冠不公正。《歷史決議》 沒有濃重的“凡是”特徵?“反右”不是只能說“擴大化”?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此“凡是”不是彼“凡是”罷了。毛澤東屍骨未寒,接班人華國鋒就主持逮捕毛 夫人江青為首的“四人幫”,毛決定鄧下台不到一年就恢復鄧小平的工作,不是對毛最大的不恭不敬?

鄧小平多次談話,為《決議》定調子,認為《決議》核心是評價毛,毛的調子定的好壞,關係到《決議》的好壞。本質講,是個策略。道理很簡單,不非毛化,沒法搞經濟體制改革。
鄧小平他一方面是舉毛旗,一方面又非毛化;否經濟,不否政治和意識形態。但是,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純經濟問題嗎?中國的經濟主張也好,經濟理論也好,經濟政策也好,是純的嗎?是政治經濟。只要改革,就是非毛化。只是不好或不敢這麼說罷了。

這 就帶來了一個後果。就是鄧在政治上樹毛(當然很多時候也只是個說法),經濟上非毛,言行不一,使中華民族精神分裂,社會斷裂。這就帶來了問題:今天我們在 處理複雜的問題的時候,很難找一個統一的價值標準,都帶著策略的、技術的特點,這樣看待歷史,看待具體的問題,使很多問題就混淆了,就是名實、言行完全割 裂。共產黨的理論很清楚,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互相作用,政治經濟是為一體。反自由化為什麼最後不在思想領域上反,一定要反到經濟領域、 科學領域去?從清污到1986年底的反自由化最後都要幹下去,實際是它的內在邏輯,就是要反對“幹自由化”的。“幹自由化”是什麼?在我看來就是非毛化, 是鄧小平確定的經改和政改目標。83年耀邦、趙紫陽、方毅、萬里阻擊清污,87年阻擊反自由化,胡喬木和鄧力群看得很清楚,最大的威脅不是那幫思想異端的 秀才,而是經濟領域“幹資本主義的”。
(未完待續,《新史記》第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