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6日星期六

韩方明:精英阶层的底线应在哪里?


  实事求是本是中国自东汉以来便有的知识阶层的治史治学座右铭,语出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今天重提实事求是为道德底线,在当下这样一个新兴的自媒体时代对于包括但不限于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仍有意义。

  刻下,我们常见部分精英人群的言论经互联网上发酵正日益引起争议,这种言论既有过于保守的,也有过于激进的,但偏“左”还是偏“右”并不是关键,任何言论只要持之有据,与宪法不抵触,都是可以容忍的。关键的问题是许多精英的言行似乎与当前正在发生的中国实际不那么相符,在自以为是的观点先行下,再以个别事实、片段性事实渲染,导致出现了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的判断。而他们的言论又对社会和民众的情绪和判断造成影响,左右公众的是非之争。

  一个国家要想长期、韧性稳定,理应有一个持之有据、理性宽容的精英阶层。笔者认为,精英阶层的理性宽容才能造就一个整体性理性宽容的社会氛围。如若精英阶层戾气重重,试问底层百姓就会以宽容回应戾气吗?这一定是痴心妄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共同努力,而对于精英阶层来说,尤其需要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学会如何被平民阶层所认可。


  先富起来的“新阶层”

  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过去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政治分层的主体,现在已转变为以经济分层为主。先富起来的“新阶层”,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阶层”包括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主、非公有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律师和会计师等。目前,他们的人数不断壮大,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他们中间的杰出者,正逐步超越中产阶层而跃升为精英阶层。他们的影响力在微博等网络表达中得到了较为直观的体现,如地产界的潘某某、任某某等几个不一定是最有势力但颇为活跃的人物,这些经济精英一开微博,便能通过他们出位的言论在短期内拥有较大的粉丝群体,证明经济精英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任何国家,精英阶层或多或少都是某一领域的领导者,他们如果善用影响力,则社会向善而进,但倘若他们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思潮出现紊乱。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精英阶层就是这个社会较为强势的一方,他们或掌握经济权,或掌握话语权,或掌握政治权,但无论掌握哪种权力,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强权力。这种强权力一旦使用不当,就会滋生各式各样的“社会病”。仇富仇官仇精英,哪一种仇都是与强权力的不当使用相关联,而导致社会戾气加深,有的甚至引发非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社会是由不同的阶层组成的,无论是精英阶层还是中产阶层、平民阶层,都是中国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群体都不能自以为是,自视过高。而作为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共政策或制度,应该兼顾精英和平民的切身利益,不能厚此薄彼,乃至顾此失彼。

  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和拥有更多资源的精英分子们,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能自私自利,无视其他阶层的愿望和利益,把自己孤立于真实的社会现实之外。


  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不同阶层、不同位置的人们有完全相同的看法,这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得到。但大家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彼此,至少寻求到一个“底线共识”。精英阶层由于拥有更多的社会政策影响力和参与权,理应有意识地靠近普通民众,听布衣之诉求,知民间之痛楚,寻公平政策于“庙堂”。然而须清醒的是,近年来部分精英阶层从自我利益出发,插手公共政策的制订,使政策有利于既得利益者,导致已经日益危险的贫富差距、阶层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特别需要指出的,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脱离群众,脱离底层生活,有的全盘“以俄为师”,有的全盘陷入西方话语体制,却总是看不见中国实际,不知道乡土中国、底层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他们或者对中国发展好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对中国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一面选择性屏蔽,因而导致出现了中国崩溃论和盲目的“中国可以说不”。

  一个优秀的社会精英,应当把公共利益看得高于所属阶层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团结周边的人共同奋斗,站在时代的前列追求社会理想,担当比普通民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掌握了权力、财富、话语权却不加以合理利用的精英,只能算是伪精英、逆精英。正是因为精英阶层对社会更有影响力,因而就更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精英分子们只是一味地为自己所处的阶层代言,只顾为权力辩护、为富人说话、为某些不良势力站台,那么,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即便有貌似再强大的理论支撑,即便可以哄骗一时,也不可能哄骗一世,必然无法取得社会的共识,并遭到人民的厌恶或唾弃,最终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

  对于精英人群来说,尤其需要注意的应当具备实事求是的能力。这也应当成为精英人群的“底线共识”。中国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不可能是万般皆下品,也不可能万般皆上品,关键是要放到正确的、合理的历史逻辑中去观察。选择性看到一部分事实、屏蔽另一部分事实,固然可以支撑自我的预示性结论,但注定是靠不住的。比如在人权问题上,那些通过有限的几个案例便把中国说得一团糟、百无是处的结论就显然与中国三十余年的人权进步史不相符合。长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三十余年来的发展是递进式的发展,既不能只看成绩不看问题,也不能只看问题不看成绩。

  实事求是,才是精英阶层应当具备的底线素质,也只有实事求是,精英们的影响力才是正面的、持久的、靠得住的。

  作者是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的主席,以上个人言论不代表任何机构团体

  韩方明,联合早报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