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希拉蕊受挫 中美須深化互信

 本報日前社評曾經指出,美國若欲調解瀕臨衝突的東亞島嶼主權糾紛,必須先揚棄「重返亞洲」政策的獨尊心態,否則難以成事。果然,希拉蕊國務卿此次北京行的結果令人失望。與習近平的會談臨時取消、與胡錦濤的會面雖然如期舉行,談話卻盡是外交詞令、與溫家寶和楊潔箎的會談,雙方各持己見,並無交集,大陸媒體對希拉蕊的評論更是顯得坦率。種種跡象證實,在東亞安全情勢緊迫之際,中美兩國卻互信薄弱。

 希拉蕊與楊潔箎的會談長達4小時,但無論是東亞島嶼主權糾紛或伊朗問題均無進展,中方不斷重申擁有南海島嶼主權,美方則反覆強調對南海爭端無特定立場,並敦促北京應盡速與東協制定南海行為準則。溫家寶面對希拉蕊甚至直言,希望美國尊重中國的(南海)主權,被《華盛頓郵報》評為北京領導人最尖銳的回應。

 希拉蕊此行難達目標,乃意料中事。北京媒體連番抨擊希拉蕊對中國不友善,稱她是「深度強化中美互疑的人」,斷定她主導的重返亞洲戰略才是「引發南海與東海情勢緊張的主因」。廣州、成都與濟南三大軍區適時軍演,也呈現中國決心捍衛領土主權的意涵。中國外交部臨時取消習近平與希拉蕊的見面安排更屬罕見,讓外界懷疑北京的動機。自1950年代迄今,大陸始終未脫離周恩來「外交無小事,切不可輕心」的傳統。習近平接見希拉蕊,理應定位為國家核心利益大事,中方卻突然變更預定安排,無論基於何種理由,難免被解讀成「蓄意對美國表達不滿」。

 零和競爭導致中美相互歸咎對方,戰略互疑逐步深化,打亂了東亞長期建立的和平與安全秩序。或許是北京的戰略意圖不明,或威權體制下的決策程序不透明,造成美國對中國崛起產生疑懼,但美方介入南海主權爭端而衝撞中國的核心利益,同樣也加劇了北京的猜忌。今年7月美國明示「美日安保條約」範圍涵蓋釣魚台,更對東亞權力平衡實質造成衝擊。

 中方高層會晤希拉蕊時,不忘強調雙方必須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議題,點出了中美加強政治互信與戰略合作的根本;簡言之,北京希望美方能夠言行一致,遵守南海領土爭端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承諾,才能適切扮演亞太地區「促和者」角色。事實上,美國「重新平衡」亞洲的戰略,非但沒有消除東亞國家對中國軍力擴張的疑慮,反而攪亂了美國盟邦間的關係。華府試圖分化東協國家對南海爭端的立場,只會讓北京對美國的猜疑有增無減。

 歷史經驗顯示,中美過去諸多摩擦並未影響雙邊的合作意願,北京與華府也多能巧妙地化解分歧。幾個月前發生的「王立軍事件」與「陳光誠事件」,中美就創下了危機控管與務實合作的先例。希拉蕊聲稱「中美關係有足夠的韌性與彈性」,或許是奠基在中美兩國的自制能力,不會坐視雙邊危機惡化至不可收拾地步。

 然而,中美面對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問題,迄今未能建立衝突控管的有效方式。希拉蕊所謂「正試圖與楊潔箎培養合作習慣」,應該不是自我調侃,而是意在對北京表達善意。

 胡錦濤倡議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強調的是中美要創新思維、相互信任、平等互諒與積極行動。現階段中美關係因為「戰略暨經濟對話」機制而強化了溝通,但政治互信基礎依然薄弱,更談不上深化合作。華府與其不斷在中國周邊國家進行外交穿梭,試圖建構一個能制衡中國軍事擴張的亞太安全聯盟,不如思考增強中美互信之道來得實際。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