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黃介正:兩岸軍事互信?互動較量而已!

黃介正

「喂,我就是。啊您好,我猜得到您為什麼打電話來。您先別講,讓我先說三點,看對不對:一、此行政府既未授權,也未授意;二、到了那邊,多聽多記少說話;三、您根本沒打過這個電話給我。」另一端說了聲謝謝,滿意的掛了電話。

這是二○一○年我隨幾位退役將領及學者,應邀赴大陸參加兩岸軍事互信研討會,出發前一天下午接到一位前輩來電時所做的回應。

相當長時期以來,我國公務人員,包含退役軍人,在退休及管制年限之後,前往大陸訪問開會、旅遊經商者,所在多有不足為奇。然而中國大陸近年來有目的的爭取我國退役軍人,赴大陸參加和解放軍有關的聯誼活動,也邀請退役軍人在學術研討會發表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報告,卻在國內引發若干負面的評價。其中,美國對於是否會影響台美軍事安全合作所表達的關切,更增加此類活動的敏感度。

延續二○○九年底在台北舉辦的「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大陸邀請台北方面曾參與研討會的若干退役將領及學者,前往北京研討兩岸軍事互信,給予我唯一一次得以親身觀察兩岸退役軍人互動的機會。五天的研討、交流與參訪,我的結論是:我方退役軍人立場還滿硬的。

會議期間,我們這些老將們提報論文或評論,言必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送給對方的禮品則是《日本降書》的複製本,致贈時還明講日本是向我們投降的;無論是開會或飲宴,表面禮貌客氣,實則處處機鋒,令人頗有觀賞周公瑾和諸葛孔明演對手好戲的感受。

兩岸軍方要講互信,其實還早得很,現今至多僅是互動較量而已。

前幾年大陸方面確曾態度積極的尋求兩岸關係的多點突破,但如今「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已經是兩岸雙方都認知並接受的互動途徑,政治協商與結束敵對狀態,並沒有來自大陸的緊迫壓力。反倒是在台灣,只要一提到「軍事安全互信」或「兩岸和平協議」,立即觸動敏感神經,選舉之前更是碰不得的禁忌,還沒開始就在內部引發爭議。針對此點,我們似乎得了集體失憶症,忘了早在民國九十三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即已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規劃構想與階段進程,正式詳列在國防報告書中。

政府因兩岸軍事安全議題之敏感而必須謹慎從事,本屬當然;但若將其視為毒蛇猛獸,連討論都犯忌而懼做研究,實難求妙計良策,更遑論掌握機先。因此,在目前暫無談判急迫性之時,朝野政學各界恰可以未雨綢繆之心廣泛討論,而退役將校秉持專業,當亦能有所貢獻。

此外,兩軍交戰互有奇正之用,兩國談判亦有虛實之略。凡具有商業或國際談判經驗的人士均知,在與對手過招中,絕不可能只硬不軟而成交,而因破局自認立場堅定者,或能有一時掌聲,卻未必可捍衛整體長遠利益。同理,在非政府授權的兩岸軍事議題研討中,我們也無需動輒扣帽子、隨意論忠奸,使得交流者因心生畏懼而裹足,那才對不起老祖宗兵法之精妙。

兵者,詭道也。兩岸軍力對比愈失衡,兩岸軍事互信愈難建立,但也愈顯其重要。目前兩岸在軍事議題上,可謂無互信、有互動,我們期待朝野都能更理性、更有智慧的看待兩岸軍事議題的互動較量。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