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新聞網編譯 蕭憲聰
如果有個曾經強盛的國家,不幸一度家道中落,虎落平陽被犬欺,那麼當她回復元氣,重新踏上世界舞台之後,會不會亟欲展露自信,證明自身再起?對中國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從鴉片戰爭開始,歷經100多年的疲軟與恥辱,21世紀,誠如領導人習近平宣稱,中國人將“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並非壞事一樁,然而,歷史再清楚不過告訴我們民族主義的優劣。政治分析家裴敏欣發現,依據中國這幾年來的外交手段,似乎與“和平崛起”漸行漸遠,越來越像個令鄰居擔憂害怕的惡霸。
強硬處理領土爭端激怒印日
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當你在挖一個洞,必須馬上停止挖掘,否則只會越陷越深。裴敏欣發表於在線雜誌《外交者》(The Diplomat)的文章指出,北京現在的表現正明顯違反此規則。2012年以來,中國於領土爭端上無不採強硬立場,舉例來說,外交部發行的新版護照上,其地圖繪製包含南海和中印邊境的爭議領土,彷彿官員相信,通過這類小手段,可加強本國主張,不過反應一如預期,越南與菲律賓大聲抗議,而新德里則在給中國公民的簽證上蓋上印度版地圖。
中國新版護照的地圖引發多國不滿。
就在外交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際,解放軍同樣蠢蠢欲動。解放軍海軍(PLAN)成功進行了第一次航母上艦載機的起飛和著陸,經由電視轉播,軍隊自信的樣貌表露無遺,這些消息也發送至周邊鄰國,導致不安情緒加溫。裴敏欣認為,中國針對領土糾紛採強硬態度,加上解放軍不斷增長的軍事能力,其他國家實在很難對此感到安心。
不過這都還不是最糟的,中國漸趨侵略性的行為,可能會為習李的新政府帶來昂貴代價。2012年12月日本大選前,中國海監飛機飛往釣魚島上空進行巡航一事,預期將大大幫助自民黨(LDP)。自民黨是日本顯著的右翼政黨,對中國向來反感,在北京和東京不斷互相激怒對方的情況下,裴敏欣提醒,日本選民恐怕只會更往右靠。而12月16日選舉結果出爐,自民黨獨得294席議員席次,重新贏回執政權,一般估計,新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將對中國施行更強硬的政策。
中國首應穩定與日本關係
這些舉動背後有什麼企圖尚不可知,但裴敏欣認為,有鑑於中國政策制定過程缺乏協調性和一致性,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做什麼”,這一直是其政治系統的弱點,但內部混亂不能作為外交失誤之藉口,對中國形象和國家利益造成的傷害真真切切,而且可能維持長久。
因此,扣除滿坑滿谷的社會問題,習近平為首的領導班底還得面對怎麼從外交深淵爬出來,而不是自掘墳墓。裴敏欣警告,一連串錯誤的外交政策,已使北京面臨“六四事件”以來最惡劣的區域情勢,與日本關係達到史上低點,與東協關係也在惡化中,而南海爭端和試圖分化東協的舉止,不只讓中國聲名狼藉,美國將設定更多的戰略競爭取代戰略合作。此外,過去20年南韓積極加強中韓關係,可是現在開始疏遠,只因中國無法遏制朝鮮的威嚇行為,飛彈試射便是一例。
裴敏欣認為這當中最迫切的是尋求中日關係穩定,儘管中國對釣魚島持續施壓(例如派遣航艦定期巡邏)的目的在於逼使日本坐上談判桌,但卻是充滿風險的想法,畢竟中國政府須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防止區域衝突和對抗升級。以目前情況來看,北京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什麼都不做反而比較聰明,讓日本有時間和空間回應。值得注意的是,不只中國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日本精英族群也有嚴重的反中意識,假使中方想通過軍事施壓使日方讓步,是不切實際的。
自民黨勝利後,裴敏欣建議,中國當局應聰明地向日本新政府發出和解信號,儘管安倍晉三競選期間對中態度強硬,但應給予機會展現其彈性和務實性,中國先行表示誠意,甚至稍微妥協並不會有什麼傷害或損失,且假使日本拒絕這種友好姿態,習近平將有更充分理由來玩針鋒相對的遊戲。
鷹派安倍上台加添不安定因素
許多外媒紛紛以“鷹派”或“保守派”形容安倍。的確,安倍的鷹派色彩鮮明,主張修憲,賦予日本自衛隊更多參與國際維和行動的自由,他同是日本政壇強硬的右翼人士,多次否認日本戰爭罪行,使之成為爭議人物。《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提到,安倍曾批評民主黨(DPJ)對中軟弱,也多次參訪靖國神社。靖國神社是日本戰爭死難者──二戰士兵和被指控戰爭罪者的最後安息處,他並未表示未來擔任首相後是否會進行此行程,但假如他這麼做,無疑中日韓的矛盾將加深。
看似寧靜的靖國神社,實為中日韓帶來不平靜。
安倍普遍被視為強硬派,但《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位日本6年內的第七位首相,面對中國日益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積極的東海佈局,加上擁有核武器的朝鮮如同一顆不定時炸彈,為維護自國利益,他不得不硬起來。
2006年安倍就擔任過日相,但執政僅僅1年便狼狽下台,因此有些分析家認為,有過失敗的經驗,此次回鍋的安倍將對中國更溫和,畢竟再怎麼說,中國還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就任第一次首相初期,他就試圖與北京重修舊好。“我懷疑安倍晉三的民族主義,他應是更加務實的人”,查塔姆大廈(Chatham House)的亞洲資深諮詢顧問約翰‧斯汪森‧懷特(John Swenson-Wright)告訴《衛報》:“如果想讓政治生涯延續,不再當個短命首相,安倍有務實的理由。”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採反面看法,東京上智大學(Sophia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中野浩一(Koichi Nakano)預測,安倍將受到黨內強大壓力,迫使他維持鷹派立場。“競選過程中安倍曾清楚表示,他很後悔第一次首相期間對中國和緩”,中野接受《衛報》採訪時指出:“這是他最後一次(當首相)機會,會是個溫和派還是強硬派?我的答案是後者。”
“縱使自民黨中的右翼人士推舉他出來領導,我不認為安倍有能力管好他們。安倍之所以脫穎而出,因為他們知道他易於被操縱。”中野教授補充道。
安倍上台後東亞情勢並無轉向樂觀可能。他支持修改憲法,讓日本的軍事能力有更多揮灑空間,並有望扭轉野田政府放棄核能的態度。另外,由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領導的極右翼政黨“日本維新會”在這次選舉中預計能贏得參議院40至61個席次,成為第二大黨,如果安倍政府真有意修憲,那他勢必得尋求與石原慎太郎合作,沒有意外將引起新一波中韓反彈。
中國對鄰國政策影響中美關係
努力穩定中日關係的同時,北京的第二項外交任務應是化解與東協於南海的緊張局勢。裴敏欣指出,關鍵有兩點:第一,中國領導高層必須瞭解,以歷史角度來聲稱具有南海主權只會讓自己站不住腳;第二,堅持雙邊談判,而非多邊談判,看起來太過自私自利,且利用柬埔寨來削弱東協團結以獲取有利地位,即使短期戰術成功,但長期來看終究是徒勞無功。
如果北京政府夠大膽,那一個政策急轉彎說不定能收到意外成效。裴敏欣說,中國可以改變態度,宣布願意進行多邊談判,並堅持依據現有國際法律處理爭端,不再提出歷史要求,政策的戲劇性變化不一定會產生完全不利的結果,因為通過國際法律檢視,菲律賓和越南對爭議領土的宣示也是極其脆弱的,中國立場轉移不見得對他們有利,且經過較長時間的談判,一方面化解緊張局勢,一方面修補中國惡劣的外交形象。
上述問題解決後,中國才有本錢面對最後,也是最複雜的一個外交難題:中美關係。中美從戰略合作走向戰略競爭的主因不難理解,就是互不信任。對美國而言,中國軍事現代化和政治制度缺乏透明度,都驅使著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進行勢力再平衡。裴敏欣認為,中美沒有短期的解決方案,且習近平很快就會發現,雙方改善關係的癥結不在中國對美政策,而是對鄰國政策。正是因為亞洲情勢緊張,美國才加以干涉並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一舉一動,如果中國崛起之餘,也能顧及他國感受,降低不安與擔憂,不只將獲取尊重,也有助於從外交深坑中爬出。
“敦親睦鄰”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國家與國家間也說得通,中國雖自詡和平崛起,但過去3年以來,太多過份積極、過份擴張的行動已使她變成一個街頭惡霸,習近平應當理解,以民族主義支撐的外交政策只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明鏡月刊》第36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