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知青一代當初無權選擇,如今何談“青春無悔”?


《新史記》高伐林


我在“人民網”的“歷史上的今天”頻道,讀到如下介紹,或許可以看成是官方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標準口徑:

【1968年12月22日 毛澤東發號召 20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知 識青年上山下鄉,是特殊的歷史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條特殊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有寶貴青春的荒廢,有美好理想的破滅,有生活信心的動搖,更有一代知青的奮 鬥業績。在國家最艱難的歲月,是他們同當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支橕著共和國大廈。較之後來的青年,他們更多一些對人生艱辛的領悟,更多具有吃 苦耐勞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單純字面上的含義,而是那段特殊經歷賦予他們的一種“資格”。】

這樣的官方口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輕描淡寫的筆觸,迴避、掩蓋了一代知青從少年、青年到老年,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背時的悲劇:

在身體發育、最需要吃飯的年齡,趕上“三年困難”大饑荒;
在最需要讀書求學的階段,趕上“上山下鄉”運動;
在結婚成家養育後代的時節趕上“計劃生育”國策;
在上有老下有小要掙錢養家的關頭,趕上改革下崗!

一步踏錯了,處處都是錯;一步沒跟上,步步跟不上。30歲,他們在“而立之年”未立;50歲,他們在“知天命之年”認命。

還不僅如此。這一代人自己永無翻身之日,“獻了終生獻子孫”,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始終處在社會最底層。追根尋源,正是知青經歷使他們成為“代際傳遞貧 窮”的群體:很多知青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水平,本身就沒知識,他的二代也不會有知識,三代也一樣沒有知識。儘管中間會冒出幾個刻苦努力、改變命運者,讓當 局拿來大肆宣揚,但畢竟是鳳毛麟角,就總體而言,普遍現象是:教育缺失導致知青本人的貧困,後代重蹈父母的覆轍,成為“窮二代”。

我們曾聽到“青春無悔”的說法。悔,指的是對自己主動選擇中判斷和决策感到做錯了,不應該,“悔不當初”。而在上山下鄉問題上,知識青年受強迫的或者被誘騙,根本不是自己有權决定的。既然別無選擇,哪有“悔”的資格?更何談“青春無悔”?

對 於知青中少數成功人士而言,可以說過去的苦難是“財富”,對於更多沒有成功的人來說,苦難僅僅就只是苦難。絕大多數知青頭上沒有光環、胸前沒有獎章,失 業、下崗,成為最早一批從社會生活主流中被甩出的邊緣人。當年學大寨、吃大苦、流大汗,後來賣冰棍、開出租、當保姆,省吃儉用陪子女苦讀,端屎端尿給老人 送終……他們先是為毛澤東的社會實驗付出代價,而後又為鄧小平的社會改革和發展墊付成本,成了數十年來雙重受害的最大弱勢群體之一。正如曾經當過知青的肖 復興所說的:“他們在講究出身的年月,背負著檔案袋裏出身這張沈重的紙;他們在講究文憑的時代,背負著沒有文憑這張沈重的紙。”“歷史在大踏步地倒退時, 以他們作為歷史的犧牲品;歷史在飛速地前進時,又是要他們作為歷史的潤滑劑。”



《知青掌控中國》兩位作者相江宇、楊韻,給我們講述了政壇上很多知青成功者的故事。但是成功者在知青總人數中所佔比例,遠遠小於1%,怎麼能掩蓋整整一代知青被戕害、被虛擲的悲劇?!

對知青上山下鄉、強制移民運動,給民眾和後代造成的深重災難,官方至今視而不見,別說什麼善後補償了,就連簡單地認錯、自責都沒有!

對政壇上這些知青成功者,如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等等深入考察一番,我們也會有很多新的認識——他們是另一重意義上的悲劇。

政壇知青,與知青的整體命運並非同步。當他們說“青春無悔”時,我們必須想到,這是建立在眾多犧牲者“不堪回首”的血淚之上的“無悔”。(《新史記》第10期)

-----------------------------------------------




全套《新史記》雜誌電子版,均可下載至蘋果iOS或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個人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上閱讀。不需出門,也能細細品味《新史記》。

新史記雜誌社專頁:http://www.pubu.com.tw/store/75187

《新史記》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8?apKey=fedd22f528

每期零售價:25美元、68港 元、350台幣。

長期訂閱享優惠:

18期, 優惠價台幣3150元 (平均每期175元)

12期, 優惠價台幣2520元 (平均每期210元)

6期, 優惠價台幣1470元 (平均每期245元)

3期, 優惠價台幣840元 (平均每期280元)

接受台幣、美金、人民幣線上付款



viBook電子書城:http://www.vibook.com.tw/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