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輸掉了中國?(3)
明镜新闻网編譯蕭伃君
羅斯福第一個私人使節是卡利(Lauchlin Currie),卡利是個“短小敏捷、帶著無框眼鏡的哈佛經濟學家,也是羅斯福的特別助理。”當戴維斯在華盛頓與卡利相識時,卡利正在發展“對中國事務的興趣,並打電話給我,詢問我對中國事件的評論和信息。我對他想發展完全在他專業之外的事務感到非常奇怪,但是,這種突發的、對他們專業之外事務的膚淺涉獵,其實,也就是亂七八糟的羅斯福政府的特徵。”
卡利與宋美齡。
卡利最終是以羅斯福的“特別顧問”身份到重慶。根據卡利極其膚淺的檢視,他建議,華盛頓將史迪威和大使高思(Clarence E. Gauss)召回。不僅如此,卡利“認為自己是高思的最佳繼任者,但他的這個夢想最終並沒有實現。”
之後,1940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溫代爾‧威爾基(Wendell Willkie)出現了,“在他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有遠景的領導者的世界巡迴訪問中,拜訪了中國。”(《華盛頓日報》的亞德利指出,在這裡,戴維斯的回憶有誤,威爾基1940年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但是,是在1942年才前往中國。) 陳納德將軍成功地說服威爾基幫他帶一封信給羅斯福,信中,陳納德向羅斯福要求“105架戰鬥機、30架中型轟炸機、以及12架重型轟炸機”,陳納德表示有了這些援助他可以完成攻下日本的工作。馬歇爾將軍認為,這種想法“只是胡言亂語”,但是,陳納德的想法卻得到羅斯福的贊同,因為這個做法是對這個在當下艱鉅、將近無法解決的問題的一個快速、簡單的解決辦法。
開羅會議
1943年,戴維斯和史迪威參加了開羅會議,在此會議中,蔣介石與邱吉爾和羅斯福一起討論了亞洲的戰事。本已準備好讓中國倒下的邱吉爾,當時試圖說服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其他人會面時到外面觀光,但是並沒有成功。
羅斯福對中國領導人表現地相當慇勤。史迪威了解羅斯福的作法,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老爺(羅斯福)興致勃勃、正在找尋捷徑。”戴維斯對羅斯福竟然捨棄國務院的翻譯和談判幫助感到相當震驚,戴維斯的同僚裴克(Willys Ruggles Peck)“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與蔣介石相識多年、且相當謹慎小心”,但是,裴克卻在會議中被冷落。
在沒有具專業背景的美國人在身邊的情況下,羅斯福對蔣介石展開說服攻勢、並希望蔣委員長與他一起合作建立戰後的羅斯福式世界秩序。蔣夫人宋美齡“裝扮得像要去參加一個雞尾酒舞會,並在她先生與羅斯福的私人會議中充當翻譯。”
羅斯福完全“業餘式的外交政策”在一些其他美國人也一起參與的非正式場合上更顯露無遺:“我們聽了一堆他祖先的故事。有一位祖先到了中國、成為百萬富翁、回美國、又在一個煤礦投資中散盡財產,所以,又回到中國、再賺一百萬、回美國後將錢投入鐵路股票,但是,卻直到他死後2年才拿到紅利。他在笑聲中講述這則故事。”
戴維斯和史迪威帶著困惑和沮喪離開。“這是這個政客的漠視伎倆,他從來沒有對身邊真正的主題有所認識──他希望將軍對蔣介石說什麼?他在對中政策上有什麼指示?”在回到米那宮酒店的路上,史迪威“將臉埋進他的雙手中。”(《外參》第34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