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緬甸和尚“零皇帝”的獨特流亡生涯



 《明鏡月刊》朱諾 專稿



3 教育擺脫貧窮

  頭天晚上, 我發給“好朋友圖書館”(Best Friend Library)的電郵收到了回覆,一位名叫King Zero的人熱情地表示了歡迎。(這人的名字挺奇特,肯定不是緬甸或泰國人的名字,我不知應該音譯成中文的“金澤羅”,還是按照英文的意思稱他為“零皇帝”,我更傾向於後者。)他寫明了圖書館所在的街名和門牌號,不過,那對我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旅館給我的地圖上,街道名稱都是泰文和緬文標註的,我看不懂。電郵的末尾還有一句補充:“距離市中心最熱鬧的市場不遠,你可以到了那裡找人打聽,所有人都知道。”

  市中心有一家“加拿大咖啡館”,門外掛著加拿大的楓葉國旗,據說這裡是當地NGO人士最喜愛的聚會場所。我走過時,看到露天的一張飯桌旁有兩位上了年紀的西方人在聊天,便走過去問路。滿頭白髮的德國老先生很仔細地告訴我左轉右轉再右轉,看來真的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家“好朋友”。

  圖書館的門面很不起眼,若不是高高掛著的橫幅上寫著英文標幟,很容易把它當成市場大街上的一家普通雜貨店。這是一棟四層樓的建築,圖書館只佔據了北邊很窄的一個單元,格局顯得有點侷促。一樓開放的亭子間裡四下擺放著書架,上面擺滿泰文和緬文的書籍。屋子中央有一張圓桌,兩個年輕人在桌邊討論著問題。我走進去說明來意,其中一個小夥子徑直把我帶上了四層。


 “好朋友圖書館”門口。
  四樓的空間被隔成兩間窄小的辦公室,外面走廊上是兩張破舊的皮沙發。一位僧人盤腿坐在其中的一張沙發裡,正在對著跪在他腳前的一名婦女講述著什麼。看到有客人來訪,女人雙手合掌,向僧人叩了一個頭,便匆匆起身告辭了。

  小夥子指著僧人向我介紹:“這就是‘零皇帝’大師。”噢!原來他就是兩位創始人之一呀。我事先只知道這家圖書館是由兩位緬甸的流亡和尚創立的,卻並不清楚他們的名字。我說明來意,並抱歉地解釋,自己不懂佛教的禮儀,不知道在大師面前應該怎樣落座。“零大師”笑著揮了揮手,指著另一張沙發示意我隨便坐。

  他看上去比我想像的要年輕許多,講話時臉上帶著僧人少有的笑容。我們簡單地聊了一會兒,他大致給我講了講他建立圖書館的初衷,和他自己的一些經歷:

  十幾年前,“零大師”就和另一位僧人在仰光創建了一座類似的圖書館,並為之起了“好朋友”的名字。在他看來,一切苦難和貧窮的根源在於無知,接受教育是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命運的根本。他說:“佛祖告訴我們,增長知識才能過一個更好、更有意義的人生。我年輕的時候,學到的知識不夠,自己也缺少自信,後來讀了大量的書籍,才改變了我的一生。

  他們創建圖書館的初衷是為了給貧苦家庭的孩子們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在緬甸時,圖書館裡不僅提供書籍、報章雜誌,還提供免費上網,和國外的視頻影碟。在言論出版受到嚴格限制的緬甸,他們利用僧人的身份,為孩子們和成年人開闢了一個瞭解外部世界的窗口。不久,圖書館的規模就發展到了15家,那裡也不再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成為成年人交流思想、討論時政的聚會地點。這很快引起了軍政府的注意,僧人們受到跟蹤和監視,討論會上出現了陌生臉孔的便衣,最後,軍政府憑藉“線人”掌握的蛛絲馬跡,抓捕了一些會員,並勒令關閉了其中的12家圖書館。

  2007年緬甸“藏紅花革命”的時候,“零大師”和其他僧侶們積極加入了反對政府政治迫害、要求言論自由的遊行隊伍。運動被鎮壓下去後,他上了當局的黑名單,被通緝追捕。在邊境山區潛藏了兩個星期後,他越過邊境逃到了美索。


一層是閱覽室。

  在這裡,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繼續自己的事業,靠著各界對他的捐款和資助,他重新開辦了圖書館,為美索難民的孩子們提供學習的場所。圖書館裡現有圖書3000多冊,500多名註冊會員。此外,他們還開辦週末免費課程,向難民子弟教授英文、泰文、以及電腦知識。

  “零大師”帶著我參觀了一下整個圖書館,從四樓到一樓。四樓他自己的辦公室很簡陋,裡面有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義工,在幫助他們更新英文官網上的新聞。“零大師”的另一位合作夥伴(也是位和尚)還在緬甸,仍然受到政府的監視,被限足在自己出生的村子裡“軟禁”。“好朋友圖書館”的官網上隨時跟蹤著他的動向,並報導緬甸局勢的相關信息。


三層是電腦室,幾個孩子正在上網查資料。

  三樓是電腦室,幾個孩子在上網查資料。由於大量的外籍人士在美索辦公,這裡的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英文水平,我和其中一位聊了幾句,不過是問問“幾年級啦?對哪門課程感興趣?將來打算做什麼?”一類的套話。他的回答都很簡單,但最後不忘補充一句:“圖書館和‘零大師’改變了我的一生。”

  二樓是教室。因為不是週末,沒有人在上課,教室裡空無一人。牆上掛著的世界地圖是西方式的,東西半球分列兩側,身居邊城一隅,孩子們還是放眼世界的。課桌上放著幾本書,我認出最上面的一本,是英文版《魯濱遜漂流記》。這些漂流異鄉的孩子,大概是要從魯濱遜困境求生的故事中找到精神上的寄託吧。

  這裡也不接受短期的志願者,他們的老師多是長期居住此地的歐美人,教課同時,他們也幫著翻譯一些緬甸的文獻。

  一樓是閱覽室,我已經有過第一印象。圖書基本上是捐贈來的,泰文和緬文的居多。“零大師”對我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書籍,特別是英文的。”圖書館的地下室裡收留著十幾個無家可歸的少年,免費吃住,平時幫著圖書館做一些清理的雜務。受到大師“鼓勵年輕人發出自己聲音”的教誨,孩子們創辦了一份自己的雜誌,《年輕一代的筆記》。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這裡的年輕人還發起過一些公益事業,比如,籌資幫助居住在垃圾場裡的難民兒童,構建移動醫療保健項目,參加聲援緬甸民主人士的長途遊行,從曼谷徒步走到美索,歷時將近一個月,行程500公里。

  目前,“好朋友圖書館”在泰國境內已經有了四家,其中一家就建在一處大型難民營當中。美索地區也有無數的佛教寺廟,“零大師”經常被請去,在宗教節日或當地人婚喪嫁娶的儀式上主持法會,但他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圖書館的日常管理和籌措經費上。我問大師,現在緬甸正在逐步走向開放,將來會不會考慮回去?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但現在還不到時候。”(《明鏡月刊》38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