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星期日

聽聽百姓如何勾勒中國夢

 《内幕》編譯 江松京

  有些學者選擇以歷史角度分析“國夢”和“國夢”,如喬治梅森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帕特里克曼迪斯(Patrick Mendis)的新書《太平洋戲劇:中國夢和美國命運間的和平戰爭》(The Pacific Drama: A Peaceful War between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American Destiny,暫譯)中提到,美國1776立後,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特殊國,中國也這樣,但兩者的特殊之處截然不同。美國擁戴啟蒙運動以來的民主、自由和個人價值,而中國則以儒家美德為本,致力於維護社會完善。

  儒家美德是促進良好社會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連美國開國元勳都對中國文明和儒家倫理讚嘆不已。曼迪斯引用阿爾弗雷德歐文(Alfred Owen)所著的《龍與鷹:美國啟蒙運動中的中國因素》(The Dragon and the Eagle: 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書中指出,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過:“中國是一個古老又具備度文明的國家”,可以“讓美國人借鑒來形成自文明。”

中國夢是全體人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共同推動的。

  然而18世紀後中美的角色開始互換,前者江河日下,後者蒸蒸日上。但現在的中國不再落後美國太,歷經五代領導人,習近平已領悟到民族復興已近在咫尺。中國夢是全體人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共同推動的,這也如同曼迪斯所認為,中美之間的哲學思想天差地遠,美國重視政治上的“過程”,而對於中國來說,政治上的“成”具有更大意義。

   “美國夢”的概念並非憑空而來,其奠基於獨立宣言中“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開國元老之一的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進一步將無可轉讓之權利,具體詮釋為人類追求生命自由和快樂的權利,並相信人唯有在物質需求滿足後方能考慮精神層面幸福,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互相呼應。

  此後有兩位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是美國第一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身為早期經濟政策的主要構思者,漢密爾頓創建國家銀行與關稅系統,並與英國維持友好貿易關係;第二位是美國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他認為民主社會中的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權力分立、兩院制和聯邦體制等也出自於其想法,美國人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歷經一番制度化的演變才有今日的成果。

    但中國在儒家文化影響下,相信“人性本善”仍比相信“制衡”來得多,所以中國若要解決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或者改進問責和透明度,就必須先深化法治觀念,以法治取代人治,由政府本身為公民做出典範,如此才能創造出所有人都能認同、都願意追尋的中國夢,而不是習近平在公眾前談了一口好中國夢,但《方周末》的《中國夢,憲政夢》卻遭粗暴竄改。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不論習近平要的是“復興夢”抑或是“強軍夢”,何不妨停下腳步,聽聽一般百姓是如何勾勒屬於自己的中國夢的呢?(《內幕》第1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