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8日星期日

國在山河破 城存草木秋

環境惡化造成的影響已不止於人的生活質量,而且已危及國人生存,絕非聳人聽聞。《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所列種種,足以喚起我們的這種危機感。

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中科院及內地多所大學的專家實地調查後,完成《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據報告描述,長江一百七十五種特有物種中,一半以上於近四五年消失;上游金沙江流域原有一百四十三種魚,現在只找到十七種。報告結論是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長江特有物種還會繼續消失。

先污後治 循環往復

報告以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段為例,將魚類資源滅絕性消亡的原因歸結為密集的水電開發,導致大量魚類棲息地遭破壞和喪失,而水電項目所帶來的洄游通道阻斷、江水水溫降低等連帶效果,嚴重破壞多種魚類的生長規律,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

在專家看來,長江的水電站是造成生態系統崩潰的原因,但在官員看來,那恰是反映政績的豐碑。官員的政績與環境的關聯,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長江幹流及支流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覆蓋內地十九個省級行政區,生活着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流域水資源及沿岸城市數量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同時,長江流域經濟總量約佔全國一半,污水排放量也佔全國三分之一,而污水處理率僅一成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江河湖海無一潔淨。

客觀地說,中國政府對環境不可謂不重視,不僅將環保列為基本國策,還先後提出經濟、社會、環境等建設同步規劃、實施、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現在又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但是說一套做一套,在以GDP為核心考量的政績觀、考核觀下,環境保護法和環評制度被地方政府束之高閣,在「先污染後治理」路上循環往復。年前政府意欲推行綠色GDP,但其數據有礙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形象,受到地方政府官員抵制,無疾而終。

不除污染 也亡黨國

聖雄甘地說:「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內地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四成,四百多個缺水城市多由水質污染引起;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呼吸着嚴重污染的空氣;有三分之一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全覆蓋。

儘管GDP快速成為世界第二,但不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策略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據中科院測算,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GDP總值的百分之十五。環境保護當局收到的投訴以及有關環境問題的群眾示威都已以每年上升三成的速度增長。為此,局外人如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若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於不久將來出現在中國。當局者看得更清楚,中國首位環境保護局長曲格平是內地環保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最近警告:不懲治腐敗要亡黨亡國,不消除環境污染,不保護好生態環境,也要亡黨亡國。

「國破山河在」是杜甫遭遇安史之亂發出的沉痛之詞。而內地女作家諶容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出「國在山河破」悲愁之語。在利益驅使下向大自然無度索取,縱然建成高樓座座,最後籠罩神州的也只是秋意的肅殺。

尤可夫

東方日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