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星期四

鄧小平講話稿實際是胡喬木一個人寫的


北京學者座談發言紀要(8)






《新史記》編者按: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 決議》。30年後的2011年10月中旬,北京民間文化智庫天衡文化中心邀請北京一批知名學者,分兩次座談這個由鄧小平一手推出的《決議》。座談屬於小型 的,沒有任何宣傳,但是與會者站在民間立場的自由發言,從歷史真實出發對《決議》進行的深刻批判,非常值得關注。


胡喬木
 


李洪林(續):如果用左右搖擺來形容 中國政局的話,就是“左易右難”。往右擺,得費九牛二虎之力;往左擺,如順水推舟。就跟彈簧門一樣,總是向著左邊,你要往右拉開一點很費勁,可是你一撒 手,它馬上就彈回去了。其實“左比右好”已經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左是“正路”,“寧左勿右”就是黨性強。“四人幫”往左邊跑得太遠了,搞的太厲害了,所 以叫“極左”。因此才要“撥亂反正”。什麼是“正”?左就是“正”。就是這麼個局面。鄧小平的講話,中央根本沒有討論過,他個人拿出去就講,卻比中央正式 通過的三中全會決議更有權威。一篇個人講話沒有經過中央討論做出決議,自然沒有法定效力,然而卻能風行全國,可見黨內左的傳統是多麼深厚,可以說已經成為 這個黨領導骨幹的本能。

“文革”中有一句“表忠心”的流行語:“把毛澤東思想融化到血液裏”。在毛澤東領導下成長起來的這些高幹確實達到了這個境界,“黨性”特別強,聽到風就是雨。三中全會剛剛使中國進入溫暖的春天,“四項基本原則”掀起的反右風暴就橫掃中國大陸,政治形勢很快就逆轉了。
第 二個《歷史決議》我認真看過,還參加了中央組織的傳達組到河北省傳達過。我分到滄州地區,在全地區三級幹部大會上講了兩次。第一次講中央人事更動,集中說 明胡耀邦對中國歷史轉折的偉大貢獻,當選黨的主席是眾望所歸;第二次針對與會者強烈反映的左傾流毒,著重講解三中全會路線,支持大家解放思想,批評了農村 的左傾回潮風。但我沒有傳達鄧小平反覆強調的“毛主席的旗幟不能丟”。

鄧小平的“宜粗不宜細”就是為了文過飾非而掩蓋歷史。寫歷史要有 “史德”,中國的史學傳統是秉筆直書。“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都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正氣,是我們中國史學最可貴的傳統。歷史無非是寫真實,按照事實老 老實實寫出來就是了,做什麼“決議”呢?決議是政治性的東西,要大家都來服從。對歷史作個決議,這本身就是按照某種政治需要來改寫歷史,粉飾歷史,抹殺歷 史,或者憑空捏造歷史。所以,不論第一個《歷史決議》還是第二個《歷史決議》,都是為當時領導者的政治需要服務的。當初我參加起草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 這一點。經過30年的風風雨雨,現在才明白過來。
(未完待續,《新史記》第6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