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星期一

江迅專訪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周啟良

讀通世情.書出智慧
周啟良表示要把書展打造成香港文化平台,讓不同聲音可在平台上自由發聲。今年劃出百多個展位,專供小型出版社,兼顧大眾與小眾。今年書展的年度作家是詩人及小說家也斯。



香港書展給人第一印象無疑是「人山人海」,讀者如潮水般湧入書展會場,可謂「書香滿城,文化盛事」。

二零一二年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香港書展步入第二十三屆。六年來,香港書展都以「從香港閱讀世界」為主題。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書展始於一九九零年,之前香港有「中文書展」,辦了十一屆,是「香港書展」前身,由台灣出版機構主打。

一般而言,世界上書展分為三類:展銷型、訂貨型、版權交易型,香港書展屬於展銷型。被公認為全球三大華文書展是:香港書展、上海書展、台北書展,特別是香港書展,展場規模最大,參展出版商最多,入場人數最多,與書有關的文化活動最多,成了讀者與書的嘉年華。香港人需要什麼樣的書展?即將來臨的香港書展有什麼新招?就此,五月十八日走訪了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周啟良。

這些年以來香港書展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怎樣產生的?

香港書展過去沒有明確主題,直至二零零七年,書展舉辦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我們便想到要有一個主題,讓書展期間的文化活動有一個方向;另外,我們也可透過提出一個主題,引領大家思考閱讀的意義。這幾年,書展始終環繞著「從香港閱讀世界」這個主題,希望可以鼓勵大家立足香港,透過閱讀去認識世界,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二零一零年,書展成立文化活動顧問委員會,顧問們談到書展主題時,都覺得這七個字很能代表香港書展的大方向,因此一直都沒改,每屆只在副題上做工夫。

今年的副題是什麼?為什麼以此作副題?

去年年底,當顧問開會討論二零一二年書展主題時,適逢瑪雅的末日預言大受關注,加上二零一二年是選舉年,香港選特首,台灣選總統,中國內地中共十八大換屆,美國、法國也要換總統,全世界都面對「轉變」(change),因此有顧問就提出一個副題:「讀通世情.書出智慧」,希望可以啟發大家透過書本,認識過去,認識現在,從而掌握面對未來的知識和智慧。我個人覺得這副題很好,因為古人創造文字,就是為了傳遞知識和智慧,而閱讀的最大作用,就是為自己的思想注入更多養份,更好地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為自己安身立命找出答案。

香港書展在理念和具體操作上每年都有所進取,今年會主抓什麼?

今年香港書展已是第二十三屆。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我們一直努力擴大書展規模,在量的增長上取得明顯進展。近年,我們把更多精力投放在質的提升上,希望精益求精,令香港書展更上一層樓。在展覽方面,受到展覽空間的限制,除非把展場擴展至會展五號展廳,否則參展商數目已不大可能顯著增長,但五號展廳位於會展新翼五樓,把展覽擴展到那裏,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現時集中要處理的,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展覽的質素。近年,市場上出現一些有志於文化工作的出版人,他們開設小型出版社,致力於出版一些他們喜愛的書籍;另外,又有一些人醉心於寫作,希望能出版自己的書。這些出版社和作家都期望透過書展,讓更多讀者認識他們。數年前,我們因應這些新冒起的需求,在一號展廳較前的位置劃出百多個展位,專供小型出版社選擇。總體而言,書展作為一個平台,只要不斷聽取業界和公眾聲音,積極回應各方期望,一步一腳印走下去,必然可持續發展。

今年香港書展的文化活動有什麼新猷?

今年書展的年度作家是也斯。也斯在六十年代開始寫作,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創作範疇廣泛,有詩歌、小說、散文等。他又經常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作跨界合作,給人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在書展展場內,我們會為也斯安排一個小型展覽。今年書展會繼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透過與不同單位合作,邀請兩岸三地,以至海外著名作家來現場,與讀者分享寫作經驗。香港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香港人的閱讀亦非常廣泛。今年,我們邀請了白先勇來書展談他的父親白崇禧將軍,還有來自印度的《作死不離三兄弟》的劇作家Chetan Bhagat,希望可為大家帶來新的文化體驗。另外,香港也有一批以中文以外的文字寫作的作家,書展期間,我們將與出版社合作,舉辦多場分享會,邀請一批專門以英語寫作的香港作家,暢談寫作經驗。

文藝廊是香港書展的一個特色,今屆文藝廊有什麼內容?

在文藝廊,除了年度作家也斯的展區外,今年書展與多個本地文化機構合作,設立「中華文化漫步——廣東行」展區,展示書畫、雕刻、粵劇戲服等,藉此呈現嶺南文化的獨特面貌。此外,文藝廊又會闢設專區,展出白先勇先生珍藏他父親白崇禧將軍的舊照,增進參觀人士對近代歷史的認識。我們與梁文道先生合作舉辦的「經典讀書會」,以小組方式一起讀經典,今年會繼續舉辦。還有大銀幕上的電影,很多改編自文學名著,例如《亂世佳人》、《飢餓遊戲》,今年會舉辦多場講座,請來著名導演和編劇,一起談電影與文學的關係。

你們在籌辦文化活動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惑?

我們近年談書展時,經常提到「多元化」,我覺得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香港書展必須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特別是文化面貌,才可以算是一個屬於香港人的書展。但要做到多元化,便要面對「大眾」與「小眾」的矛盾。「大眾」與「小眾」是相對概念,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籌辦文化活動時,假如單純講求「大眾」,便有可能失去一些有趣、未必廣為大眾所認識的元素;但活動過份「小眾」,則有可能流於曲高和寡,拒人於千里之外。此外,我們還要兼顧如何善用資源的問題,希望可以利用有限資源,為書展增添最豐富的色彩。

不少人始終不理解,一個推廣貿易發展的機構為什麼能把一個文化的書展辦得有聲有色,你們是如何自我定位的?

事實上,貿發局是一個推廣香港貿易的機構,長年累積了大量推廣貿易的經驗,在展覽事務上可說是得心應手,但在文化工作上,卻是門外漢,就算努力惡補,也談不上有什麼真知灼見。

幸好,香港有不少有志於文化工作的人士和機構,他們不斷為書展提供很多有用的意見,甚至主動參與舉辦活動,為公眾帶來很多豐富的文化節目。在這些夥伴支持下,書展在香港的文化領域中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形態,就是成為香港的文化平台,讓不同聲音,不管是大眾還是小眾,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自由發聲,體現出多元化的精神。展望未來,我相信書展這個平台角色將不斷加強,為香港帶來更活潑的文化生命。

無論哪種類型的書展都面臨網絡挑戰,電子書的出現會對香港書展帶來什麼影響?

隨著iPhone、iPad等流動平台越趨普及,電子閱讀必然成為風氣。目前,出版界仍在探索階段,包括電子閱讀的模式、電子書的訂價,以至出版商與電訊商的利潤分配等。長遠來說,香港書展作為出版界的展示平台,必然會與時並進,協助出版界推廣電子書。事實上,書展過去兩年因應這個新潮流的出現,已經設立「電子書及電子學習資源」展區,成績令人滿意。我們會繼續摸索,與業界保持溝通,令書展在電子閱讀這個新範疇上可以做得更好。

今年香港書展前有一系列名為「文化七月」的活動,這與書展有何關係?

每年香港書展只有七天,密集式展覽和文化活動,讓大家都深刻感受到閱讀的魅力。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閱讀怎麼可以只在那七天?因此,我們常問:「如何才可以延長書展影響力?」我們決定在今年七月,透過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行一系列文化活動,取名「文化七月.悅讀夏季」。過往書展活動範圍局限於會展內。但「文化七月」的活動則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不但活動在書展前數星期開始舉行,地點亦遍及港九各地,從學校、圖書館,到商場、咖啡店,務求透過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活動,把閱讀的氛圍擴展至全城。


江迅

亚洲周刊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