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香港人是不是中國人?

香港民間「反國教」運動的成功,並未換得民主黨在立法會選舉的勝利,是個值得玩味的現象,但這其實並不難解釋:一,此次學運「反港府」的針對性大於「反北京」;二,泛民派激進勢力的分裂及勝出確受學運催化,導致政治光譜位移;三,立法會畢竟仍非全面普選產生;四,泛民派無配票機制,贏了選票,輸了席次。

反國教學運和立法會選舉的時間碰撞,雖是偶然,卻同樣反映了香港社會人心與政治的錯雜情結。九七回歸後,香港人最在乎的是香港的利益會不會被犧牲,「一國兩制」的承諾有沒有被遵守;先前反基本法廿三條及要求特首直選的大示威,皆是因此而發。而這次港府要強行實施「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感情上更是嚴重刺痛香港人的心。

簡單地說,「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推動,背後隱含著的基本想像正是: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不夠。用口語敘述就成為:不接受國民教育,你還是中國人嗎?今年初,香港大學所發布的一份民調,僅有一成七的香港人自認是「中國人」;雖然調查方式不無爭議,但這個數字讓北京當局感到不快,駐港中國官員的不悅與不安更可想而知。

表面上看,「做為公民,就必須接受國民教育」,似乎是言之成理的說法。但香港中小學自來即有其公民及社會科目,要論社會的秩序井然或公民的倫理規範,誰能說香港的公民素質不如大陸?再說,香港回歸中國已十五年,若至今還在懷疑香港人的中國認同,企圖用老套的愛國主義及民族大義加諸香港的下一代,這是進步還是開倒車?

要加強港人的民族認同,最好的方式其實是提升中國的繁榮、民主與進步;就如同「北風與太陽」的寓言一樣,讓香港人甘願融入,認同以身為中國人為傲。但這次港府採取的卻是「北風」策略,規定統一課綱指引,制定標準教材,並要求學校對拒絕配合的教師祭出處分;這樣的行政高壓手段,當然引起反彈。

而最讓香港人頭皮發麻的,則是港府教育局在課綱指引中所撰寫的若干教學實例。比如,其中一例提到對國旗的感情說:「在國旗升起時,我確實是激動了。這一刻,我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我的眼眶一下子紅了,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對此,一個參加示威的年輕父親就難以苟同地說:「如果我的孩子念了這一課,他看到我在升五星旗時沒有流淚,他會不會檢舉我不愛國?」

在學校教育中,「愛國」的價值如果被連繫到如此微小的細節上,是不是真有助於強化民族認同或愛國大義,令人存疑。相對的,當香港民眾被問到自覺是「香港人」或「中國人」時,直覺回答是「香港人」,這難道能作為他不認同中國的反證?香港文化之所以不同於內地,是它被英國殖民一個半世紀所形成;這樣的「異質」是香港的特色,應該給予尊重,而不該視他們為「異類」,企圖用自己的模子來改造他們。為什麼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誰有資格說香港人的中國成色不足?

試想,若香港真只有一成七的民眾自認是「中國人」,那麼,歷經這次「反國教」示威,立法會選舉還可能是傾中的建制派居上風的局面嗎?其間虛實,恐怕需要北京更細心咀嚼。近年港人的「香港意識」不斷升高,這反映的是他們擔憂香港特色與自主性的失卻;對此,北京該做的是讓出位置,給港人有足夠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猜測他們愛國意識不足而企圖妄加制約。

同樣的,這次泛民主派的表現不如預期,也毋需解讀為香港民主政治已經進入了「撞牆期」。畢竟,在民主過程中,理念的衝撞、分裂與調和都是必經的起伏,也是民主黨派必要的學習經驗。最值得觀察的是,這次學運對學生世代產生了極大的激盪作用,年輕一代極可能成為香港社運動員的新主力;北京、港府或民主派都得及早準備,才可能因應下一波來勢洶洶的民主衝擊。



台灣 聯合報




4 条评论:

匿名 说...

就像西方社会无法将它的多党制移植中国一样,大陆不能期待100%的香港人热爱祖国。正如作者所说:它是一个有150年历史的殖民地,这是它的特色。它反映出来的问题正是一个殖民地的悲哀。

匿名 说...

为什么要热爱祖国?这个命题合理吗?香港有150年殖民的历史,但却是一个作为个人存在于这个星球的避难所,它有大陆人民多灾多难吗?
香港人是不是中国人并不重要,重要是香港人依然认同是炎黄子孙,它比大陆更尊重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是谁造成中华民族不伦不类的文化断层?
香港人民现在的独立性还不如殖民时期!

匿名 说...

一个王八蛋在替“香港人”发音。一条动不动就操的母狗奢谈什么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

匿名 说...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一个特区。这个命题合法吧? 是法大,还是理大?小学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