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抵制行動傷日七分 恐也自傷

林琮盛

 日本國有化釣魚台事件,宛如掀開潘朵拉盒子,放出了中日兩國長期不願碰觸的「洪水猛獸」。在亢奮的民族主義情緒下,中國民間紛紛抵制日本。諸如:拒絕使用日貨、拒絕前往日式餐廳、停止赴日旅遊,官方電視台甚至停止播送日本企業或產品的廣告。

 中國市場上日系品牌轎車、家電及赴日旅遊產品銷量,無不出現可怕的下跌現象。

 在許多中國人認知裡,中日經濟關係存在「不對稱依賴」。日本統計,對華出口已占其出口總額的19.7%;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日本進口已占當年日本出口總額的23.7%,對日出口則占當年日本進口總額的17.4%。

 中日關係呈現不對稱依存度,似乎決定了中國有能力讓日本在兩敗俱傷的經貿戰中讓日本付出更大代價。但現實真是如此?

 剖析兩國經濟關係的內涵,正是一幅「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裝加工成品─全球市場銷售」國際產業分工鏈的畫面,和台灣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如出一轍。

 中國從日本進口大量高技術設備、中間產品和專利,以滿足市場和出口生產,讓中國從歐美市場賺取龐大的順差。

 這從日本、韓國、台灣連續多年包辦中國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前三名即可看出端倪;日本品牌製造商在中國的投資,更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

 除了生產關係外,技術層次上,中國市面上的日本相機和攝影機中的CCD和CMOS、電子產品的鋰電池、智慧型手機和平板必用的微型多層陶瓷電容、手機震動模式的震動馬達、記憶卡的閃存晶片,日本掌握了大部分關鍵專利和核心技術。

 一旦中日因釣魚台事件而爆發經濟戰爭,即便最後中國真傷了日方七分,自傷恐怕也難評估。


台灣 中國時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