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荷兰司法专家谈中国严刑逼供现象

epa02604601 A policeman guarding the entrance to Wangfujing street points to a photographer in central Beijing, China, on 27 February 2011. Police barred foreign reporters from the site of a planned anti-government protest in Beijing 27 February amid the tightest security in the Chinese capital since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cores of uniformed and plain-clothes police moved people away from the area around a fast food restaurant in the nearby Wangfujing shopping street where activists called for weekly protests each Sunday afternoon. EPA/HOW HWEE YOUNG  +++(c) dpa - Bildfunk+++  ### usage Germany only, Verwendung nur in Deutschland ###
制度上的缺失是导致出现“逼供”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警察素质,提升讯问技能是关键


中国学者与荷兰专家撰写的著作《遏制酷刑的三重路径》就如何减少严刑逼供现象的出现进行了调查研究。本台记者访问了本主主编之一,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斯普瑞肯(Taru Spronken)。

德国之声:您主编的这本书《遏制酷刑的三重路径:程序制裁、羁押场所的预防与警察讯问技能的提升》(Three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Torture in China)由十几个撰稿人共同完成,其中只有三个荷兰作者,其余的作者是中国法律学者。在研究中,很多资料都是来自中国官方单方面的资料。您在调查中怎样核对,查实信息,确保其准确性?

荷兰司法专家谈中国严刑逼供现象(音频)

斯普瑞肯:我们的研究并不是以证例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个中国和欧洲国家法律条款上的比较,欧洲一些国家法律条款中,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与中国相关条款的比较。包括欧洲人权法院的司法程序等等。中国方面对这些方面很感兴趣,因为中国刑事诉讼程序已经有了改变,他们也想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我们并没有统计调查中国现有酷刑逼供的情况。这本书主要就中国已公开的现有的法律条款以及法案草案进行分析。

德国之声:不过在您的书中法律比较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重点是如何改善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处境,减少避免出现"屈打成招"的现象,您跟这个项目将近三年,您是否进入中国看守所内进行实地考察?据您的估计和印象,中国目前羁押场所中被关押者的人权情况如何?

斯普瑞肯:我的同事,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琼知教授(Gerard de Jonge)进入了看守所进行了实地考察,这真是一个例外,您知道,一般来说,在中国这并不容易。我们和中方同事一起起草了一份《看守所法专家建议稿》,就如何更好的保护在押人员,怎样才能避免出现酷刑的情况提出了多个建议。

我想,在我们工作的这个圈子里,包括中方人员都默认,看守所现在的情况并不理想。他们希望在这方面也有所改进,可是这并不容易。因为这也意味着整个观念的改变。进一步来说,比如有些人,认为对待在押人员在某些程度上并不算是侵犯人权,可是在荷兰或者是比利时,或者是别的国家,这些行为已经逾越,侵犯到恶劣在押人员的人权。犯罪嫌疑人应被视为"合法公民"来对待。很多时候,要通过各种培训才能让人从观念上重新思考,怎样尊重在押人员的权利和待遇。

德国之声:您能稍微具体介绍一下建议稿吗?这些建议是否已运用到实践当中?

斯普瑞肯:我们在两个"试点"看守所推行了"看守所法草案",比如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定期去看守所考察情况等等。我们发现,委员会里面的成员就算是普通平民,如果他们可以定期看到嫌疑犯,他们在看守所的待遇就会出现不同。试验的结果非常不错,可是当我们想继续扩大试验田,希望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多个看守所的时候,遭到了拒绝,并且,之前的两个试点也不让我们继续了。事前没有预兆,十分突然。我差不多可以肯定的说,是中国公安部下的禁令。有人告诉我,如果中国政府发现了问题,一般来说,他们先是要关起门来自己尝试解决,而不是马上向外界呼救援助。

德国之声:您书中的第三大部分讲的是警察询问技能的提升,您作为法学教授,是否给中国警察上了培训课程?

斯普瑞肯:我们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很多合作,就审讯方法进行了培训。公安大学讲师代表团也来到欧洲,在这里接受"培训培训师"课程。我们给这些来自中国的警察讲师介绍了欧洲各国的审讯方法,做了许多试验。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培训进行的并不顺利。因为我们使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教学。一个扮演警察询问,另一个扮演犯罪嫌疑人。不过他们都不想做这种培训。我想,他们都害怕在别人面前出现错误,怕丢脸。其实在欧洲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学方式,可是他们很不适应。不过后来大家都参与了这种"游戏",虽然他们"丢"了很多次脸,不过学习气氛很浓,很活跃,他们也通过这种方式记住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巧。

德国之声:您和同事共同撰写了这本书,中英两种版本同时发行,给中国警察的培训成果和理论知识是否已经付诸于实践了呢?您发现中国反酷刑工作有什么显著的改善吗?

斯普瑞肯:这个很难简单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我能说的是,中国邀请我们多次给他们上课,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很想去做出改变。在过去的三年中,我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在立法的层面上,被告的条件和权利已有所改善。不过问题是,很难马上会杜绝酷刑现象。就算从立法上出台了新的规定,是否在地方得到推行,怎样在地方实施,中央怎样能更好检验地方,这些都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

采访记者:文木

责编:吴雨


德国之声中文网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