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參》記者 胡立
中國的特殊威權政治
若要分析鄧小平的一套,蕭功秦認為鄧小平走的是新權威主義,是具有現代化導向的開明專制。“他的第一步就是改革者掌權、撥亂反正,排除黨內保守派的干擾。”蕭功秦說,趙紫陽對鄧小平的概括相當客觀,趙紫陽多次提到,鄧小平只堅持兩點,第一點,共產黨的領導,這點絕不能挑戰,第二點,鄧小平不關心所有制,怎樣改都可以,只要經濟好起來就行,因此鄧小平走的就是新權威主義。
“八十年代後期,趙紫陽曾經和鄧小平介紹過新權威主義,說知識份子中有個一個新權威主義的思潮,它的主要觀點是,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不能立即實行民主,先需要經過一個權力集中階段,通過經濟發展,民主才能實現。鄧小平對此的反應是,他說自己就是新權威主義,不過,這個詞不好,可以換另一個詞。”
蕭功秦認為,中國從天安門事件後,鄧小平的新權威主義通過鐵腕建立了威權,南方講話則進一步與左派劃清了界線,從這個意義上說,脫胎於共產革命體制的鄧小平模式,到九十年代前期才正式成形,但這一“後革命體制”的新權威主義的發展,和一般的威權政治有個不同點,它是在一個共產主義革命體制的背景上發生的轉型,客觀上,鄧小平是要走的正是威權政治的路線,因為威權政治就是政治集權與市場競爭相結合。
但這樣強國家弱社會、後共產主義的威權體制,蕭功秦認為,也不能說沒有優勢,其優勢特別表現在國有體制轉制的過程中:“四千萬工人下崗,用一位親歷的管理者的話來說,‘既是殘酷的,也是必要的’,如果有了工會,當時決不可能邁過這一門坎,然而,也正因為威權體制下能邁出了這一步,意外使得經濟私有化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中國經濟確實柳暗花明,工廠生產效率大為提高,銀行也不再成為製造壞賬的無底洞。再加上此後中國又成功加入WTO。產權明晰化,高效率勞動力,人口紅利,這些因素使大量訂單進入中國,形成了極其強勢的競爭力,因此出現經濟的大發展。中國在新權威體制下,從此迎來了百年未遇的良好發展時代。”
但另一方面,問題又反了過來,由於是強國家弱社會,弱社會無法對強國家進行制衡,因此蕭功秦指出,權力腐敗的情況會很嚴重,由於上層又特別擔心民眾挑戰自己,於是就形成了大維穩的模式,用維穩的“不變應萬變”,以代替漸進改革,形成如下惡性循環:腐敗與社會不公——社會不滿與群體事件——大維穩代替改革——矛盾進一步加劇,這是一種不斷重復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形成後,腐敗更嚴重,腐敗官僚又害怕人民對他在經濟上進一步的清算,因此更加收緊控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要變成良性的威權政治而不是變成劣質的、退化的威權政治,還有許多路要走。(《外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