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平墳運動侮辱河南人民

河南“平墳運動”引起爭議。


明鏡新聞網編譯蕭伃君
  
 國領導層已開始意識到中國城鄉差距和土地管理問題,不僅前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以及“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下任總理李克強最近也在一場會議中表示城鄉不平衡除了與收入分配體制密切相關,也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城鄉發展不均,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方而過度搶奪和開發土地;另一方面,中國高度發展的市人口不斷增加,要如何確保都會生活的品質也一個重要的問題。

  河南省“平墳”引眾怒
  澳大利亞特別廣播電視台(SBS)1123日報導中國河南省最近一項“平墳運動”所引起的爭議。該報導根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湧的文章表示,河南省至今可能已有上百萬個墳墓遭地方政府破壞剷平,為的是將這些墳場改為農地。
  客觀來說,這項政策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以來實施的殯葬改革的歷史演化,當時政府的政策不鼓勵土葬、強制火葬,為的是節省土地。在那時候連名學者周作人都支持這項改革,他在19501月發表的《墳地的改革》一文中表示:“現在的問題是為求生產,土地很是重要,怎樣能夠還土地於活人,不要讓死人老是損人不利己的占領著。”
  經過年的改革,中國的殯葬習慣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從土葬轉為火葬。儘管中國有廣大的土地,但是其中可耕地卻非常有限,再加上中國的人口數量,農地變得相當珍貴。面對這樣的矛盾,殯葬改革無可避免,但是最近的平墳政策規模相當大,它引起的眾怒也值得深思。
地方政府迫於壓力侵害人權
  王湧表示,根據中國民法,“墳──無論是作為遺體、遺骨的載體,還是作為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都是死者近親屬人格權的重要內容,也是憲法第38條規定的公民人格尊嚴的重要內容。”
  因此,很明顯地,河南省政府最近的平墳運動對人民來說是嚴重的侮辱,僅周口一地就有2百萬座墳在過去3個月內被剷平。這可說對上千萬人造成巨大影響。地方政府也是人,他們應該了解人民的感受,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壓力讓他們寧可背上污名也要採取這樣的行為?
  王認為壓力來源有兩種。一是2006年《十一五綱要》為保留耕地和糧食安全所提出的“18億畝耕地”之“紅線”,任何侵犯此道底線的官員都很有可能丟官。另一方面則是地方經濟成長和財政皆倚賴土地,地方政府必須進行地方的都會化和工業化,如果沒有土地可賣,地方經濟發展將無法持續,地方官員也不會有任何政績可炫耀。

  經濟成長至上的土地徵收
  這兩方壓力使得地方政府必須拓展他們的土地資源。因各級政府皆積極賣出大量的地,為的是建造新的城鎮、經濟特區和科技園區。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快地就達到18億畝耕地的紅線標準,在這樣的政治限制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徵收政策就愈收緊。
  如多倫多大學政治科學系助理教授王慧玲教授1127日在《外交事務》上發表的〈負債之龍〉一文所表示的,中國現行的經濟發展策略有大量的土地需求,政府以土地做抵押品借貸大筆金錢,再用賣出或租出同一塊地的基金來還貸款的利息。王湧即表示,河南省政府的平墳政策也是中國近年來強迫土地徵收和遷置農民的一環,目的都是為了達成地方政府希望的經濟成長和財政收入。

強制土地徵收、地方政府將轉賣獲得的利益盡收自己口袋和給予農民的補償金不足,皆造成近年來政府與中國農民之間的高度緊張。《商業內幕》1130日表示,2011年引起國際高度關切的烏崁抗議事件就是一例,但中國政府面對因地方政府搶奪土地所引起的抗議事件數目達成千上萬,絕非僅此一件。
  《商業內幕》接著指出,許多抗議事件也導因於地方政府給予的補償金過少。一項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徵地之後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資者的部分佔最多,有40%50%;政府分配到20%30%;村級組織留下25%30%;而農民拿到的補償金,只佔整個土地增值收益的5%10%

  都會發展需新領導層再檢討
  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下的都市區擁擠程度和生活品質,也需要中國新領導層審思。當中國在未來25年將更多農村地區現代化後,中國從事農業的人數會急速減少,而這些人將會移到都市。可預期的是,中國的都市地區將需要多容納約3億人。
  美國雜誌《財富》(Fortune)123日發表的文章表示,建造這些人住處的建設和工程等於是將現有的美國城市和城鎮皆剷除,接著再用短短25年重新建造出這些城市。這些工程的總價值約160兆美元,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0倍。
  這樣前所未有的人口移動給予中國人重新思考都市的可能性和都市可持續力的機會。新城市主義理論(New Urbanism)創始人、世界級城市規畫師康粟普(Peter Calthorpe)被請至中國發展中國6個新城市的城市計畫。康栗普的公司致力於創造對行人友善、多重功能和節省能源的城市,他曾負責許多城市的都市景觀設計如加州、杜拜和鹿特丹等。康栗普向《財富》分享了他對中國城市和永續性的的看法。
都會建築環境需做調整
  康栗普表示,中國如何建造他們的城市與他們對中產階級生活的想像有關。假使現在約有25千萬人的中國中產階級希望追求像美國那樣依賴車輛的生活風格,他們擁有的會是一種不具可持續性的社會﹔假使中國未來建造的是像他們現在正在建造的這種高度密集的城市、由許多被高速公路圍繞的高樓大廈組成的城市,他們將會有很多麻煩。
  換言之,他們的生活品質會大幅度地下降,環境和社會也將遭受相當大的衝擊,碳排放量的增加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這種城市發展會為能源供應、水、空氣品質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也會創造出更具壓力和昂貴的生活風格。
  中國領導人了解中國現在的都市型式並不是最好的。只要看看人們需要忍受的長時間通勤、交通堵塞和擁擠的地鐵就可以了解。中國都市區的人們居住在每棟建築物約有10層樓的住宅區中,在這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倚賴車輛可以說是行不通的。中國人也對這種以車為中心的文化所導致對進口石油的倚賴感到憂心。因為魚與熊掌無法兼得,中國城市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城市將興建更多高樓和公路
  當中國人在建造愈來愈多高樓大廈和巨大的購物中心時,他們也在破壞本來擁有的傳統式步行社會。中國人原本以非常社會化的方式在街道上生活,他們本來可以漫步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優遊於街道上的咖啡店或小商店之間,這樣的方式創造了人民可負擔的、有生氣的都會生活風格。
  然而在現在的都市設計中,像這種老派的步行社區生活卻受到大幅度的擠壓,北京正大量地建造高速公路。但是從美國的經驗看來,建造愈多高速公路就是在引入更多的交通量,這是一個中國也已意識到的惡性循環。北京從前有60%的通勤者是以自行車代步,但現在只剩16%
中國在5年前開始進行的5處生態環境試點,基本上是針對乾淨能源。現在中國已經想得更為深入,他們開始想像一個可以影響人們的生活風格和交通模式、以人為本的城市計畫。他們對一些想法進行實驗,希望構想一種能夠取代以車代步的生活風格的計畫,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達到最後結論。但他們現在知道的是,他們喜歡小社區和更多步行空間的構想,只是還需要先行試驗。
這樣的創新想法的最大阻礙是眾人對車的想望,車已經成為一種中產階級的象徵﹔也有一些人希望中國能發展汽車工業,但這卻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所衝突。另外,城市(地方)政府是經由賣出大量土地賺取資金,這變相鼓勵了中國各個地方建造高樓大廈和圍繞著它們的巨大公路。

編譯參考新聞:
1. http://www.sbs.com.au/news/article/1713997/Why-China-is-turning-graveyards-into-farmlands
2.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chinese-farmers-compensation-for-land-2012-11
3. http://management.fortune.cnn.com/2012/12/03/calthorpe-china-cities/?section=money_topstorie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rss%2Fmoney_topstories+(Top+Stories)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