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習近平 “亡黨”恐懼更勝“亡國”


明鏡新聞網編譯  文道喻

    民主包含很元素,一般而言,在民主國常見有多黨政治、公民投票、代議政治、差額選舉和法治社會等。民主概念在國萌芽的比西方晚,秦始皇以降,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根深蒂固,直到孫文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理念有了,但接下來多年動亂和戰爭均使中國無法真正步上民主軌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年維持一黨專政,民主更是遙遙無期,“六四事件”期間,民主風潮一度狂襲,無情鎮壓卻使之灰飛煙滅。現在中國人還是談民主,不過不是談“西式”民主,而是“中國特色”的民主,如同社會主義到了中國也得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民主如何實現,值得關注。


首應建立中國式民主自由社會

    自1989年“六四事件”後就長年觀察中國民主發展的安迪‧姚(Andy Yao,音譯)在博客自由民主之聲(Liberal Democrat Voice)上發文章討論民主現狀,他提到現代民主國家的關鍵是,人們可以決定自己生活方式,並享受自由,而從這兩點來看,中國無疑走在民主道路上。

    相同地,姚認同當今全國擁有某種形式的“中國特色”民主,有鑑於文化背景不同,要在中國達成全面民主需要一段時間,但事實上,中國人比起以前享有更多的基本自由,而無論農村或市,也有部分開始舉行選舉。

    但這不意味著中國人就此滿足,民主空間還可以再拓展,姚提出4個方法:第一,推廣公民教育。如有更多中國人能接受教育、能識字,那將有更多人會尊重法治的重要性和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懂得爭取自權利;其次,我們必須認知到民主的多樣面貌,不同文化有不同適應方式。因此他建議,力發展符合13億人民實際需求的中國式民主自由社會是首要務,民主不見得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政府,中國人應該學會如何接受歧見並在差異下進行合作,這才是民主真諦。

    溫家寶曾帶來政改希望。
第三,中國政府應培養更寬闊的心胸,尊重基本人權和自由,提供年輕人更開明的教育以提升社會競爭力,年輕一代學子是創造和諧社會的關鍵角色;最後一點,姚呼籲中共開放多黨競爭,允許兩至3個政黨共同角逐執政權,從其他國家成功的案例不難發現,在野黨的監督將使執政黨做得更好,如果中國有一天能歷經這類政治轉型,那將是邁向正常化與現代化國家的一大步。

    有分析家認為,中共統治超過60年,擁有絕佳執政優勢,開放反對黨並不一定就得下台。的確,民主國家中,一個政黨做得不好,就換另一個政黨做,人民用選票表達意見,但現在中共明顯已失去人民信心,腐敗猖獗,社會問題叢生,所以習近平才會說出“亡黨亡國”的重話,對領導人而言,“亡黨”的恐懼恐怕更勝“亡國”。

異議人士可加速政改引擎

    針對中國政改步調緩慢,姚認為癥結在於對異議人士太嚴苛,沒有容納他們的氣度。劉曉波不應被監禁,陳光誠也不應流亡海外,這些人都能成為反對黨的優秀領袖,加速政改引擎。

    總理溫家寶曾經帶來改革希望。2011年9月14日,他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Economic Forum)中指稱,中共必須改變對權力的絕對掌握,並引進更多中國式民主。姚認為,溫改革的重點在於:堅持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司法獨立、根據憲法保障中國人民基本權利和反腐倡廉。然而,溫終究稱不上一個成功的改革者,有一派學者指出,他太過直白、太過大膽,使他在黨內被孤立,另一派提出,溫只是空口白話,做做樣子,毫無改革意願,是名副其實的“影帝”。

    姚認為,單一政黨制度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以中國民主之路要成功需要兩個新的戰略要素:第一,中共在法治前提下開放更多政治參與空間;第二,中國知識份子應有使命感,成立足以挑戰中共的新政黨,維護社會正義和人權,並幫助中國走向現代民主社會。 

習李應下決心大膽推行經改

    儘管一般認為中國經改的可能性大於政改,但不表示經改就會是一條比較順遂的道路,英文有句諺語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Easier said than done),而這正是《華爾街日報》旗下博客市場觀察(Market Watch)對於習李新政底下經濟改革的看法。

    習近平南巡期間提到,改革的腳步沒有停止,但問題在於,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2012年底於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官方發表聲明,再次列舉一連串面臨的經濟挑戰,但市場觀察發現,只有少數具體的政策線索,這樣現象說明經濟政策不會產生太大變化,最有可能維持現狀和連續性。

    2012年11月中國出口的成長率只有2.9%,經濟需要新的增長引擎,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過去每個月20%以上出口成長的美好日子不太可能回歸,畢竟中國製造業的成本正在上升,世界工廠輸給了勞力更便宜的地區,舉例來說,美國耐克公司(NIKE)現已轉往越南生產運動鞋。


    2012年11月中國出口的成長率只有2.9%


    如果中國經濟要轉型,須從刺激國內消費做起。市場觀察指出,國內消費僅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在美國,數值是兩倍之多。另一方面,國家投資竟佔GDP的50%,這或許能有效拉抬經濟成長率,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其中一項便是工業產能過剩,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中國有許多雄偉但閒置的基礎建設以及數以百萬空置的住宅。
    市場觀察建議,一個簡單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方式就是終結國有企業在電信和銀行等行業之壟斷,開放私有企業進入的時機已經成熟,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复就曾指出,政府可將國有企業限制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再者,通過修改稅收法規能有效刺激私人消費,例如提高奢侈稅,鼓勵更多中國人把錢花在購買國內產品。這些大膽改革並不容易,端看新領導有沒有決心做到。 (  《中國密報》第5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