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中國政治變革與騰籠換鳥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中共的權力交接還沒有完全完成,中國政治尚處在乍暖還寒之季。是以才剛吹所謂「南巡」暖風,激發起改革的雄心,又遇「南周」事件的寒流,澆滅了變革的熱情。在暖風寒流交匯出的霧霾之中,又柳暗花明地走出來一個權力入籠,給人以朦朧的方向。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中紀委18屆二中全會上,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對習近平的這番講話,中國各方反響熱烈,各種解讀滿天飛。左派一方,認定這是習近平在發出「從嚴治黨」的總號召,又引經據典地認定這話鄧小平也講過,以之論定中共政治發展的延續性;右派一方,相信習近平接納甚至套用了知識界的權力入籠論,這一政治提法是憲政語言的表述,相信這是中國憲政改革的先聲。

對習近平的權力入籠論,既不應視為江胡20餘年來的年年套話,加以過低的輕視;又不應真的去相信,這是習近平在做憲政改革動員。較為客觀地看,中紀委全會這次講話,習近平是有備而來,講話中權力入籠的這個提法,是習近平有意而去。

自中共18大召開以來,中國各方就把注意力放到全面改革上去,大家都相信,習近平李克強這一代上來,一定會以改革為突破口,建立一個新的政治環境,來為中國下一步發展建立新基礎。而習近平之出京第一步,是走鄧小平「南巡」之路,似乎在給自己貼改革標籤,在向全社會作改革動員。與之相配合的,是李克強號召,要以改革的紅利來讓人民受益。

在此基礎上,過去兩個月間,中國各界吵得最熱烈的,就是改革,有人認為改革,有人認為今天的改革只能走憲政改革之路;有人堅持改革必須頂層設計,有人認定仍然要摸著石頭過河;有人認為可仍用改革之名行變革之實,有人認定必須拿掉改革二字拿出新的話語體系。

一句話,圍繞改革,無振奮人心的大鳴大放,卻吵得莫衷一是。而中共新領導層不動聲色,是另有所圖,即把反腐當作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把反腐整黨當作其領政的主要突破口。這是因為,習近平等人不能不承認,今天腐敗已經滲透中共體制的深層和高層,他們也有共識,反腐既是防止共產黨執政地位在其手中失去的最後機會,又是他們獲取民心收回治權的唯一途徑。

當然,從客觀上看來,反腐當作新政第一擊,也有其合理性。正因為作為執政黨的中共深度腐敗,中國全社會廣泛腐敗,所以改革要推動起來相當之難,最近一個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 一個房產稅的改革,就可看出,在特殊利益集團反對下,在利益集團參與下,改革方案都制定不出來,更不用說推動改革了。

如果這樣理解,就會明白習近平的權力入籠,既與鄧江胡的反腐制權不同,又與憲政改革無關,只是要反腐斷尾、收權立威、救黨求存。 如果有機會讀到習近平在廣東的「新南巡講話」,相信有所理解。

今天的權力入籠, 雖無憲政改革的高度,如用藥果斷和手術入骨,則可為未來的變革、改革甚至大革命,奠定相應的基礎,不至於像10年前胡錦濤上台,也打憲政民主之旗,但急速收捲,政改經改都停滯10年。

如此一來,權力入籠雖難成憲政改革鑰匙,卻是治腐關鍵。要想入籠成功,就有很多講究。先不管那籠子如何,首先要騰籠,因為籠子裡現在關的,不是權力,而是被權力關住的權利。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大部份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都仍然被關在籠子裡,現在要權力入籠,首先要「騰籠」,把公民應有的權利放出來,新領政者要有勇氣。

「騰籠」之後的下一步, 當然是「換鳥」。一種換法,是把今天領導層認為應收服和監督的權力關進去, 這是初級的「換鳥」之術。高級一點的「換鳥」之術,則是配合未來的改革設計,甚至是憲政民主,將立法、行政、司法和黨權,幾隻鳥都關將進去,令其相互制衡,算歷史性進步,也是改革的著力重點。

台灣  聯合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