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中共面臨三大政治考驗


   “把他們關進籠子裡”才復興國夢(一)

 《內幕》編譯 蕭憲聰

    2012年中共十年一度領導過渡,可說在驚滔駭浪中揭開序幕。立軍事件點燃一系列政治醜聞的熊熊烈火,緊接著我們窺探位的薄熙來如何腐敗和濫用權力,黨內接二連爆發的權力鬥爭也是精彩絕倫、絕無冷場。所幸,十八大最終順利、和平舉行,讓搖搖欲墜的執政黨鬆了一口氣。備受長久期待的兩人──習近平與李克強將是國未來十年的統治者,他們在8,200萬名黨員的共產黨裡分別排名第一、第二,分工明確,習近平負責定義中國的全球位置以及管好黨,而李克強則是21世紀的經濟總設計師。

   政策要有改變以維持經濟活力

   不論習或李應該清楚明白:政策必須有所改變以維持未來的經濟活力。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國分析師馬暘(Damien Ma)指出,目前促使中國晉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動力無法長久持續。以勞動力為例,中國工人越來越不便宜,越和老撾顯然取代了這方面的優勢,老年人口也正逐年增加。此外,中國極度依賴的大量出口進入衰退期,且急速發展造的代價,如嚴重的環境破壞與汙染,已緊迫到需要採取立即行動的地步。

   中國政府刻意容忍2012年整體的經濟放緩,便是考量失衡加劇與資產泡沫化等問題後,不得不選擇的戰術。事實上,胡錦濤在十八大中提到,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加倍,此目標意味著每年平均7%的經濟增長,比起過去動輒雙位數的輝煌增長率,領導人們腳踏實地的迎向未來。馬暘認為,經濟放緩同樣顯示著政府啟動再平衡的重要性,過去十年的增長動力幾乎不可能為下一個十年帶來一樣的收穫,中國得調整經濟結構,像是增加社會福利支出、縮小收入不均及開放更多市場競爭。

   中共仍舊堅持不政改

   就算是民主國家,上述挑戰都不是簡單之事,更何況政治極度不透明、一心維穩的中共政權。如習近平不能體悟政治變革的壓力早已危及統治基礎,那中共是否能有下一個十年值得存疑。同樣地,領導人進行政治改革的成功程度,將對中國重新平衡經濟有決定性的影響。可惜的是,根據過去紀錄,中共一向善於處理經濟議題,對政治卻態度保守,故步自封。

   即使有些人將習近平看作“中國的戈爾巴喬夫”或“年輕的鄧小平”,馬暘卻不認為他們的願望會實現,目前為止中共還是堅持絕不政治改革的底線,蘇聯和阿拉伯世界的例子讓它嚇壞了。變化勢必帶來昂貴成本,包含加速自身滅亡,內部的自發性政改恐怕是不可能之事。

   中共面臨三大政治考驗

   馬暘說,從某些角度來看,中共可謂自身崛起的受害者。老舊又僵化的列寧式獨裁政體明顯跟不上變化極快的中國社會,也無法適應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中共面臨的政治考驗由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崛起的中產階級、快速流通的信息與日益薄弱的政府公信力。

   拿中國迫在眉睫的社會福利危機來說,一般視為公共財(public good)的醫療保健、養老和高等教育,現下必須仰賴“付費”和“關係”來取得服務,家長送禮給老師,換取孩子在班級中的優勢;又或者城市居民看醫生得花上大筆銀子,農村居民的緊急醫療事件更可能導致家庭破產。在中國,唯有出價最高的人或政治精英才有權享受生活,機會不平等從而凝聚社會不安。

   現在中國中產階級現出的行為,與以前其他國家興起的中產階級沒什麼兩樣。他們對脆弱的政治制度提出新要求,勇敢追求言論自由,也大聲抗議環境汙染,換句話說,這些曾為國家賺錢的人群,已迅速轉換成政府的新敵人。馬暘指出,儘管中產階級並未訴諸根本性的體制改變或呼籲暴力革命,但他們直言不諱的批評,一再衝擊中共合法性,加上信息傳遞無遠弗屆和社交媒體當道的兩個條件,中產階級向壟斷權力的政治精英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書。
   中產階級是中國政府的新敵人。

    新的挑戰書是落實憲政

   “六四”時期,挑戰書上頭寫著急遽民主化,而當今的策略則有所不同:“實行憲政”成為了主軸。《紐約時報》的黃安偉(Edward Wong)和安思喬(Jonathan Ansfield)以“中國改革派呼籲落實憲政”為題,探討自《改革共識倡議書》以降知識分子力推的新觀念。記者寫道:文化大革命浩劫過後,幸免於難的領導人開始制定一部憲法,確保個人權利不被侵犯,統治者也應受到法律規範,防止他們一時心血來潮讓整個國家蒙受苦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82年通過這部憲法,除了保障公民享有個人財產所有權之外,言論、出版和結社自由也表述其中,甚至還賦予代議立法機構完整權力。然而,誠如中國過去幾部命運多舛的憲法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同樣以名存實亡的方式存在。


   中國立憲運動的歷史

   中國的立憲運動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末年。19世紀末,清朝的衰落使得知識分子深深了解到一部至高無上、保障個人權利法律的必要性,梁啟超和康有為等人研究西方政治制度,試圖說服統治者將中國轉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1905年,慈禧太后成立制憲委員會,派出官員到世界各地考察,尋找可以供中國參考的政治模式,然而,清朝立憲失敗與“滿漢相爭”有很大的關聯,新內閣大臣13人中,滿人佔八人,漢族僅有四人,而皇室成員又高達五位,讓原本抱持高度期望的立憲派對清廷徹底絕望,轉而投向革命派。

   清朝於1911年被推翻,取而代之的國民政府也未有落實憲政的機會,縱然上位者為共和國制定新憲法,但軍閥割據和日本侵華戰爭等事件卻讓國家難以取得穩固成果。根據《紐約時報》指出,中共1949年執政後制定過幾部憲法,現行憲法是由兩位元老──彭真和葉劍英所主持創建的,該憲法經過四次修訂,增加了13條修正案。

   冀望以溫和方式支持憲法實施

   2012年底起,無論是《改革共識倡議書》、知名雜誌《炎黃秋》以及《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辭,均映出政治改革倡導者的新共識:以溫和立場支持憲法實施。他們認為這是勸說中共新總書記習近平及其他領導人結束一黨專政的最佳途徑,尤其習最近的一些講話更讓推動改革的人士感到希望無窮,他曾強調落實憲法的必要性。

   提倡憲政者表示,與《零八憲章》相比,中共應該更容易接受他們的聲音,儘管跡象不明顯。《零八憲章》是一份在互聯網流傳、呼籲逐步推行政治改革的請願書,獲得數千人簽名支持,但卻遭官方封禁。《零八憲章》的知名度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密不可分,他因起草該文被判顛覆國家罪入獄服刑11年,妻子劉霞受到波及,至今仍被軟禁在家。

   此外,一些有影響力的刊物也紛紛針對憲法發言,其中包括黨內刊物。《紐約時報》指出,過去兩個月,許多雜誌和報紙刊登的社論,不約而同呼籲中國領導人依據憲法執政,最值得一提的是《學習時報》,該報由中央黨校主辦,而習近平恰好擔任過校長。121日,《學習時報》的評論員建議共產黨在國家立法機構底下設立獨立委員會,監督立法機構不會通過任何違憲的法律或規定。

   《改革共識倡議書》起草者之一,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張千帆告訴《紐約時報》:“我們有一個共識,憲政是中國改革的核心議題。先前改革只著重於經濟發展,但20年的經驗顯示,經濟改革若不與政治改革或憲政改革並駕齊驅,事情就會出錯。”(《內幕》第14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