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星期一

中國外交讓鄰國感到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明鏡月刊》編譯  文道喻





    夏天的時候,我們最喜歡在大樹下乘涼,茂盛的葉子遮蔽了刺眼陽光,伴隨徐徐微風,讓人有一種恬靜悠然的自在;中國是一個大國家,它就像東亞地區的大樹,曾經一度歷經寒冬只剩枯枝落葉,但現在春天來臨,國家重新長出翠綠新芽,充滿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崛起本是東亞諸國欣喜之事,因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商機無窮,然而,中國太過自信、太過武斷的外交手段,已讓日本、台灣和東南亞感到如此庇蔭不是一件好事,反像揮之不去的陰影。

東亞情勢今非昔比

    2012年12月16日日本大選落幕,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黨魁安倍晉三回鍋擔任首相,很多人擔心右傾的安倍將使早已緊張不安的中日關係變得更不穩定,但也有人持相反看法。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部分中國評論家樂見自民黨獲勝,因為他們認為,與安倍打交道,跟古怪又混亂的民主黨相比容易許多,且自民黨和共產黨都是老政黨,深深了解彼此,1972年正是由自民黨的首相田中角榮(Kakuei Tanaka)訪問中國,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

    但是,1972年距今已有40年,東亞情勢也發生巨大變化,當時日本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而中國還是貧窮國家,陷入文革深淵不可自拔;今天,日本明顯面臨無法挽回的衰敗,它不再是亞洲第一強國,地位被日益強盛的中國取代。英國廣播公司認為,日本人並不喜歡這個事實,所以針對北京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和民族自信,他們覺得芒刺在背,如坐針氈。

    親近安倍的外交評論員宮家邦彥(Kuni Miyake)告訴英國廣播公司,2012年將是日本人自1945年後最明顯感受到領土遭受威脅的一年,“廣大日本人民對中國的積極行為感到厭倦。過去,如果我們制定一些讓中國生氣的政策,他們會施加壓力,我們便放棄立場,可是這並沒有發生在2012年”。換句話說,中日兩國對釣魚島誰也不讓步,動作頻頻,日本購島且草擬建設計畫後,遂引爆中國國內大規模抗日遊行,官方派遣艦隊巡邏更成家常便飯。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9/25/123759751_31n.jpg
中日各方對釣魚島誰也不讓步。
    “因為日本人已經受夠了,決定停止對中國的讓步”,宮家邦彥如此表示。英國廣播公司觀察,根據選舉後第一次記者會,安倍晉三看起來沒有向北京妥協的意願,談到爭議的釣魚島,他說:“島嶼實際在日本控制之下,關於這一點沒有商量餘地”,他也指責中國發動經濟戰爭,試圖逼迫日本坐上談判桌,“如果有日本公司或公民在中國受到傷害,無疑有違國際法律,我們要清楚告訴中國和國際社會,政府絕對不會容忍。”

中日應以溝通避免衝突

    在雙方都如此強硬的前提下,事情看似沒有轉圜餘地,而更糟的是,安倍曾於競選期間建議在爭議的島上建設基礎設施,以加強日本的控制,假使他所領導的新政府有意這麼做,那肯定會引發中日兩國更深的危機。然而,了解安倍的宮家邦彥卻說:“不用對這樣的豪言壯語太過認真,安倍是個務實又能看清現實的政治家,過去幾個月他處在競選模式,現在是執政模式,我不認為競選用的政治語言會重複出現。”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像宮家那般樂觀,日本綜合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理事長田中均(Hitoshi Tanaka)憂心忡忡,他向英國廣播公司指出,日本新政府應跟中國有更多互動,“中國在外交事務上漸趨侵略性,軍事實力也不可小覷,如果兩國不能正確下每一著棋,那可能演變成危險的軍事對抗”,因此,溝通再重要不過,“我期待能時常看到日本和中國循正常管道溝通,一切關鍵在於彼此是否能順利交換想法”。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後,華盛頓與莫斯科建立美蘇熱線,目的在緊急情況下,雙方首腦能立刻進行談判,避免危機升級,正顯示溝通之必要。

    有些日本分析家警告,假定雙方無法控制挑釁的小動作,衝突升級已是不可避免之事。“日本方面希望維持現狀”,宮家邦彥表示:“但如果中國持續以武力施壓,並決心改變現狀,這樣東亞可能就有大麻煩了”。英國廣播公司指出,2012年中國曾用類似手法,通過海監船不間斷巡護以控制與菲律賓有爭議的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食髓知味下,不能保證不會用來對付日本。然而,日本與菲律賓大大不同,它擁有現代化又強大的海軍和空軍,釣魚島絕非中國的囊中之物,一旦事態擴大,東亞情勢將更為嚴峻,美國的涉入也會加深。

新版護照引爆鄰國紙上戰爭

    活在中國陰影底下的國家不只有日本,台灣也是如此。儘管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努力改善對中關係,深化經貿交流,但因中國新版護照而起的“紙上戰爭”,可能令雙方互信向後退步。

    北京新出版的護照有兩點激化爭議,第一,其繪製的地圖將台灣及南海地區納入;第二,護照第43頁放入台灣觀光景點日月潭及清水斷崖。《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發自台北的報導指出,這樣吃豆腐、佔便宜的舉動,已引發台灣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強烈抗議。

    北京長期宣稱台灣為自己的一部分。20世紀40年代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在內戰中敗給毛澤東率領的共產黨,自此逃往台灣偏安,而兩岸關係也一直保持對立和敵視的低點,過去幾十年,“獨立”和“統一”都是熱烈討論的政治選項,但保持現狀仍是台灣人民普遍接受的中間路線。

    為避免形同默認,越南和印度均出招反制中國護照。越方的作法是在中國新護照上蓋章“取消”,然後再在護照外另加一紙簽證,並不拒絕中國公民入境;印度將發行帶有“印版地圖”的簽證,該地圖將中印爭議地區劃入印度領土。而儘管兩岸近年來關係大幅改善,但《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中國護照依然是一種大膽的羞辱,在野黨民進黨(DDP)印製1萬份與中華民國護照同尺寸,寫有“Taiwan is my Country”(台灣是我的國家)的粉紅色貼紙,供民眾貼在護照封套上。

    這些貼紙很受歡迎,兩個星期就索取一空,民進黨又再加印兩萬份。曾任台灣陸委會主委的吳釗燮(Joseph Wu)告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人們喜歡這些貼紙,這意味著台灣人心裡明白,中國正在侵犯我們主權,事實上,台灣並不屬於任何國家的管轄範圍。”

    自馬英九上任,台灣政府暫時擱置主權爭議,積極與中方簽署經濟協定,例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希望借鑒中國強大的經濟力量,使台灣更上一層樓,而這些談判中所建立的友好,更是1949年後首見。不過,台灣的陸委會卻直指,護照事件讓信任出現裂痕。《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台灣官方發布記者會,將中國新護照視為挑釁行為,呼籲北京適可而止,否則將損壞雙方最近幾年辛苦搭蓋的互信橋梁。

    中國領導人向來喜歡談民族復興,但如果民族復興是以武力逼使他國活在中國陰影下,或是通過小伎倆來佔便宜,那未免顯得太小家子氣。中國是擁有輝煌歷史的泱泱大國,習近平應當考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同時,如何尊重別人,保持優雅與風範。 (《明鏡月刊》36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