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編譯 蕭憲聰
18歲的西西莉亞‧吳(Cecilia Wu)將自己形容成愛看電影的怪胎,儘管高中課業壓力常使她喘不過氣,依然每兩到三天就能看完一部電影,而2月25日舉行的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自然也是令她引頸期盼之事,不過吳小姐恐怕很快就會發現,中國的電影前景,遠不如經濟和軍事成就那般光彩奪目,甚至在保護主義和審查制度的雙重威脅下顯得危機重重。
2013年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有《逃離德黑蘭》、《林肯》、《少年派》、《悲慘世界》、《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以及《被解放的迪亞戈》等,最後由《逃離德黑蘭》奪下大獎,但這些享譽國際的影片,除《少年派》和《悲慘世界》能順利上映外,其他片子仍被擋在國門外,而且誠如《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指出,當國外影片欲進入中國市場時,必先通過手握審查大刀的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許多外國電影因此變得面目全非。
來自台灣的李安已兩度獲頒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中國竟無一部電影可登奧斯卡殿堂。
“這讓人太失望了,”吳小姐告訴《洛杉磯時報》:“我喜歡去電影院,但常常沒什麼好看的。”的確,一來中國每年限制電影進口的數量,二來還有審查干擾,使這項娛樂大打折扣。拿最新007系列《大破天幕殺機》來說,法國殺手狙殺上海摩天大樓保安人員的鏡頭,以及有中文字幕的邦德在澳門賭場關於妓女的談話,都被當局刪除。
如果說中國人長期懷有“諾貝爾情結”,那麼對於電影也有“奧斯卡情結”。記者塔特羅(Didi Kirsten Tatlow)於《國際先驅論壇報》博客《會晤》(IHT Rendezvous)寫道,奧斯卡在中國的冷清,就像中國在奧斯卡的冷清,堂堂一個大國竟無一部電影可登奧斯卡殿堂,讓一向自豪的中國人感到無比挫折。過去中國最引以為傲的便是文化軟實力,但一座“被官方認可”的諾貝爾獎得等到莫言才實現,誰又能拯救“奧斯卡情結”呢?
追根究柢,許多影評人同意中國的好片子太少,導致近年距離奧斯卡夢想越來越遠。《國際先驅導報》評論員楊梅菊指出,以此次送選的《搜索》和《奪命金》為例,兩者在質量和口碑上並不完美,價值觀與故事情節的紕漏注定使它們鎩羽而歸,如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表示:“沒有硬傷的國產片現在幾乎沒有。”
另一篇發自《經濟日報》的評論提到:“奧斯卡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共論壇,他們看中的電影只負責展現北美的世界觀與他們願意看到的人生。”事實上,類似觀點也曾出現在對諾貝爾的批評中,認為諾貝爾獎只側重西方世界作品,加上翻譯等問題讓中國優秀作家一直難以被發掘,然而莫言已打破如此界限,來自台灣的導演李安也兩度獲頒最佳導演獎,中國的根本問題,或許還是在最惡名昭彰的審查制度。(《內幕》第1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