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香港本土意識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旗幟

香港網友 達達

在英殖民時代,港英政府不會刻意培育香港人有本土意識,回想三十年前,根本無人有這個意識,遑論提出來。

就算有,也只流於流行曲歌詞創作層面,如: 《香港.香港》、《東方之珠》等。直至黃霑寫 《問我》,極其量只是個人主義抬頭,並非本土主義掘起。不過,港英政府亦有道義,她提供土壤,使香港學術出版及言論皆受保護,而很多文化和傳統習俗都能保存。

六四事件之後人心惶惶移民潮一直持續至九七前後,九十年代是筆者讀大學的年代,創作仍然興盛。當時學院的老師開始思考香港人的身份問題,也是外國學者對香港的文化身份感興趣的原因。

幾位老師都用「夾縫」(in-between) 這個詞匯,去描述香港人身處的境況,亦有教我們看西西的《我城》,西西是香港本土作家,《我城》在當時 (七十年代) 來說乃創新的嘗試。

「夾縫」的確突顯了香港人身份的暖昧和尷尬。可是,這只是很表面的理論,到底香港人應該怎樣看自己的身份?最終無提供很實在的答案。原來,答案必須由香港人自己去尋求,別要他者 (The other) 給你答案。因為他者只會給你一個預設的答案 (presupposed answer),而當中已有他者的既定立場。

2003 至2009年,是本土意識的醞釀期, 沙士、廿三條立法、五十萬人上街、拆天星碼頭、皇后碼頭,之後的反高鐵,保衛菜園村等等,本來香港的社運界組織了很多活動去抗爭,非常有建設性,這也是本土意識最熾熱的時候,可惜, 沒有人提供論述,抗爭過後,火炬熄滅。

2010 年之後,由D&G 事件引發的一連串和香港本土有關的事,香港的政黨無為市民出聲,反國民教育、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反雙非、蝗蟲論、反對殘體字、反走私 (水貨) 客、限奶令、甚至碼頭工運等等,社運及左翼各為其主, 他們或許要幫有關人士反對或爭取權益,但他們更希望自己頭上加頂光環,令自己的社運事業長做長有。是的,他們會幫大家罵政府,去遊行、唱k, 但過後,大家爭取到甚麼?反對了甚麼?

中共在其有掌政之年不希望看見香港獨立,但香港自治是必要的,因為當權者仍希望利用香港的優勢和位置抗衡美國。至於本土意識崛起是他們無法阻止的, 因為九七後中共收回香港,他們根本讀不通這本寫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書。

他們以為馬照跑、舞照跳, 大家有飯開便行。政權移交後的頭幾年,中共還有些道義。現在則只認錢不認人,當香港人無學位、無工作,子女無奶粉食,無樓住,你說香港人會否跟你拼命?

真正關心香港本土的,是維護香港人權益,為本土抗爭的人,那些叫大家要包容,要以普世價值為本的政治庸才,自己或家人都拿外國護照,香港有事就會同你 「拜拜 」,你還要信他們嗎?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