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密報》編譯梅四海
根據中國國務院新聞辦消息,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4月20日上午8時許發生的7.0級強震(到4月24日間),累計造成197人遇難、21人失蹤、13484人受傷,災情主要集中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雨城區、天全縣等八處,連同鄰近地區計有200多萬民眾受災。
災區農村住房累計倒塌18.63萬間、43萬間嚴重受損;城鎮住房倒塌6700多間、嚴重受損8萬多間,包括許多汶川地震後才修建的“防震”屋舍。
地震後餘震不斷,截至5月4日上午,蘆山震區共發生7527次餘震,三級以上有感餘震達120次,三到四級地震94次,四到五級地震22次,五級以上破壞性強震四次。這整波大小地震持續攻擊下,四川災區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橋樑、電力、通信、水電站、水庫等建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經濟損失估計達422億元人民幣。
汶川超大地震發生不到五年,四川就再傳七級地震。
2008年5月12日發生大地震的汶川與2013年4月受創的雅安市,同屬於長約500公里、寬約70公里的“龍門山地震斷裂帶”(Longmenshan Central Fault)。照理說,不可能在五年內重複發生七級以上地震,有些地震專家主張,雅安地震釋放了汶川地震未釋放完的能量,未來應該不會再發生類似規模的地震。
但也有地震學者認為,五年內兩次超大地震,也可能是人類活動所導致,尤其在這個地區頻繁建設大型水電站前,歷史上雅安地區從未出現6.5級以上地震,因此不能排除,人為因素才是災禍規模擴大的主因。
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毛澤東有句名言:“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他這種人定勝天、征服自然而非與之和平共存的思想,長期主導中國的公共建設決策,如今被數以萬計的水庫掐的柔腸寸斷的長江流域,就是很好的例證。
中國1957年4月啟動第一個自建的杭州新安江水電站至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水力發電國,根據《2012全球再生能源報告》(Renewables 2012 Global Status Report)資料,中國水力發電總發電量,為全球18.8%,超過美國、加拿大、巴西發水力發電的電量總和。新華社《新科學家》雜誌報導並稱,中國還會持續這個水電增長速度,目標在2015年達到3250億瓦(325 GW),2020年達到4300億瓦。
中國水力發電資源集中在西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等五省區,發電能力占全國75%以上,雲南、四川兩省尤其密集,所謂“中國水電在西南”。長江上游諸河川流域密集的水壩建設,雖滿足沿江地區民生與工商業的巨大能源需求,但水壩對環境生態的破壞,也不容等閒視之,水庫誘發的地震(RIS)、海嘯便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惡果之一。
水庫地震
中國地殼不穩定、好發地震的地區,一部分集中在中國西南方,像是此次發生超大地震的龍門山斷裂帶,就是兩個不同(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板塊碰撞之處,錯位移動的距離每年約達1毫米。
新華社引用《四川地震全記錄》專書的內容稱:整個龍門山斷裂帶涵蓋範圍,近300年來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23次,七級以上地震六次,八級以上地震二次。不巧的是,這個多發地震高風險地區,卻也是中國水資源(水電)分布較集中的區域,於是各地方與中央政府,不計後果地搶蓋起大大小小地水庫,這些星羅棋布的水庫動土前,許多甚至未完成地質調查。
地質結構不穩定的地區興建水庫,進一步削弱地質穩定度,水庫蓄水會引起岩體的應力集中,若能量釋放便會誘發地震,或是提前、延後地震釋放能量的週期。這類水庫地震通常在水庫蓄水一定時間後發生,分佈在水庫下游或水庫區,剛開始地震小而少,以後逐漸增多,強度加大,然後出現超大大震,再逐漸減弱,前述新中國第一個自建水庫──杭州新安江水電站,便有類似過程。
有學者認為,水庫地震只是提前釋放地震能量,而非從無到有的造成新地震,且水庫地震多屬於淺源地震(影響範圍較小),推論水庫誘發的地震,應會小於原發地震規模,水庫本身的抗震設計便足以抵擋,全世界至今也未發生過任何一起地震造成的垮壩事故,因此水壩地震威脅並不足懼。
部分專家認為,雅安地震起因於龍門山斷裂帶能量沒在汶川地震完全釋放。
但中外學者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國際環保組織“探索國際”(Probe International)近年發表多篇探討中國西南地區密集水庫與地震關聯性的論文,匿名學者約翰‧傑克森(John Jackson)與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工程師范曉(Fan Xiao)等人,都曾經蒐集諸多事例,印證大型水庫助長西南地震危害。
2012年4月發表的《中國西部的地震災害與水電大壩》(Earthquake Hazards and Large Dams in Western China)細數中國西南省分位於地震危害區的水庫。
報告對照聯合國《地震危害地圖》(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of the United Nations),分析這個地區的大型水庫,認為中國在地震多發地區興建的137個大型水庫,48.2%的水壩坐落於(極)高度地震危險區,50.4%的水壩坐落於中度地震危險區,僅有1.4%水壩,建於低地震危險區。
若換算成發電效率,中國水力發電總量的67.2%,來自地震高危險區,32.5%來自中度危險區,只有0.3%的電力來自低地震危害區。另根據1973-2011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的地震資料庫,這個地震多發區,平均每年出現九次五級以上地震。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137座水庫,只有18座是2004年完工,代表這個地區最近十年興建大型水庫的速度增加267%,未來還會有71座完工。相較之下,全球其他國家在《地震危害地圖》發布後,就很少在制定大型水壩建案。
這篇文章認為,地方政府籌建水壩時,很可能未考慮地震對於水壩本身的衝擊影響,且河川上下游密集的建置水壩,若上游水壩地震後破堤,又會對下游水壩造成何等影響?當局恐怕也未詳細考慮。(《中國密報》第1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