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香港把垃圾留給下一代

香港是發展急速的社會,但減廢政策卻以龜速前行

鄒頌華  自由撰稿人

香港三個堆填區在未來二至六年內就會爆滿,近日政府重提上屆政府的政策──擴建堆填區,引來現有堆填區所在地的居民激烈回應,也成了各黨各派政治角力的戰場。

垃圾處理成了政治角力

三個堆填區之中,只有將軍澳因政府自知不夠票數而主動撤回在立法會工務小組提出擴建方案。另外兩個位於打鼓嶺和屯門的堆填區,前者算是大比數通過;屯門則爭議較大,但在本來反對擴建的民建聯倒戈支持政府之下,有15票支持,13票反對,以兩票之差通過。接下來的另一個戰場,就是本周五環境局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擴建堆填區撥款申請。

民建聯臨陣急轉彎支持政府,現為千夫所指,被指「講一套,做一套」,屯門區內更出現多幅「成功爭取擴建堆填區」的橫額,諷刺其「出賣」選民。

下周的撥款會議,不少議員表明會拉布對抗,而屯門居民也會以絕食和用車輛堵塞馬路示威。民建聯在龐大的民意壓力下會否再轉軚,仍是未知之數。

更有趣的是,一直在鄉事問題上為政府保駕護航的屯門區議會主席劉皇發,與同屬建制派的工聯會這此事上與泛民連成一線,全力爭取否決堆填區擴建。

從來,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家園變成別人的垃圾場。屯門多年來承受了全港近八成的垃圾,連多項厭惡性設施(如發電廠和焚化爐)亦建在該區,當地居民反對實在是人之常情。

這次,劉皇發以政府未有諮詢屯門區議會及該區居民為由,反對在屯門擴建堆填區;再加上環境局厚此薄彼,撤回將軍澳擴建的申請,卻又硬推屯門和打鼓嶺,作為屯門居民當然感到憤怒。

不少人也盤算,有「新界王」之稱的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此舉是否為了換取什麼政治利益。翻一翻舊帳,上屆政府為爭取鄉事力量支持,尤其屯門鄉紳的支持興建焚化爐和擴大堆填區,安排了劉皇發進入行政會議,借其在新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去支持在該區興建不受歡迎的基建,低調進行利益交換。

焚化爐在屯門興建確是成事了,而堆填區呢?一年前,當時梁振英仍在競選特首,其政綱明確指出:「採取以源頭減廢為主導的政策,降低擴建堆填區或增建焚化爐的壓力」,並撰文狠批當時的特首曾蔭權的環保政策和對手唐英年支持在屯門興建焚化爐。也是這一策,令他取得許多環保份子的認同。

而在梁振英當政一年來,大家也終於見識到他以及其問責班子「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的本領,到最後,之前的環保承諾完全落空,如今還不是要重提擴建堆填區的老調。

下一代的垃圾之災

無論議員是為了政治利益而贊成或反對擴建堆填區,政府現在仍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垃圾處理和減廢政策,香港確是有垃圾圍城的危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推銷擴建堆填區時提到政府於五月時發表的《資源循環藍圖》,指出現在堆填廢物處理的比例,在十年間會由52%減至20%。因此,即使現在源頭減廢,堆填區仍是不可或缺的。

而為了令堆填區的推銷更有看頭,政府恐嚇和利誘雙管齊下。先是指政府原先答應將軍澳堆填區最快明年可停收家居廢物,但若屯門堆填區擴建撥款不獲通過,原先答應將軍澳堆填區停收家居廢物的建議,就未必可以實行。

至於利誘,就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宣佈,在短期內成立「推動回收業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長遠則考慮成立回收基金,資助和補貼回收業的發展,並與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一起推動社區回收計劃。

但這些又是一張張的開頭支票,回收基金要成立就需要財政司司長批准撥款;而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雖早已獲立法會通過注資50億元,但基金只接受非政府組織申請,教育大於實際用途,這兩項措施對整體減廢也沒有立竿見影之效。

此外,自中國於二月開始「綠籬行動」,禁止不符合規格的外國廢料入口,令大量塑膠和金屬廢料聚積在香港,直接加重即將爆滿的堆填區負荷;而香港本地的塑膠現在亦不能出口至中國,即整個塑膠回收行業已陷於停頓,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往堆填區去送,單是今年三至五月就有約有七十噸本地塑膠廢料被送到堆填區。

本來,香港有回收而無再造業已是一個的困境;現在連回收(尤其是低市場價值的廢物如塑膠)也出現問題,可見政府根本沒有全盤策略,才會一成不變沿用擴建堆填區的老調。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香港到了2041年估計會有847萬人口。無論堆填區擴建有沒有通過,假如沒有真正的減廢決心,街道上仍是垃圾箱比回收箱多,而回收的廢物又因沒有市場而最後往堆填區去送的話,那未來這八百多萬人,將會承受比現在嚴重好幾倍的垃圾之災。

BBC中文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